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鹏[1]2003年在《织女星网格中的资源发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发现机制是关系到广域分布式环境中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效率的关键问题,在计算网格、Web服务和P2P技术中,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全面地讨论了织女星网格中的资源发现机制。文中分析了网格环境中的资源特点,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织女星网格的VEGA原理,讨论了织女星网格对资源发现机制的要求。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含以下叁个方面:1)定义了织女星网格的资源发现机制,并完善了资源发现机制解的构成,即一个完整的资源发现机制应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成员协议、覆盖构造、信息预处理、请求处理和资源表示。2)给出了这5个问题在织女星网格中的解:基于路由转发的资源定位模型和叁层资源表示模型;详细地描述了路由转发的原始模型并讨论了模型的优化;描述了一个形式化叁层资源表示的理论模型及其实现。3)讨论了如何评价一个网格资源发现机制的问题,给出了资源发现机制应该考虑的因素:资源定位性能,可扩展性,对动态性的适应、负载均衡和好用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对织女星网格资源发现机制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能够适用网格的动态变化,并且能够支持解决负载均衡和好用性问题的方法。
董方鹏, 龚奕利, 李伟, 查礼[2]2003年在《网格环境中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发现机制是关系到广域分布式环境中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效率的关键 在计算网格、Web服务和P2P技术中 ,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织女星网格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讨论了资源发现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描述了织女星网格资源发现机制的层次结构以及各个层次的功能和实现 通过分析和实验 ,可以认为提出的资源发现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可在较小的开销下取得满意的资源定位性能 ,并具有网格环境下的可扩展性 ;能够适应网格资源动态变化的特性 ;能够解决资源发现过程中的负载平衡问题 ;可支持多种网格资源与应用
谈恩华[3]2004年在《织女星网格路由器的改进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网格是一个异构,动态的分布式系统,它的两大特征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信息服务是其核心部件之一。织女星(VEGA)网格提出了网格路由器的概念,它是一种完全分布式的信息服务部件,以类似IP路由器的方式进行工作。为了体现该信息服务部件的特点及提供使用案例,我们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网格的在线游戏服务平台,称为织女星游戏网格(Vega Game Grid)。针对网格路由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网格路由器进行了改进设计与实现。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为支持多人游戏,在游戏网格中设计和实现了全局游戏组。2)基于IP/UDP协议对网格路由器进行了改进:基于UDP协议实现资源请求路由转发协议;通过IP协议测量网格路由器之间的物理网络距离;资源无需主动注册到网格路由器上。3)基于图的遍历算法,提出和实现了对于SD-RT算法的几种改进方法。
郭燚[4]2011年在《网格资源发现新机制—分层网格资源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格现在被称为第叁代互联网应用。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它比因特网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性能。目前衡量网格系统好环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在网格环境下能否高效的发现资源。可以说,网格环境下能否高效的发现资源是网格资源得以共享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以提高资源发现的效率和减轻系统负担为目标深入研究网格资源的发现机制。本文试图从网格资源的特点出发,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网格资源发现算法和更加有效的资源更新算法。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本文针对网格、网格计算作了相关介绍。描述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典型的网格技术。(2)本文分析了现有的网格资源发现方法的缺点,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中提出分层网格资源模型的概念。并对该模型设计资源表示方法即资源矩阵表示法。(3)本文设计了网格资源发现算法及更新算法,给出在分层网格资源模型基础上的资源发现算法和资源更新算法。(4)本文对所提出的分层网格资源发现算法采用JAVA语言进行模拟实验,得出了可行性结果,能够改善网格的整体性能。并与P2P资源发现作了对比分析。
徐文强[5]2011年在《基于网格的CSCL资源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当前CSCL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不断发展的协作学习技术要求学习资源能够共享与重用,支持协同工作与多种模式的交互。网格(Grid)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网格主要研究在分布、异构、自治的网络资源环境中动态建构虚拟组织并实现跨组织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共享与协作是网格的基本理念。本文将网格与CSCL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网格的CSCL资源协同平台模型,研究了该模型的存储机制、资源发现及调度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网格的CSCL平台模型研究。