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下的苏区妇女研究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的实践研究》书评
李佑新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苏区人民在赣闽粤三角区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启了局部执政的第一次尝试。妇女作为半边天参与了革命与政权建设,妇女解放无疑是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抑或是社会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研究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对于深入中央苏区革命研究,乃至中国革命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央苏区以及妇女运动的研究,历来都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两个被学术研究者青睐的长青课题,截止到目前各种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硕。但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考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客家妇女的苏区妇女地位变迁,并对中央苏区的妇女运动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实是鲜见。而赣南师范大学年轻教师刘国钰博士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的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是近年来中央苏区妇女研究的一部新作,无论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式,都有新突破,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实践”,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思路,跳出苏区史学的框框,力争更加宏观地把握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地位。
人脑平均约含1 200亿个神经元,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运作着,通过树突等树枝状突起接收和发出信息。到达树突的化学或电信号使树突的细胞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并传至胞体。当电位的改变到达所谓的“阈值”后便不再恢复,神经元膜上将激起一个巨大的峰电位,即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将沿着神经元突起中的轴突,以每秒150米的速度传递至另一组树枝状突起。并于此通过化学或电信号将信息传递至周围其他神经元的树突。
其一,著作凸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探索。
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史学资料,在大量的史学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兴起背景和理论依据,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愿景,归纳总结了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社会、革命、民族乃至国家问题紧密相连的缘由,论述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主要路径,以及在此路径作用下,中央苏区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归纳了苏区妇女在苏维埃革命及社会建设中贡献的不俗成绩,特别是对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差异性和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凝练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现实启示,凸显了学术研究课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就学术研究的方法而言,作者采用多种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在学术阐述的过程中运用了社会学、历史学、社会性别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与民俗学等相呼应,坚持史论相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并采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苏维埃革命前与苏维埃革命后以客家妇女为主体的苏区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变迁。中央苏区所辖区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将客家妇女置身于整个苏维埃革命洪流中进行中考察,凸显了革命之于她们,她们之于革命的双重作用。
作者采取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中央苏区妇女运动进行了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把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置身于整个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洪流中。提炼出中共领导的苏区妇女运动实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除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央苏区时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外,中共领导的苏区妇女运动实践亦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发展的历史进程。作者对于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践经验的提炼,以及给苏区妇女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进行界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上是一次成功的、有效的、全新的尝试。
作者进行深入发掘,提出苏区妇女运动实践也为作为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等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妇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突出的贡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主要历史时期,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也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解放思想的广泛传播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之生活在传统家庭中,自小就见母亲及身边女子在父系专制的夹缝中求生,因而萌生了对传统女性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非常关心妇女解放问题,写过非常多的文章涉及妇女问题,尤其是“赵五贞事件”的评论文章,以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中国妇女生存状况归纳总结的“四权理论”等都是毛泽东妇女思想的精彩流露。毛泽东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在妇女工作方面提出来的重要思想是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理论支撑,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农村妇女的实际相结合,在1930-1933年期间,深入到中央苏区所在地的农村地区进行广泛的调查工作,先后前往江西吉安、寻乌、兴国、长冈、福建的才溪乡等,并形成、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尽管这些报告并不是专门针对妇女而作,但每一份调查报告都涉及苏区妇女,涉及苏区妇女的生产、生活、教育、参与政治活动和武装斗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调查成果是苏区时期毛泽东重视妇女问题的最突出表现。
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60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授权同意书,并报告院内伦理委员会备案。研究组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为(52.94±4.67)岁;对照组中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为(50.29±4.08)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组成与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其三,认为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开创了共产党人对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法以及根据体育统计学原理对调查所得数据资料利用Execel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其四,认为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促进了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妇女思想的形成。
作者提出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领导的妇女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新鲜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农村地区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创了自身对农村妇女解放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来自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从上井冈山到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彻底转向农村,中共领导的妇女运动主体亦发生了变化。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深入农村地区,调研农村妇女及其生存状况,在领导妇女进行革命与打破自身束缚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途径。共产党人对农妇妇女解放理论的探索,是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者从农妇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重视妇女力量,发挥妇女主动性;保护妇女特殊利益的同时,平衡农民整体利益等几个方面出发,进行阐述与凝练,肯定了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苏区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领导农村妇女开展解放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领导农村妇女进行革命实践及理论探索上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对于此番内容的理论提炼,以及对苏区时期的农妇妇女运动实践的研究丰富了中国妇女运动史,尤其是为中国农村妇女运动实践及其理论的源头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其二,提出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运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局部实践。
重视妇女运动在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毛泽东除了深入农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外,他还亲自参与、领导妇女运动的实践,在政策制定,诸如赋予妇女土地所有权、倡导发展女子教育权等方面,也发挥子重要作用。毛泽东本人也一直在变革封建婚姻制度的第一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这场深刻变革中,充当引领者角色被作者一语点出,其意义是深远的。此外,作者点出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明确地指出妇女解放不是单纯与孤立的,而是与整个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密切相关,他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这在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中就有清晰的表述。该专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将毛泽东重视妇女群众力量,以及其在苏区时期妇女思想的实践予以归纳、提炼、定位,概述其及他人在中央苏区妇女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平添了些许内容。
正是通过上述种种努力,该书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很有启发意义。当然,本书也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加强的地方。诸如作者虽然对苏区妇女的差异性选择进行了研究,但明显力度不够,对妇女群体差异化分析不够深入,毕竟妇女群体并非同质人群,有领导者,亦有普通妇女干部,也有红军家属,普通妇女。这些人当中主体是客家妇女,但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呢?不同的人对于革命的异同选择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应更加深入的考察。此外作者采用民系妇女地位变迁的视角考察苏区妇女运动,角度很新,对革命前后的客家妇女进行了深入考察,论证了革命之于苏区客家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上的巨大变化,但是,并没有清晰的论证民系妇女解放与其他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何差别,稍显遗憾,当然也留下了未来学术探索的空间。
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刘国钰博士的这本书立足翔实的史料,角度立意新颖。在中央苏区妇女史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有较高学术价值,是值得推荐的。
一般情况下,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遵循这样的理念[11-13]:当偏移量较大时,以消除偏移为主;当偏移较小,但偏移改变量较大时,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防止超调。在上述设计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竖井掘进机在破岩掘进中的具体工况,为每个模糊控制器确定49条模糊控制规则,现以XOZ平面上的偏移与偏移改变量为例,对模糊控制规则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简介] 李佑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徐功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