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导入;探究;分层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同时立足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及时改进教学行为,以最大限度地迎合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设计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在准确把握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的前提下优化课堂导入设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目的,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是向学生问道:“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学生齐声说道:“喜欢!”之后,我继续说道:“老师也喜欢。去年春游的时候我看见一个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看?”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春游时拍摄的照片,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道:“风车!”接着,我追问道:“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答道:“旋转。”接下来,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旋转现象,并顺势引入了新课:“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旋转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呢?”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引导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课堂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从书本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向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合作探究,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演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好铺垫。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认为梯形的面积与哪些量有关?”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记录在了黑板上。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看看能否将梯形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图形,并通过探寻图形间的关系,自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获取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分层教学,兼顾个性差异
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并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利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引下,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变化,并据此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及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数学教学更具普惠性。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先是利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培优层和发展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在组内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合作探究。在这期间,我向基础层学生进行了新课内容的讲授,并给了他们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之后,我会在行间巡视,并重点听取培优层和发展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最后,我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分别布置了一些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这样,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了其共同发展进步,这将有利于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冬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7(06):232.
[2]尚芹芹.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57.
论文作者:郑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师论文; 梯形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