本文将网格技术应用于CSCL系统,提出了基于网格的CSCL平台模型架构,该模型包括资源层、网格服务层、网格中间件层以及应用层。(2)基于元数据的目录信息树资源存储模型的建立。该模型利用元数据统一描述资源参数,消除CSCL资源的异构性,目录信息树全局统一的资源组织方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合理分配资源。(3)P2P和网格结合的资源发现机制研究。该机制采用非集中式控制具有易扩展、消除系统访问瓶颈和高效定位资源的特点。(4)基于经济模型的多维QoS调度策略设计。该策略主要综合考虑时间、价格和信誉度的多维QoS,在满足时间或价格限制的前提下,达到负载均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对长度为10000的200个任务,分别在Deadline和Budget一定的前提下用DBC代价最优和本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降低了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平衡了负载,提高了任务完成率。CSCL和网格结合的资源协同机制,强调了跨组织的资源协同和共享,将网格应用到CSCL中将会给其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
曹立强[6]2005年在《网格中文件管理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几年网格技术已经由从传统的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拓展到以Web Services为标准的商业计算领域,网格的研究目标也由对系统单一性能指标的追求转变为对系统整体生产率的追求。网格文件管理在网格环境中管理文件资源的抽象,为用户与应用使用文件资源提供支持。网格文件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抽象网格环境中文件资源,以期提高用户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问题。其含义不仅在于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也需要提供易用的文件管理方式,缩短用户文件操作需要的时间,降低用户使用网格中文件的难度。现有系统,例如GridFTP,虽然提高了网格中大文件传输的安全性与速度,能够部分提高网格系统的效率,但是它资源管理能力弱,性能不均衡,易用性差。本文研究了影响网格中文件管理效率与用户管理能力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网格文件的构造问题,网格中用户与文件的交互模式中的问题,以及网格文件传输中的性能问题。基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思想,本文从网格物理资源到用户文件构建了一个网格中文件空间的层次化映射模型,定义了网格文件,并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网格文件的3A使用方式,解决了3A交互的判定条件和文件传输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性能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可以提高网格中管理文件的能力。在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实现了集成在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内部的网格文件管理平台Vega Hotfile。实验证明,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高效率的管理网格中的文件,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文件传输服务,最终达到提高网格系统生产率的目的。本文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EVP网格资源空间映射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了网格文件的概念,设计了网格文件空间的EVP动态映射模型。网格文件是对网格“人机社会”环境下用户使用文件的抽象,动态映射模型说明了网格文件的构造方式。(2)提出了网格文件的3A使用模式和3A文件使用模式的判定条件:空间无关性和协议无关性。空间无关性是指文件的表示空间与存储空间无关;协议无关性是指网格文件的操作协议与具体的物理协议无关。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网格文件管理系统能够做到网格环境下3A的文件使用。(3)提出了网格文件传输的全生命周期概念,并总结出文件传输全生命周期公式
谈恩华, 查礼[7]2004年在《织女星网格路由器的应用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发现是网格 (grid)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织女星 (Vega)网格提出了一种完全分布式的资源发现机制 :网格路由器 ,它以类似IP路由器的方式进行工作 为了体现网格路由器的特点及提供使用案例 ,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网格的在线游戏服务平台 ,称为织女星游戏网格 针对网格路由器在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对网格路由器进行了如下改进 :基于UDP协议实现资源请求路由转发协议 ;通过IP协议测量网格路由器之间的物理网络距离 ;资源无需手工注册到网格路由器上即可被发现 ;基于图的遍历算法 ,对于SD RT算法进行了改进
靳贤清[8]2005年在《网格环境中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性能需求的不断发展,单台高性能计算机已经不能胜任一些超大规模应用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将地理上分布的、异构的多种资源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共同解决大型应用问题。 在传统的单计算机和机群系统中,资源的分布比较集中,在应用使用资源之前,可以快速、可靠的进行资源搜索定位,资源发现对应用性能的影响很小。而网格计算中,由于资源的广域分布以及现有的Internet存在的带宽和延迟限制以及网络的不可靠性,广域范围内的资源发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的性能,因此网格中资源发现功能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网格的利用率和友好程度。 论文首先对现有的网格资源发现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将网格技术与正在兴起的P2P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个不依赖集中控制、分布式、可扩展、自组织、能适应资源动态变化、高效的资源发现模型,使C/S模式与P2P模式并存,既考虑了网格资源的各种特点,又利用了P2P网络的特点及其高效的资源搜索技术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共享。 