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与主体性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信息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并且它也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人类最早利用现成的材料制成石器、投枪、渔网、锄头这样本身无动力的死的工具,获取自然资源以维持生存。这种工具和资源的利用方式,标志着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实践水平。在该阶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受盲目的自然力支配,整日为生存奔波,生产等同于生活,人和自然界处于一种“未区分态”,人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与人只有相互依附才能生存。当然,这种依附的程度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由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是逐渐减弱的,但无论在哪个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没有中介的直接联系,个人与社会直接统一。人与人除了外貌和体质上的不同外,没有更深刻的社会差别,主体性被淹没在群体中。
当人们认识了蒸汽、燃汽、电力等能量资源后,把它们转变成动力,从而创造了本身有动力的(如火车、机床、轮船等)“活工具”,这大大地延长了人的体力,开创了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人对人的依赖。
伴随着科技进步,生产高度自动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的生产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这实际上是一次主体性的革命,由此产生了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较大范围的分化。人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展示。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物主体”的出现,即产生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货币拜物教是它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禁锢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妨碍了人们主体性的发挥。缺乏个性是其根本弊端。
2
本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采取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找到了更有效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新途径,创造了更为先进的智能型的生产工具,如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标志着一个新的技术社会形态正在形成。这一新的技术社会形态,托夫勒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奈斯比特称之为“信息社会”,9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把它称为“知识经济”,并确定它的内涵是指以知识(智力)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不论如何称谓,这个时代与信息、知识密切相关,它使人类实践出现新的特点并对人的主体性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实践手段的智能化。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生产工具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如果说,近代生产工具主要是延伸了人手,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生产工具则强化了人脑。“因为计算机不仅能帮助将‘瞬息即变的文化’组成或合成为现实的有条理的模式,它也开拓了可能的极限。图书馆、档案柜都不能思考,更不用说以非传统的方式来思考了。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要求计算机思考难以想像的和以前没有想像的事情”(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23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电脑取代了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把人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缩短了工作时间,使人们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成为可能,人们可以从事电脑无法从事的更高级的脑力劳动,人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将得到提高。人们将普遍追求自由创造,追求个性丰富和成就。这样,人们不仅在物质关系上而且在精神关系上得以日益丰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践的超地域性和虚拟性。信息社会是网络社会。计算机及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方式。网络化突破了原有的时间、空间的界限,使人与世界的距离变成手与健盘的距离。电子信息网络把世界连成一个体系,全球变为“地球村”,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抛开彼此之间的差异,进行自由交往,成为具有全球特征的“地球村”村民。由于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消除了人们思想观念地域上的保守性、民族狭隘性,全球性的自由交往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另外,网络上虚拟现实的出现,人们可以在家“逛”商店,“看”医生,“去”图书馆,“周游”世界。“虚拟实践”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和生活的成本。人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己所需要的方面,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从而为主体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第三,知识客体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对象。从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以物质经济为主的话,那么信息社会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并不是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更主要的是靠知识要素。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认识的主要客体。正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者德鲁克所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客观地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就业人员中科技人员与非科技人员之比大约是6:2。这说明在信息社会中谁占有知识,谁就把握了主动权。在信息社会里,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不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将很难生存。另一方面,现代生产实践又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现实条件。新兴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出现,加快了劳动者工作的流动速度,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终生学习将代替阶段性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无疑将促进人认识、驾御客观世界的能力的增强。
3
应该看到,信息时代为人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压抑、束缚着人的主体性。
首先,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由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变为人与机器的交流,这破坏了人们赖以相互交流的工作、生活环境,由此可能造成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困难,从而可能导致人格分离。
其次,信息时代进一步强化了人的个性,在个性化社会中人很难寻觅到与自己的兴趣、观点相适的人,人内心的孤独将是不可避免的。
再次,人处于信息包围中,可能造成信息对人的异化,人们每天被迫接受大量信息,没有时间去理解、去思考,从而造成人的理解力、判断力下降等等。这无疑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以上阐述表明,信息时代的实践,一方面使人的主体性得以高扬;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主体性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信息化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能否克服和战胜这些挑战,则取决于人类如何协调自身与实践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观点,从而消除因实践的发展而给我们带来的弊端和麻烦,使发展着的人类实践自觉推动社会进步,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