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_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_心理健康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健康一直是幼儿教育中较为薄弱、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1.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中尚无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席之地;2.全国绝大多数的幼儿园现在采用的仍是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尚未被提上议事日程;全国没有一整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育体系。

而与这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从15~50%不等,其中较严重者可达2.14~9%,最为常见的是幼儿的行为、情绪、 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因此,制订一套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配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势在必行。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计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其次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方法主要为两类:

1.养成性教育的方法: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的发生与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而且对成人期的许多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强调观念的形成,主要目标应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

2.补偿性教育的方法: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对其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补偿性教育在幼儿时期的应用,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之后再行干预,其效果要好得多。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发展性原则: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首先,教育的实施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问题可能减轻甚至消失。因此,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涉及到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评价问题。如果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一些心理测量、诊断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仅凭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主体性原则:幼儿作为一个主体,也有他们的尊严、意志和人格,任何轻视他们人格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抗拒,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进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尊重幼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

4.协同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幼儿还应特别注意养成性教育与补偿性的协同进行。

5.游戏性原则: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6.成功性原则:由于幼儿主动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幼儿有成功的快乐经验,使其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技术。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两类的方法中,国内外许多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有益的启发。具体来说:

1.在养成性教育的方法中,较常用的有:

①情境教育法: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②家园同步教育法:这种方法要求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进行密切的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具体方法依内容不同可有所不同。如本周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方法是通过集体游戏进行。那么在家庭内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通过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方式进行。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快、更好、更巩固。

③典型教育法:该方法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之则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的采用基于幼儿的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有效。

④行为练习法: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此外,在中小学校广泛采用的讲授法、尝试教育法、愉快教育法等均可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有选择地加以采用。

2.在补偿性教育的方法中,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以不造成大的不良影响为原则。较常用的有:

①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应用学习的原理——即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最广泛地采用。它简单易行,不要求寻找行为问题的根源或提高自知力,在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身上应用,大多收到明显的效果。

②游戏矫治法:为幼儿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驰,最终认识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

此外,家庭支持性矫治法,团体训练法,社会治疗法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可选择采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到的是奠基的作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和更新幼儿健康教育的内涵和观念,有助于完善幼儿园现行的保育体系和方法,提高幼儿保育质量,帮助家长转变健康的观念,而且对防治幼儿心理问题,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