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中国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解释_汇率论文

全球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中国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解释_汇率论文

全球背景下的通货贤缩——对中国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通货论文,中国论文,全球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背景下的因素分析

1.欧元诞生进程中的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欧盟各成员国在进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时,必须在经济上达到五项标准:(1) 各成员国的通胀率不超过最低三个国家平均数的一点五个百分点;(2) 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3) 国债累计不超过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4) 长期利率不超过三个利率最低国家平均数的两个百分点;(5) 各国货币汇率稳定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而要达到这五项趋同标准,就必须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因为对于那些抑制通胀不利的国家,其通胀预期也较高,在采取符合马约规定的通胀率趋同标准之后,实际通胀率已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增加了债务负担;而为符合马约的规定,这些国家必须采取紧缩支出、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该政策必然会抑制总需求,导致物价水平的降低。

2.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

大家都知道日本在80年代末经历了一场泡沫经济。目前日本银行实施零利率的再贴现利率政策,表明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目前的通货紧缩是泡沫经济破灭的后遗症还是有更深厚的国际背景呢?一般认为,日本在1987年采取的低利率政策是泡沫经济出现的导火索。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日本的利率政策正是在外部目标(汇率稳定)高于内部目标(经济稳定)的错误选择下实现的。由此可见,日本实际上无法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它受制于美国经济政策的走向。这也说明汇率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至关重要。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但日元汇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左右的。美国希望日元汇率高企,以扭转美日之间巨大的贸易赤字问题。也可以这样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造成内需不旺、银行惜贷、经济萧条,日本希望通过外需增长带动经济复苏,但日元汇率的持续升值使日本出口困难。对于贸易立国的日本而言,要想扩大出口,在名义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就要求日元实际汇率的贬值。麦金农等学者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也发现正是由于汇率变化在先,进而引起其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从而导致日本银行不断放松银根、降低利率;而且正是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了通货紧缩政策的出台。可以这么说,日本在90年代正是由于名义汇率的升值,使其物价水平进入持续负增长的通道。

3.美国的通胀率保持低水平

美国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新经济”革命。美国此次经济增长时间已经超过战后60年代经济保持连续增长106个月的记录,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与高增长的局面。这固然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控制通胀有关,但还与近年来美元汇率政策、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股市上涨有关。从近几年的美元汇率走势分析,美元对西方主要国家货币呈强势变化。而经济疲弱的欧洲与日本也需要一个强势美元,以带动其出口增加。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危机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贬值,这使危机国扩大出口成为可能。因此,世界也需要一个强势美元。同时,美元的升值引起美国进口商品物价水平的下降,有效地降低了国内物价涨幅,使美元升值这一外部目标符合美国内部目标(控制通胀)。除此之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全球资金向美国汇集,并没有引起美国国内通胀,反而使美元汇率持续走强,为美国低通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亚洲各危机国采取的紧缩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IMF一方面在给予援助的同时,另一方面坚持要求危机国必须采取提高税率、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通过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的紧缩性政策。这一政策只能抑制危机国的国内需求,在经历一段时期的通胀之后,危机国的物价水平已明显下降或呈负增长。在溢出效应的影响下,必然出现对上述国家的出口下降,引起出口国物价水平的下跌。因此,危机国的经济紧缩从两方面影响物价水平:一方面使本国物价下跌;另一方面引发其贸易伙伴国物价水平的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亚洲各危机国需求下降,中国对其出口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亚洲各危机国的汇率急剧贬值,与中国出口到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产品形成价格竞争,中国产品要保有市场份额,必须降低中国出口品的到岸价,进而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

5.汇率贬值带来的主要商品价格下降

由于在亚洲国家国内需求下降和汇率贬值的双重作用下,许多重要的原材料产品价格,如石油、铜、黄金等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同时,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致使初级产品进口国即发达国家的批发物价指数下跌,从而增强发达国家通胀回落或通胀紧缩的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两年多的下滑,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经济已全面走向过剩、或者是中国经济软着陆政策的时滞影响、或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以及“无效”供给在发挥作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这种通货紧缩不仅有国内经济失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有上面所分析的深刻的全球背景因素,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在起作用。

二、能否用刺激股市的方法来解决内需不振

从外部因素看,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的货币发生了剧烈贬值。虽然中国政府一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但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上存在对人民币明显的贬值预期。这可从国内外汇黑市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当中得到反映。为刺激出口,中国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以鼓励出口,但并没有扭转出口下降的局面。由于外需疲弱,中国政府在1998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取消贷款限额、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等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几乎全部着眼于国内需求。但这些政策并没能阻止人民币物价水平的负增长(稍后分析其政策效果)。去年5.19行情爆发以后,中国股市全面上升。这是否是决策层在其他政策失效后采取的人为刺激股市的政策呢?不妨看一下日本的例子:

