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利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均会产生显著变革,大大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普及,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绿色建筑设计,也亟需利用BIM技术将能耗分析等设计手段落实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本文就BIM技术在通信综合楼工程中的应用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通信建筑;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一步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生活标准与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信作为进行思想交流和消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普通人民群众对其也有了进一步要求。
1基本平面类型
这种类型的标准层面积不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1)中间为附属用房,四周为机房。建筑高度为100-150m,且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采用筒中筒结构比较合适。这种结构形式的平面通常是将附属用房和公共交通部分布置在核心筒中,四周为机房。这种类型布局紧凑,交通便捷,流线合理,馈线距离短,走道占地少,机房内无柱子,便于通信设备的安装布置,也利于采用新的建筑造型。由于核心筒的平面尺寸是受结构规范限制的,采取压缩核心筒的方法来扩大机房面积是不允许的,因此,筒中筒结构的机房利用率相对较低。这种类型的最大缺点就是机房被分成两部分(各部分面积不大),不完整、不利于通信设备的扩容和发展,走线方向也受到限制。所以,这种类型已不太适应通信发展对建筑平面通用性、灵活性的要求。除超高层外,应尽量少用。基本类型的机房利用率一般在65%左右。(2)中间为机房,两边为附属用房。这种平面类型中间为规则的矩形机房,两边为楼梯、电梯、厕所等附属用房,有走道相连。由于机房完整、规则,便于通信设备的布置。近期可以不加分隔,使用时根据需要再分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种类型的机房走线灵活,馈线距离短,因而使用最为广泛。从结构方面来说,由于体型不大且规则,梁、柱等构件小,比较经济、实用。随着通信业的发展和对经济效益的重视,这种类型的平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准层面积的扩大。以前的通信建筑规模小,由于城市规划部门对建筑高度的要求,标准层面积都在 1000m2以下。近几年的通信建筑规模不断增大,标准层面积也发展到1000 -1500m2。这样,在同等的交通及附属面积下,就提高了机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2)开间和进深的增大。以前的通信建筑常用的开间进深为6600、6900、7200m,近年来则常用7200、7500、8400、9600m,这样,在相同的标准层面积下,机房内的柱子减少了,更便于通信设备的安装布置,机房利用率也相应提高。(3)设计技术的提高。近年来,结构上大胆地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柱,无粘结预应力梁、楼盖等新技术,减小了柱断面,降低了层高,从而降低了成本,使通信建筑更经济、更实用、科技含量更高。
2BIM在传统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1)设计工作阶段。在设计工作中引入BIM是现在最普遍的,也是这项技术实际应用最重要的阶段。引入BIM技术后,能提供一种统一化的表达形式,使设计时根据规范构件进行BIM模型构建,即可对模型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进行利用与协同工作,使不同专业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对BIM技术而言,它是一项能支持多种专业实现协同工作的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基于信息共享的新工作形式。在这一阶段构建的BIM模型,需要对不同阶段和专业中BIM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对信息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保证模型本身和相应的信息可以在以后的阶段当中得以最大限度利用。建筑工程设计往往会被分成很多个阶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设计更加清晰,促使不同专业和设计主体能够充分配合,从而更准确的把控周期,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对于普通的民用建筑,其设计工作主要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2)建筑实施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是把各个专业的设计模型实时关联在一个中心文件中,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专业间的冲突跃然于整体模型中,从而在施工前就可以将矛盾解决,既缩短了工期,又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消除各专业间不和谐的情况。同时,在施工期间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还可以预先考虑施工方案中的细节问题,利用BIM参数模型可以模拟施工,并使施工方案得以优化,不但提高施工工效率,还减少了变更带来的资金损失,这就是4D的价值体现。(3)运营维护阶段。随着之前各阶段的实施,可以形成最终的参数模型,它包含项目每个专业和阶段的相关信息,业主可以随时进行查询,在任何一个阶段,不论哪一个方面进行修改,模型均可完成同步更新,同时构建完工模型,进而为后续的设备管理等专业提供可靠的依据。
3通信综合楼工程通信设施工程技术的建议
3.1总平面设计阶段节能设计
总平面的合理设计、布置,一方面可以使住宅日照均衡充足,从而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同时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使建筑达到冬暖夏凉的理想状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建筑空间与设备的能耗。通信建筑主要朝向应使机房符合日照原理,避免墙面大面积西晒及热源发源地。建筑群体的布置和排列,要引导夏季主导风向从30°~60°斜方向进入建筑群体内部,保证风路的畅通,尽可能减少群体内部和背风区转角处气流停滞和漩涡范围。建筑间距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考虑通风效果,在用地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放大。建筑群体间距要疏密相间布置,密处风速加大,会改善群体内部通风效果。
3.2新能源在通信建筑中的应用
当今,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应用于通信机房,已在通信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显著。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如电能)将吸取的全部热能(即电能+吸收的热能)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而其所耗能量的作用是使制冷剂压缩至高温高压状态,从而达到吸收低温热源中热能的作用。其优点是耗电量低,节省空间和土地。
3.3加强对技术施工人员的培训与选聘
①对于已经进入企业的技术施工人员,企业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该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和技术更新。有些技术施工人员并不是技术不好,而是在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无法正确认识自我或者自我定位与实际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工作态度有欠妥当。有些技术施工人员并非工作态度不够积极,而是技术运用方面还不是特别娴熟,导致施工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解决。②对于还没有进入企业的技术施工人员,企业需要加大选聘力度,尽量能够使得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能兼备工作态度与工作技术。
结语
通信建筑的构成极其复杂,电力系统、空调系统、人为破坏、消防系统等都关乎通信机房的安全,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安保人员保证场地的安全,通过技术人员巡查保证设备及运行的安全,且两者相互分开,如何实现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报警是未来通信建筑安全性设计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宜.住宅建筑通信设施工程标准内容解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04).
[2]祝亚洲.浅议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建设两个规范的实施[J].江苏通信,2016(05).
论文作者:王秀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建筑论文; 通信论文; 机房论文; 技术论文; 阶段论文; 模型论文; 类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