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研究现状论文_胡彬

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研究现状论文_胡彬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肌筋膜激痛点产生机制、诊断的相关研究,且与比较容易混淆的阿是穴及压痛点进行鉴别。结合中外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字:激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研究现状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常见的引发肌肉慢性疼痛并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颈部肌肉过度使用、心理因素、关节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肌肉疲劳性病变,在人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一次或数次,发病率高达85%[1]。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是其最重要的体征及诊断依据,表现为:骨骼肌内高度局限的条索状紧张肌带并可触及的易激惹点,按压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有传至病变部位远处的牵涉痛,甚至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等[2]。这种类型的疼痛经常在有或没有治疗的几周内解决。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肌肉疼痛在解除伤害后仍然存在,这预示着慢性疼痛障碍的特征之一,其疼痛本身是病理性的,需要医疗干预来解决它。本文主要对MTrPs近年来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MTrPs在MPS诊断中的价值

MTrPs这一概念源于西方,是由美国Janet Travell[3]于1942年提出,后来欧美国家的医生逐渐地把那些有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归类MPS。MPS的诊断尚缺乏直接、特异性的检验学指标及影像学证据,易发生误诊、漏诊,而MTrPs在MPS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在原来的MPS诊断标准为Simons [4]于1990年提出:紧张带内触痛点、触压MTrPs引出患者主诉的疼痛、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目前最新的为2015年由David等[5]提出对MPS诊断标准:1、触诊确定MTrPs,表现为有或无放射性疼痛;2、触诊病人的MTrPs,可表现出疼痛的临床症状,并且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中的3个:1、肌肉僵硬或痉挛;2、相关关节活动受限;3、按压后疼痛加剧;4、紧绷肌带或压痛小结。

MTrPs产生的机制

引起MTrPs产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有多个假设模型试图解释MTrPs的形成。其中由Simons [4]提出的“整体假说”是目前较为接受的。其最核心内容为运动终板异常去极化和持续肌肉收缩导致局部“腺苷三磷酸能量危机”与感觉和自主反射弧相关联。该假说认为肌肉的损伤或过度劳累导致局部运动终板功能失效,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进而激活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大量微小终板电位,造成肌细胞膜持续去极化,促使肌浆网释放大量Ca2+,引发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肌节缩短和肌张力增高,形成可以触摸到的结节样紧张带。Gerwin等[6]人认为,MTrPs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受损或超载的肌纤维引起的,这可导致肌纤维内源性的和非自主性的缩短,氧气供应丧失,营养供应损失,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及代谢紊乱,同时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和P物质等累积,可加重局部循环障碍。

MTrPs与阿是穴、压痛点之间的区别

有学者发现,西方的MTrPs与传统医学中的腧穴存在一定关系,Dorsher[7]发现92%的MTrPs与腧穴在解剖位置上对应,在这些互相对于的穴位或者MTrPs上,其肌筋膜感传痛路线与其对应的针灸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76%。阿是穴最早出自《千金要方?灸例》,早先是 “以痛为腧”,即指下按压部位疼痛阳性,为阿是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更强调的是“按之快然”的特性,即表示它对某一疼痛有特殊治疗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阿是穴与MTrPs的主要区别是,1、前者主要从归经及经络巡行角度探查,后者则需了病变部位解肌肉解剖形态,并根据肌肉走形寻找,部位大多在肌腹[8];2、后者除了有局部按压痛外,在局部有条索状紧张性结节,按压时可有远处牵扯痛或放射痛。而阿是穴的确定条件相对宽松,按压时有如“按之快然”的舒适感、痛感、胀麻感等,可伴可不伴条索状紧张性结节及远处牵扯痛或放射痛[9]。

压痛点是西医触诊中的一个术语,即按压部位出现阳性病理反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躯体软组织损伤形成, 由原病灶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当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增加而产生更为显著的定位疼痛觉;另一种为内脏病变通过神经系统在体表的投射[10]。压痛点与MTrPs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多位于骨骼肌及肌筋膜的附着点上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按压时疼痛局限,少有产生传感痛;后者多见于骨骼肌的肌腹上肌小结收紧形成的痛性条索状结节。按压时疼痛可从局部向周围及远端传递[11]。

小结

综上所述,MTrPs在MPS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虽然目前尚无比较完善的理论可解释MTrPs形成的机制,但是它和阿是穴、压痛点一样,是表示着机体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即便三者在诊治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还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必要将其分别,更有助于明确诊断,使诊治更具针对性及规划化。

参考文献

[24]Fleckenstein J, Zaps D, Ruger LJ, et al. Discrepancy between prevalence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methods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nationwide survey.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0;11:32.

[25]Bohlooli N,Ahmadi A,Maroufi N,et al.Differential activation of scapular muscles,during arm elevation,with and without trigger points[J].J Bodyw Mov Ther.2016,20(1):26-34.

[26]Travell J,Rinzler S,Herman M.PAIN AND DISABILITY OF THE SHOULDER AND AR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42,120(6):417-422.

[27]Simons DG.Familial fibromyalgia and/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0,71(3):258—259.

[28]Do WER, David Garrigues MD, Joseph Graciosa BS,et al . Signs and Symptoms of Myofascial Pain: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ain Management Providers and Proposed Preliminary Set of Diagnostic Criteria.Pain Med, 2015, 16:1794-1805

[29]Gerwin R D, Dommerholt J, Shah J P. An expansion of Simons’ integrated hypothesis of trigger point formation[J]. Current Pain & Headache Reports, 2004, 8(6):468-475.

[30]Dorsher P T. Trigger point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Anatomic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J]. American Academy of Medical Acupuncture, 2006(3).

[31]Treaster D, Marras WS, Burr D, et al.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development from visual and postural stressors during computer work. J Electromyogr Kines. 2006;16:115–24.

[32]陈德成,杨观虎,王富春,等.试论阿是穴、压痛点和激痛点的关系[J]. 中国针灸,2017,37(02):212-214.

[33]吴新贵.阿是穴与压痛点的比较[J].广西中医药,2006,29(6):32-33.

[34]杨艳芬,杨丹,陈奔. 对压痛点、激痛点、阿是穴的国内外认识[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6,29(02):126-128.

论文作者:胡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9

标签:;  ;  ;  ;  ;  ;  ;  ;  

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研究现状论文_胡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