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教学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根据教学的特点进行创造性设计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关键词:导入 兴趣 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感兴趣,才会想学好。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一堂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激活学生的“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物理课的导入方式很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演示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常常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比如在讲授“动能和势能转化”时,教师可把书中的单摆实验改为“铁球碰鼻”的演示:将一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它拉至偏离竖直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自己的鼻子,在学生目不转睛时,把铁球放开,铁球开始运动,下面的学生为老师捏了一把汗,不知老师能否避免这一“劫难”。然而老师却稳如泰山地站着一动不动,铁球摆回来时并没有碰到老师的鼻子。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奥秘,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用实验导入新课达到的效果,是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替代不了的。物理老师应抓住实验这一其他学科不具有的优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奋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初中生爱听故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相关科学史料性的故事,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知识、发展自己创造才能的强烈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我用以下故事来引出课题:在儒勒·凡尔纳写的一本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马蒂夫的大力士,他力大如虎。有一次,眼看一条刚从船坞滑下水的大船“特拉波科罗”号将和一艘快艇相撞,岸上的人正束手无策,只见马蒂夫一个箭步跨到大船跟前……听到这时,教师稍作停顿,于是学生在心理上急切希望知道究竟。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渴望学习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热传递”时,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层封住了归路,船员们想了很多办法,挖、炸、锯、砍,冰层巍然不动,一切“武力”解决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有个学者建议,把船上的煤屑、黑灰都铺在冰层上,奇迹出现了,冰开始融化,航线得以开通。为什么煤灰能够使轮船摆脱困境而挽救船员们的生命呢?大家听了这节课后,就一切都明白了。
虽然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但是必须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自信心特别强,喜欢凭主观臆断下结论,但由于经历少、认识浅,所下的结论往往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当教师直接把正确的结论教给他们时,他们又会产生怀疑。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状态时,就会产生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求知动力。
为此,在教学中可选择与生活观念相悖的典型事例,设置“陷阱”,让学生碰碰钉子,迫使他们重新认识问题。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常规认识相反的科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拿着一只盛水的大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我把相互套放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定会掉下来。”当教师将那两支试管倒转过来之后,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壁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强烈的矛盾冲突引爆了学生,纷纷追根问底,顺势说:大家学了“大气压强”之后就会明白了。
新课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文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想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论文作者:王读权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试管论文; 铁球论文; 教师论文; 新课论文; 情境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