网格资源发现中涉及的几个方面有资源描述、资源信息的存储和维护、资源查询、查询消息的传播等等。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讨。在资源描述中,为了进行有效的远程资源发现,我们采用抽象的对等点ID的方法来标识对等点,这样在进行发现的时候,对等点ID就可以与对等点的物理位置分离;同时定义了Advertisement使得对等点可以彼此响应。模型中每个集合点只需存储和维护在其上发布的资源信息以及它所知道的其它节点信息,体现了维护的分散性和自治性。资源查询中考虑到现实中存在幂律现象即局部性原理,采用了flooding的改进算法—多级缓存(Multi-Cache)方法,提高了资源的搜索效率。为了确保查询消息在进行完整处理之前是存活的、未处理过的而且是非循环的,使用了TTL存活时间参数、复制测试参数、循环参数来进行传播控制。 但是模型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庞大的问题,由于时间和客观实践环境等原因,论文只对虚拟网络的建立和对等点发现进行了初步设计实现,许多功能还未能实现,有的技术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李徐焰, 郝克刚, 葛玮[9]2005年在《基于网格的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中介绍了网格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对网格的资源发现机制从理论上和试验方面做了研究。阐述了典型的网格资源发现机制的差异性以及要实现它们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最后依据理论和试验数据,提出了在不考虑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基于MobileAgent的资源发现机制,该机制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商业价值。
郭域峰[10]2005年在《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文中认为信息网格是利用网格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信息网格的研究工作中,关于资源空间模型的研究逐渐增多,不过还很不成熟。本文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的工作,对基于关系的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基于关系的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用物理关系、虚拟关系和有效关系叁层来统一组织和表示信息资源,通过层次间的动态映射、以及层次内的引用关系来解决资源的连通和虚拟化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成果是:在阐述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全生命周期原理和信息网格系统客体的使用模式,分析了客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并对客体的各个周期进行深入的研究。重点考察了信息网格主体在各个阶段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中,对哪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元数据信息或属性信息集合进行何种操作,剖析了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内部的动态变迁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形式化表示方法,用来刻画客体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内部、外部行为和特点,其形式为:OLC {Operator, Data Schema, Operation, Context}。该方法能够合理、有效的描述信息网格客体——有效关系、虚拟关系和物理关系资源的生命周期过程。解释了信息网格客体自主、实时、不修改代码、局部影响和自主的问题。本文在抽象描述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各个周期阶段的同时,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找到了影响系统全生命周期生产率的因素,为系统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初步用于了织女星信息网格的项目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成果提供的系统改进的依据和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的时间成本和知识成本。
参考文献:
[1]. 织女星网格中的资源发现机制研究[D]. 董方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3
[2]. 网格环境中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J]. 董方鹏, 龚奕利, 李伟, 查礼.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3
[3]. 织女星网格路由器的改进设计与实现[D]. 谈恩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4
[4]. 网格资源发现新机制—分层网格资源模型的研究[D]. 郭燚.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5]. 基于网格的CSCL资源协同机制研究[D]. 徐文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6]. 网格中文件管理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 曹立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5
[7]. 织女星网格路由器的应用与改进[J]. 谈恩华, 查礼.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
[8]. 网格环境中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D]. 靳贤清. 山东大学. 2005
[9]. 基于网格的资源发现机制的研究[J]. 李徐焰, 郝克刚, 葛玮. 微机发展. 2005
[10]. 信息网格资源空间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研究[D]. 郭域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