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特点分析论文_刘晓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研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特点。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70例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各35例。将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和误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MRI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组,(P<0.05);对比误诊率,明显是MRI组更低(P<0.05),其中CT组误诊病例以囊腺瘤、功能性囊肿为主,MRI组的误诊病例以双侧附件炎症为主。结论 在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比CT高,更适合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关键词:误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MRI;CT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良性病症,可在全身多个部位出现,其中以卵巢和盆腔最为多见[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月经不调、经期严重疼痛等为临床主要表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临床上尽早诊断有利于发现病情,并予以及时的干预治疗,能够起到改善预后效果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临床诊断中多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应用普遍,本文旨在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情况,并对误诊特点进行分析,从我院收治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属于2015年4月~2017年3月期间)。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组和MRI组,35例/组。纳入标准:均经病理学诊断或手术明确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痛经等。将已进行MRI检查、CT检查的患者排除。CT组:年龄22~43岁,平均(30.65±3.98)岁。病程为2个月至12个月,平均病程为(4.66±1.71)个月。MRI组:年龄23~44岁,平均(30.72±4.01)岁。病程为3个月至11个月,平均病程为(4.72±1.76)个月。两组之间对比一般资料差别较小,P>0.05。

1.2方法

CT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多层螺旋CT对盆腔进行平扫,层厚、螺距分别为8mm、1.5,以3ml/s的速率将碘普罗胺注射液10ml向患者前臂注射,60s后进行扫描,重建层厚和扫描层厚分别为8mm、3mm,扫描结束后通过多平面重组将病灶从多方面显示出来。

MRI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1.5T超导型MRI扫描仪以及腹部阵线圈,冠状位序列为T2W1,TE、TR、矩阵分别为71ms、1000ms、512×512。盆腔轴面采用T1W1序列,TE、TR分别为4.8ms、185ms;T2W1的TE、TR、矩阵分别为59ms、1200ms、384×512,层距设置为2.4mm。以1mL/s的速率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0.1mmol/kg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注射完成后应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HE染色大体的形态和免疫组化标准作为病理诊断标准,将CT检查、MRI检查的结果分别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准确率以及分析误诊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临床检查数据显示,MRI组的诊断准确率(94.29%)同CT组相比明显更高,统计学具有意义。

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n,%)

注:组间相比较(P<0.05)。

2.2误诊情况

CT组中病灶位于附件区28例,定位于盆腔内7例。其中多囊性病变和单囊性病变分别为25例、10例。35例中出现11例误诊,其中6例被误诊为功能性囊肿,5例被误诊为囊腺瘤。

MRI组中病灶均位于双侧附件处,显示为多囊性病变。其中出现2例被误诊为双侧附件炎。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出现。在卵巢激素的变化影响下会出现周期性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等情况[2]。临床上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包括种植学说、浆膜学说、免疫学说,其中种植学说最为经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仅会出现痛经、月经不调、性交疼痛、膀胱症状,还可能造成患者不孕,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早期诊断疾病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够在最大程度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健康得到保障。临床上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像学方法包括B超显像检查、X线检查、腹腔镜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为CT检查、MRI检查。

CT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患者子宫处单囊或多囊的囊性肿块紧密粘连子宫。疾病早期,由于囊肿的密度低且囊壁较薄,在进行CT扫描过程中将其与功能性囊肿混淆的可能性非常大,进而容易造成误诊;在病变晚期,随着纤维化趋势的加重,囊壁会出现明显的增厚且厚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显示右侧附件区病灶无强化,被误诊为功能性囊肿;CT增强扫描显示右侧附件区子宫内膜异位症,呈多囊性病变且囊壁较厚,局部为结节状,被误诊为囊腺瘤。在本次研究中,11例误诊中功能性囊肿、囊腺瘤的误诊例数分别为6例、5例,较好地证明了以上观点。

临床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特异征象为囊肿内局灶性高密度灶,高密度灶为血凝块,通过增强扫描可将其与囊腺瘤的软组织成分进行鉴别诊断。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在诊断疾病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能够将主要囊肿及其周围的小囊清晰地显示出来,并以不同的信号反映不同的囊性病变及壁厚,能为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准确的影像学支持。大部分的囊肿信号特征为T1W1为高信号,T2W1为稍低信号,分析原因在于异位囊肿内由于多次反复出血、细胞内外正铁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的分解,不同程度地延长了T1和T2时间[3]。在本次研究中,MRI图像T1W1显示右侧附件增厚,T2W1显示右侧输卵管增粗且呈高信号,增强扫描T1W1显示右侧输卵管为双轨状强化。35例患者中均出现2例误诊,均被误诊为双侧附件炎,可能与MRI检查仅显示出输卵管为双侧迂曲扩张有关。文中数据显示,CT组的诊断符合率较MRI组更低(P<0.05),分析原因可能在于MRI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比CT检查更高,可将病灶的病理成分更好地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使用CT、MRI进行诊断,但MRI比CT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减少误诊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于志刚.CT及MRI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12):1489-1490.

[2]卡哈尔曼?力提埔. CT、MR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220.

[3]赵姝娟.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行CT与MRI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4):405-406.

论文作者:刘晓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特点分析论文_刘晓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