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的特点与思考_中考论文

2014年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的特点与思考_中考论文

2014年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与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2014年的中考刚刚落下帷幕,笔者收集了全国近90个考区的124道作文试题,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有以下特点:

      1.重视与考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衔接,关注成长的主题

      从“成长的脚印”(福建南安)到“成长路上,有你真好!”(湖北黄冈),从“有你在我身后”(重庆)到“原来我从未被忽略”(福建莆田),从“只是因为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择其一)”(江苏南京)到“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新疆乌鲁木齐)……这些题目或显或隐,或庄或谐,或沉思或推究,都着意引导考生把关注的目光、感应的神经聚拢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回眸的眼光、恍然的憬悟,都沿着“我”如何“长高”这一脉络运思;高声的礼赞,不舍的追寻,甚至真诚的表白,都围绕“我”怎样变得“懂事”这一向度落笔。关乎考生成长这一命意,在今年的中考作文题里显得格外醒目。众所周知,只有能接通考生的经验世界,传递出其真实感受的作文,才是“有本有源”的作文;只有能触动考生的心灵、激发其情感律动的作文,才是真作文、好作文。作文须有“本”,作文应有“根”,今年各地中考作文题里,“成长”这一主题所占比重甚大,或许缘于此。但如何把题目与考生的心灵接通,让他们爱写、善写,确实还需多动脑筋,多找角度,多些点子。

      2.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考生追求真善美,否定假恶丑

      这也是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明显趋势。如:让考生讲述“自律”的故事,沉思自律的价值(福建福州);让考生“感悟美好”,引导他们通过收集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去感受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环境与氛围所能生成的正能量(四川凉山)。当然,更多的命题者是把写作主体作为感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灼灼光源,或让考生叙写对身边具有非凡感召力人物的由衷赞美,如“你是我的太阳”(河南);或让考生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我也是一束阳光”(浙江绍兴)。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题命制的过程中,直接照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极少,而是从引导考生对日常生活中人与事感悟的角度命笔,如“只要________还在”(山东滨州)、“我不为那件事后悔”(山东青岛),让考生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悟道,于反思中得道。湖南郴州市要求考生以“风”为题写一篇文章,从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拓展开去,归结为风也是某种爱好、时尚的流行,引导考生去思索考量民风、校风、班风的变化及其效应,角度十分巧妙。

      3.重视课标精神的落实,给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课程标准依据写作规律,提出在审题上不设置过多的障碍;在作文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规律,尊重学生。中考,属于决定考生前途的“高利害”考试,进入这样的考场,对考生而言,既属于人生的庄严时刻,又不免是“沉重”的时刻,如何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给予他们人文关怀,成为命题者绕不开的问题。近年来,“二选一”“半命题”的模式,在作文试卷上所占的比例较大,或许是出于这一考虑。今年“二选一”“半命题”的比例接近60%。即便是全命题,也以宽题居多,窄题极少,如上海“这里也有乐趣”,虽仅此一道题,但适应面很广,每一位考生都不难从无定指的“这里”去寻找、定位属于自己的写作对象。异曲同工的是北京的二选一:“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一个侧重于写实,一个偏重于想象,时代感很强,相信不同基础、不同喜好的考生都不难“对号入座”。

      4.重视常情常理的感悟,引导考生辩证地诠释人生,解读社会,理解幸福

      近年来,硬邦邦的作文题在减少,像今年“顶梁柱”(湖北恩施)、“冲过风雨”(广东梅州)、“勇往直前”(江西)这类充满阳刚气质的作文题多少有些落寞,而感性、内敛的题目则层出不穷。一是偏于哲理的思索。比如重庆市的二选一题:“有人问叶子,你为什么一直摆动?叶子说,因为我想飞。又问,你连翅膀都没有,你怎么飞?叶子说,你看着吧!经过春夏秋冬,冬天到了,叶子就飞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再如,山东潍坊的“迷路”,导语说“歧路上有迷人的风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走进去了,走着走着就走不出来了……”。这些作文,要审清题目,确实需有较强的多向思维能力,不然,就很难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作文。二是重视常情常理的领悟。如“快乐加减法”(广东深圳)、“快乐自己”(山东威海)、“走近了才知道”(江苏镇江市)、“看似寻常”(江苏连云港)皆属此类。三是引导考生全面地认知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身边的社会。比较典型的是江苏无锡的作文:“请以‘天,毕竟是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的导语写道:“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都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阴霾……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引导考生解读社会,感悟生活。

