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长必须成为教学研究者_教学过程论文

现代校长必须成为教学研究者_教学过程论文

现代校长必须成为教学研究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者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学校里,校长所处地位之重要,所起作用之重大,是过去任何时代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变化,对校长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校长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而且要求校长成为专家学者型领导。这既是形势发展的呼唤,也是校长应有的追求。

(一)现代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是深化教学研究的需要

教学研究既是学校具体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整体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一所学校是否重视教学研究,其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深远的,或许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会显现出来,但它终究会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因素或阻碍因素。正因为如此,大凡有成就的校长,没有一个不重视和精通教学研究的。有的同志或许就是在教学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后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长本人是否重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校长本人所教各科的教学质量,而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增加、氛围的形成、队伍的扩大等,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由校长特殊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研究的深化;而教学研究的深化,首先有赖于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

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首先有利于营造教学研究氛围。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学研究人数的多少,教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这个地区,这所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的地区和学校,会使使教学研究的人数增多,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在此基础上又会进一步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教学研究氛围不浓的地区和学校,会促使教学研究的人数减少,教学研究的水平降低,在此基础上又会进一步冲淡教学研究的氛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里,校长能否成为教学研究者,能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示范作用,直接关系到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的形成。这就是说,只有校长首先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才能有效地营造教学研究氛围,促使良性循环和防止恶性循环的形成。

其次,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扩大教学研究队伍。现代教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一所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及其队伍的构成状况,不仅标志学校办学实力的强弱,而且体现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及其队伍的构成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没有参与也不会开展教学研究,参与和善于教学研究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还比较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校长本身不参与不善于教学研究,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研究者是不无直接联系的。校长不重视教学研究,不带头进行教学研究,要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只能是空话一句。只有校长首先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才能带动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从而扩大教学研究队伍。

再次,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丰富教学研究成果。学校的教学研究成果,有赖于全体教师共同来创造。而要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动选择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当中固然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缺少必要的实践指导。校长是教师天然的榜样,不论校长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客观上必然会对教师的言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不仅能为教师带好头,而且能给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具体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哪怕只取得一项教学研究成果,他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决不仅仅是在学校教学研究成果总量上增加了一项,而会以一带一,以一带十,使学校教学研究成果会像细胞分裂一样涌现出来。

(二)现代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都必须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切实搞好教学研究。其中校长能否成为教学研究者,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教学中地位,控制教学过程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首先,有利于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一般说来,在学校工作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就理论认识而言,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但就实践操作而言,有意或无意冲击教学中心地位的事件和现象时有发生。曾几何时,校长姓“教”与姓“钱”的讨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问题,实际上就是由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从而在教育界出现了不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而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作为实际操作者的校长,更必须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思考,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更在实践中摸索,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进而进一步提高对教学中心地位的科学认识,真正做到不仅在理论上确保,更在实践中确保。

其次,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控制教学过程质量。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由影响和制约学校教学质量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教学阶段即若干教学过程质量构成的。没有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就必须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之既有科学的规范性,又有机动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熟悉和精通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校长就必须研究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研究者,否则是难以办到的。在这里,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能够控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过程质量,而且能够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和帮助全体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质量。

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能。管理教学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之一。校长对教学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一般说来,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了解和熟悉的程度越深,就越有利于校长加强教学管理,并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反之,校长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不了解,不熟悉,或了解和熟悉的程度不高,必然会影响校长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也就难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要了解和熟悉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就必须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这是因为,研究教学和努力成为一个富有成就的教学研究者的过程,实际就是了解和熟悉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过程。因此,校长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必定会有利于加深和提高校长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了解和把握的程度,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是发挥角色作用的需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作为一名校长,在当今生活的舞台上,所扮演的是一个多重角色构成的集合体。一般说来,作为扮演校长角色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个体来说,他在学校里不仅应该是一位善于管理的校长,还应该是一位善于教学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学者——教师——校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在角色的总体构成上该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又是缺一不可的。不仅如此,后者往往必须包含前者,才能使角色的扮演顺利进行。一个优秀的学者,未必是优秀的教师和校长;但优秀的校长,肯定和必须是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正因为如此,校长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就更能发挥其角色作用。

首先,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完善校长的学者形象。校长作为一名学者而存在,是社会和学校教师对校长客观存在的角色期望之一。显然,满足和适应这种要求是校长必须作出的选择。校长学者形象的形成和完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校长长期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校长所要做的不仅要使所教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达到一定的要求;而且要使所教学科的教学过程驾驭和教学方法选择,程度上达到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校长的学者形象应具有双重的性质,在难度上可能大于其他的学者,但仍必须努力为之。而要成为学校的“双料”学者,就必须在深入研究专业的同时,也深入研究教学。事实上,这两者不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因为,专业知识研究得越深,越有利于教学;同样,教学研究得越深,越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提高校长的影响程度。校长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是校长权威的强制力,二是校长学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感召力。人们一般称前者为权力性影响力,后者为非权力性影响力。校长的角色作用,往往就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没有后者,前者也会起作用,但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只有后者对前者具有支撑作用时,前者作用的效果才会更加广泛和持久。因此,校长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完善其学者形象的过程中,就会增强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同时全面提高校长威信,进而提高校长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程度,必然有利于整个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次,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有利于培养校长的求实精神。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唯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有可能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恪守研究道德,遵循研究程序,获取研究成果,就能促进校长求实意识的增强。不仅如此,通过教学研究,增强求实意识,还会使之迁移到工作的其它方面,即在求实精神的指导下,去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求实精神的升华,逐步形成互动效应,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标签:;  ;  

现代校长必须成为教学研究者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