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康市民营工业企业的健康成长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康市论文,民营论文,工业企业论文,健康成长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初,南康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积极实施了“发展个体经营,振兴南康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工业更是如虎添翼,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截止2000年底,全市民营工业企业达900多家,从业人员达4万人。民营工业企业的迅速成长,日益成为南康市县域经济中强有力的特色支柱。
一、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企业历史虽短,利税增长较快。南康市民营工业企业,从创办的前身算起,历史最长不超过20年。但它们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都保持着产值和利税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如矿产品、成衣、家俱、食品加工几大工业支柱产业纳税均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迅速增强。相当数量企业已改变了作坊式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如千秋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到有员工300多人,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食品企业;相当一部分家俱企业,已由生产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方面发展,产品运销全国各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企业产品增加,多角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一批企业已走出单一产品包打天下的经营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多角经营模式。目前南康民营工业企业的产品种类达200多种,具备了较好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4、商标意识增强,名牌初显锋芒。一些民营工业企业已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如食品行业中的“花生巴”、“千秋系列产品”,成衣行业中的“吉舟”、“三英”、“兴康”商标等,并且朝着做大做强做品牌的方向迈进。
二、民营工业企业健康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明与产销失衡。一些民营工业企业在创建初期都是通过合伙小打小闹,没有明确产权;一旦企业做大了,相互之间争产权,不断地分家、分割、拆股,严重地制约了民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民营工业企业主对市场销售情况认识不足,信息不灵,看见别人做的项目、产品赚钱,就盲目地“跟风”。
2、家族经营与管理混乱。大多数民营工业企业停留在以家庭经营型为主,实行家族式管理。往往是企业发展了,智慧却没有相应地增长;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基本的规章制度,或即使有了相应的制度也得不到重视和执行。如一些企业内部财务混乱,无成本核算或成本核算有偏差,没有一本正规的会计帐簿。
3、创新不足与工艺落后。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占据长久的优势地位。如服装、家俱的生产,大多仿制广东、上海等地的产品。机器设备老化、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也较为落后。高新技术产品少,初级加工品和半成品多。如销往外地的家俱,有相当一部分是白坯,组装和喷漆等工艺的钱被别人赚了。
4、政策欠优与环境欠佳。为促进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南康市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使得南康民营经济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但是也应看到,我们制定的一些政策还不健全,仍需完善。一些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不顾大局、全局,做出损害、制约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民营工业企业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育人与建制两者并举:造就一批优秀民营工业企业家
1、育人。首先,政府应与有关院校“联姻”,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现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策知识、市场知识、管理知识等他们急需的业务知识;其次,执行好“三保一回”政策(保编制、保职务、保基本工资,随时可回原单位上班),鼓励支持本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民营工业企业工作或直接“下海”从事个私经济,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第三,组建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咨询诊断组织,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帮助搞好策划、管理,诊断和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2、建制。第一,要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条件允许的企业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使这些机构职权明确,各司其职,起到科学约束、形成合力的作用。第二,建立和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改变企业内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局面,实现从经验式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转变。第三,在企业内部成立党组织及工会、妇代会等群团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群团组织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和企业活动的规范化。
(二)优软、攻硬、活机制三环紧扣:营造民营工业企业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优软。一是优化思想环境,扭转少数人思想上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差距。充分认识加快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上来。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各个职能部门要热心为民营工业企业服务,不定框框,不设障碍,坚决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现象,建立健全检查报批制度和收费登记制度。今年7月,南康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两大优化发展环境的新举措,从“越位”中“退位”,在“缺位”中“补位”。①成立了“南康市优化发展环境投诉服务中心”,由市委书记任“中心”主任,下设“经济110”办公室,与“公安110”联合办公,互为联动;②成立了“南康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全市所有有行政审批权的单位和所有审批项目集中到“中心”,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办事透明度。三是优化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为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2、攻硬。一是优化交通、通讯环境,做到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二是优化水、电环境,使民营工业企业的生产有基础保障。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发展载体,集中力量建好一批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加快中心城市和中心乡镇建设,使整个市场更好地为民营工业企业服务。四是优化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环境,做到民营工业企业用地优先批准,民营工业企业贷款优先批贷。
3、活机制。一是改变以往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只是收费”的错误做法,正确处理好予与取的关系。二是着眼长远,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产业政策等引导民营工业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向科技型转变,并按“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块头大、发展快的民营工业企业要给予精神、物质奖励,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建园区、引外资、扶大户、盘存量四轮驱动:提升民营工业企业整体实力
1、建园区。把工业园区办成民营工业企业的“孵化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扩大完善章惠渠、金鸡、罗边等三个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协调服务,社会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思路,规划市中心工业园、唐江工业园、潭口工业园、横市工业园。其中市中心工业园规划面积为4000多亩,由荷兰三联企业区、民营企业区、招商企业区三个园区组成。荷兰三联企业区已由荷兰胡氏集团投资1100万美元,首期开发1000亩,工程现已开工;民营企业区已有129位本市老板预征地821亩,用以建厂房;招商企业区已由政府筹资100万元开发。把引进的外资企业和本市新上的个私企业集中到园区创办,使工业园内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企业集聚、人口集聚的载体,建设成为环境一流、服务一流、治安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新型工业企业区。
2、引外资。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兴”的理念,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亲招商、以友招商、以商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基础设施,营造“引商、谋商、安商、富商”氛围,达到外商发财我发展的目的。今年以来,我市采取了召开“外出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南康籍在外工作人员座谈会”,并先后在本市和广东东莞、上海等地成功举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明文规定,各乡镇引进的企业到工业园落户的,税收划归引企乡镇,招商引资有功单位和人员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等。到6月底,全市签约项目88个,签约合同资金4.1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60%,其中引进工业项目43个,资金近2亿元。
3、扶大户。就是把那些基础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工业企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要通过扶持,组建几个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其乘风破浪、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培植出一批纳税超百万的纳税大户,做出一批“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实现民营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目前重点选择的40家企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同比纳税额均有较大增长。
4、盘存量。目前,南康市国莺鞋厂、京九橡胶厂、市铝箱纸厂等十一家国有集体企业已分别被市内老板、外商整体租赁或分块搞活,共吸收增量600多万元,盘活存量4000多万元。盘活存量工作,不仅搞活了企业,推进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而且有效地安排和安置了大部分下岗职工,为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