      5.重视作文情境创设,创意类题型渐成气候

      中考作文题的命制,也会跟着时代(时尚)走,所谓“题随时代亦更新”。今年,尽管仍有一些面目老旧的题目,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但一种旨在激发考生的作文灵感,勾起当事人往事怀想,从而帮助其快速进入作文情境的创意类题型应运而生。比如“迟到了一分钟”(广东广州)、“电话无人接听”(湖北黄石)、“一个夏日的早晨”(山东济南)、“真没想到”(新疆)、“错过”(广西柳州),这类题目,不同于那种主要以“关键词”帮助考生进行立意定位的题目类型,它不把思想导航显性化,而专意于作文情境的创设,写作情绪的孵化,其感性诱导性强,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的空间。这或许是不少思想活跃的考生更为喜欢的题型。这种题型的优势正如当代诗人梁小斌所说:“言说的实质是人处在他非说不可的场所。”这类题型的出现,或许更利于检测考生的创新思维。但它所要求的能力与素养是否超出了初中作文的边界?这是可以讨论的。

      6.中考作文试题指瑕

      毋庸讳言,今年有些考区的作文题也存在若干瑕疵。一是所给题目未能和考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接,考生在落笔时颇费踌躇,难以确定作文内容。有一个考区让考生写自己一次(大胆、正确、明智)的决定,由于这些孩子多是被父母“抱大”的一代,生活当中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极少,所以写起来,只好搜索枯肠,敷衍成文。二是题目出得过于艰深,如某考区出了一道名为“转身”的作文题,也没给任何提示语,让考生据此写出600字的文章。三是有些题目规定得太死,不仅题材限死,主题也框死,如“语文是一首歌”,那些语文学不好的孩子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哼出来呢?四是有些导语太泛,太杂,太艰深,有的甚至语焉不详,这无疑在审题上让考生犯难了。此外,还有个别考区的题目,标准定得太高,仿佛专为尖子生量身定制,这对为数不少的语文学习困难的考生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对构建中考作文考评体系的思索

      分析2014年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也使我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中考作文该如何定位?二是中考作文的考评体系该如何建立?从全国来看,中考作文题的题型、难度,差异是很大的。作为中考各科当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作文题如何命制?如何确保作文考评的真实性、可信度?如何发挥其“指挥棒”对教学的健康引领作用?确实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觉得以下三点可以省思:

      1.必须明确中考作文题的定位

      换言之,要明确到底什么规格的作文题才是一道好的中考作文题。定位准了,考评才不会失真失准。一道好的中考作文题,要满足三个要件:一是让广大考生有写作的可能性,也即这一题目须与考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接轨,能表达考生的主观意趣,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样的题才叫好题。二是要有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思想的导引。“意,为帅也。”作文作为综合性很强的文本,它涉及的生活可能很丰富,但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的工具,就决定它须有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趣为骨为魂。三是重视考查的真实性、区分度和防套作。区分度与防套作尤其关键,如果太易与太难,不同程度的考生找不到发挥的空间,就不利于选拔;如果题目被猜中的几率大,考评的真实性必然受损。这是中考作文试题操刀者不可轻忽的“命题三要”,有了这三项考量,中考作文题才不至于走偏,才能“测得准”。

      2.夯实日常作文教学的基础

      中考考评对象是初中日常教学。当前,我们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基础很薄弱,可以说一考(烤)就“糊”。在日常观察中,越是平时教学无章法、无经验的老师,在备考中就越是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因此,猜题、押题就不奇怪了。只有夯实作文教学基础,才能使考评有一片坚实的土壤。首先要提高一线语文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他们的教学经验匮乏,迫切需要有经验、有招数的前辈同行悉心指导。他们自己也要勇于跳入“水中”,学写作文,研究教学。其次是要梳理出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作文训练系列。没有相对稳定的训练系列,作文教学就很难逃脱零敲碎打的状态,也就很难取得显著的训练效果,这是夯实作文教学基础的当务之急。

      3.构建具体适切的作文考评体系

      一方面是经验匮乏、训练失序的作文教学现状,一方面是难以捉摸的中考作文命题,教考脱节、教考无序的现象就很难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构建一个由课程标准衍生出来的,更加具体、适切,符合当地教情与学情、细化优化的《作文考评纲要》,通过“考试指挥棒”的效应来引导教学,倒逼教学,或许可以促使教学走上正轨。目前,各地的作文命题均以课标为依据,但课标对作文目标的要求是用模糊语言来描述的,并没有从文体、选材、结构、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细化标准。所以,作文的教与考都处于一种凭感觉、靠悟性去“揣摩”的状态之中,高水平的老师是难不倒的,但对经验、能力有限的老师,就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总之,中考作文的考评,何时能走上精细明晰、科学客观的轨道?我们冀望于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与贤者能人的贡献。

标签:;  ;  

2014年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的特点与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