广西北海市第二幼儿园 536000
摘 要:近年来,多国不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内发生多起针对幼儿的伤害事件。在灾害和事故发生之后,各地学校、幼儿园都加强校园的安全防范,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灾害和惨案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绝不容忽视。幼儿教师应该了解情感安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幼儿情感安全的需求,从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幼儿情感安全教育,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他们获得心理、情感安全和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 情感安全 心理健康
一、情感安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儿童来说,安全感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心理、情感有安全感的幼儿才会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融入集体和同伴中,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感受集体和同伴的温暖;才能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经常感到威胁、危险、恐惧和焦虑,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由此可见,心理、情感缺乏安全感是幼儿许多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情感安全需求
幼儿是否获得情感安全、情感情绪是否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的观察、测评、判断、引导是幼儿获得情感安全、情感情绪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回应”与孩子内心情感需要“一致”,情感安全就会得到增强,情绪就会愉悦。相反,如果孩子的情感需要不断地受到教师冷漠或冲突的回应,那孩子就无法获得情感安全和情绪的愉悦。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情感安全需要是什么,从而匹配相一致的方法,促进情绪情感稳定积极地发展。
现以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和教育案例来分析幼儿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情感安全需求。
案例一:哭啼吵闹: 刚入托的幼儿,情绪相当不稳定,最明显表现是啼哭,且存在多种形式。
(1)后反劲型,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
(2)大哭大闹型,这类孩子一离开亲人就大哭,大喊要妈妈、要回家,甚至躺在地上撒野,即便老师抱着他安慰,仍然拼命挣脱。
(3)易受感染型,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就忍不住要哭。
(4)断断续续型,这类孩子哭哭停停,有的整天泪汪汪。
(5)并发症型,还有的孩子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
原因分析:刚入托的幼儿因入托前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亲人,已经与亲人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会因缺乏情感的依恋和安全产生焦虑。对他们而言,幼儿园是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难免会有起伏,他们以哭闹抑制情感痛苦和不安。
案例二:沉默孤僻、恋物情结: 刚入托幼儿有的喜欢独处,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睡午觉,拒绝和小朋友亲近,一人躲起来哭;有些幼儿有不少特殊嗜好,如叼着奶嘴或抱着鞋子睡觉,把玩具或其他东西当作自己的“精神保险带”,寸步不离地抱着从家里带来物品,有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
原因分析:刚入托幼儿倾向于固执任性,缺乏信心和与人交往的经验,不敢和人沟通、交谈,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拒绝陌生感和抗拒不安全感;“恋物瘾”大多因为缺乏情感安全引起的,表现为:怕生、回避参与集体活动、不敢和别人交流和表情淡漠等。
案例三:尾随亲近: 从入园开始就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出奇地黏人,有些幼儿时刻要老师抱,否则就表现得很委屈;还有的幼儿相当“嘴甜”,生怕老师不喜欢他,在竭力地表现。
原因分析:有以上表现的幼儿其实是缺少安全感,而且十分敏感,稍有不慎,会使其产生“老师不喜欢我”的感觉,对其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案例四:寄宿制幼儿情感特征:
(1)情绪不稳定:有些孩子白天无异常。可一到夜幕降临,就大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哭着、闹着要回家。
(2)过分依赖心理:一步不离地跟牢班上的某位老师,并不停地说:“我要回家。” 用大哭来抵触和反抗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要求。
(3)胆小孤僻:性格敏感内向,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就会低头不语,视作听不见。
(4)心理紧张:在亲人面前胆大,还很会表现自己。可亲人一离开,就出现时不时的尿裤子,小便也增多了。
原因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即欠准确,不稳定。5岁以前儿童还不能正确把握时间,对于离开家多久,离开父母多久,心中底数不足,故容易产生期盼无望、焦虑不安的心理。
案例五:汶川地震对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汶川地震中那些孩子突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失去老师……有的亲眼目睹灾难发生的那一幕,有的从废墟里爬出来……,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巨大伤害,他们普遍有灾后恐惧症,具体表现为:
神情麻木,反应迟钝,面对别人的关切询问,反应滞后,动作也失去了正常孩子应有的灵活,遇到阻碍不知闪躲或逃避,警觉状态处于低反应状态。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惊恐:晚上不敢脱衣服睡觉,怕余震再来的话跑的时候来不及穿衣服,也有大一些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不能一个人在帐篷里呆一会,总要在有家长或成人陪伴才能稍稍安心。
特别黏父母,对陌生人回避或害怕:除不能一个人独处特别黏父母外,灾区的部分孩子对陌生人持回避、排斥甚至害怕的态度,有的孩子被打扰后甚至惊恐地大喊大叫。
易对小事担心、焦虑:地震严重削弱了孩子的意志,对学习简单的知识、与人接触、自理生活能力,孩子们都表现不同程度的退缩,不想上学。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有的孩子恐惧极致后则会出现明显的易激怒的情绪和行为,因为一点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攻击父母和同伴的行为,之后则陷入更难过的心境不能自拔,更多孩子则是更容易害羞,甚至出现强烈的内疚感,这些心理活动都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甚至怯生生地问大人:“是不是因为我们不乖,才发生地震的?”
从以上五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一旦缺失安全感,心理和情感将处于极度恐慌、惧怕状态之中,就无法进行日常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导致长时间的情感情绪低落、焦虑、神情麻木、反应迟钝等,这将成为阻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杀手。
三、幼儿获得情感安全的途径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幼儿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是引导幼儿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1.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获得情感安全。
要教育幼儿,首先必须理解幼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使他们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其次,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
2.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环境。
这里所说的安全环境,不仅是指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环境。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在幼儿园是安全的,不会发生任何危害、伤害事件。幼儿敏感于成人的一言一行,有时会因为成人的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间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面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该保持镇静。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微笑,多一些眼神和语言的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关爱的。其次,可以让孩子了解幼儿园的作息规律,这样,孩子每天来幼儿园后都知道在园“将要发生什么”,这可以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
3.将情感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发生灾难或伤害后,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和孩子讨论今后遇到类似事情时的应对策略。可以告诉孩子在遇到灾难或伤害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但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想尽办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灾难或伤害是可以控制的,帮助会及时到达,而且教师会保护他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体会到这种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淡化灾难、伤害可能带给孩子的情感创伤。
4.用积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尊感。
幼儿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关心与重视自己。老师应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5.重视家园合作。
情感安全教育必须是家园共同进行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园要向家长大力宣传情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鼓励家长给予幼儿适当的呵护,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给孩子创造一种安全的家庭环境,共同促进孩子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凡 《情感安全—幼儿安全教育的新焦点》.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第08期。
[2]莫源秋 《幼儿在园的心理安全感及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第11期。
[3]晏怀英 《提高幼儿安全感的研究》.晏怀英工作室,2011,01。
[4]鲁杰 《汶川地震后儿童心理状况实地调研报告》.《中华家教》,2008年,第07期。
论文作者:覃艳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幼儿论文; 情感论文; 孩子论文; 心理论文; 安全感论文; 教师论文; 幼儿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