在泡沫经济当中,日本商业银行不仅直接参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而且通过间接途径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资产价格的膨胀。当日本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抽紧银根、紧缩经济时,日本商业银行则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因为股市泡沫的破裂使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日本商业银行以上述资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为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惜贷严重,这也给扩大内需增加了阻力。以后日本银行虽然维持零利率的再贴现率政策,依然无法启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日本已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泡沫经济的最终破灭在90年代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果说人为刺激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为日本1986的经济衰退暂时找到了一条出路,那么财富效应在中国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只能为中国今后资本市场的发展留下更多的隐患。因为中国的企业制度、金融制度、法律制度目前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刺激股市的方法来解决内需不振。

三、外部均衡目标是否应优先于内部均衡目标

由于不恰当的固定和提高本币对外价值,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持续恶化的例子并不鲜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政策可资借鉴。英国一战后及整个20年代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主要有三个:(1) 巴黎和约与战债;(2) 通货紧缩政策;(3) 恢复金本位制。这三个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特别是后两者的关系尤其密切。凯恩斯认为,这些政策的严重后果集中表现为英国整个20年代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本文仅讨论第三个问题。1925年英国恢复了金本位,并且不适当地将英镑恢复到战前的价值,即提高英镑汇价的10%,这实际上是使英镑对其他主要国家货币升值。本来,一战后的英国经济疲弱,应使其汇率贬值,刺激出口,结果英镑升值导致英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更趋恶化。因此英国在遇到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后,于1931年9月放弃了金本位制。英镑汇率对外贬值的措施使英国率先从萧条中走出。同样,法国的例子也值得借鉴。1928年法国恢复了金本位,但此时的法郎是在严重贬值的情况下恢复金本位的,因此法国国际收支得到了明显改善。在遇到大危机之后,自恃国际储备雄厚的法国依然维持金本位,结果资本外逃加剧,出口额下降,到1937年才被迫取消金本位,让法郎自由浮动。这使法国丧失了时间,较其他国家很晚才走出通货紧缩的陷阱。

英法两国的案例说明,不恰当地将外部均衡目标(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置于内部均衡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优先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这也说明金本位条件下,各国政府必须承受外部均衡目标给内部均衡目标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无法动用经济政策来解决内部均衡问题,当一国内部矛盾加大时,该国政府往往会选择放弃金本位。从这一点看,金本位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同样,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乃至汇率水平的选择都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内部均衡的优先目标。

四、对费雪的债务挤压萧条理论的质疑

在国内出现物价负增长的情况下,不少经济学家采用费雪的债务挤压萧条理论来解释国内的通货紧缩的成因。笔者认为,用费雪的债务挤压萧条理论来解释通货紧缩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如果费雪的债务挤压萧条理论成立的话,那么该理论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战后日本企业的超借状态没有引起经济萧条,而当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之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战后经济起飞阶段有很大的降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却处于萧条状态这一现象。

用它来解释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现象又是如何呢?中国的零售商品物价指数从1997年10月开始负增长,这是否是中国经济全面走向过剩的开始,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经济影响开始显现?笔者不否认经过改革开放20年,国内供给能力的增加,最终会使中国经济陷入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稳定的承诺,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职工下岗、企业停产、出口不振、金融风险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效应不明显等国内外矛盾在短时期内集中爆发,严重加剧了国内通贷紧缩的局面。这与日本在80年代中后期遇到的情形类似,只不过日元名义汇率上升,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不变;日本企业在当时资产负债率已明显下降,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依然保持很高水平而已。所以说,用费雪的债务挤压箫条理论来解释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现象也是不合适的。

五、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

在全球通货紧缩的大背景下,面临国内人民币名义汇率不贬值、东南亚国家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以及国内需求不振三重挤压,国内物价水平出现持续的负增长已是情理之中的事。原因在于,一方面通过物价的负增长,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中国出口不至于出现萎缩;另一方面物价的负增长也使大量的企业陷于亏损的境地,理应将那些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改变国内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然而国内企业的破产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企业不能正常“死亡”,若这些企业持续向社会提供无效供给,那只能是既浪费资源,又使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缓解。因此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实际上是将外部目标置于内部目标之上,即将人民币汇率稳定置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之上。同时,由于外需不振导致企业出口下降,进而转入内销,使通货紧缩呈持续恶化状态。由于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物价下跌使其利润空间下降,在财务杠杆效应之下,企业先后陷入亏损的境地,企业的大量贷款成为呆滞贷款,从而形成金融系统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这一点来分析我国近两年来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即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对金融系统要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不良资产而言,实际上是南辕北辙。因此,解决通货紧缩需要改变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利局面,而且,要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也必须实现一个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宏观局面。从这两年实行的财政政策分析,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外净需求的下降,通过内需的扩大来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其代价是国债发行规模迅速扩大,中央财政支出国债依存度已超过50%,并且财政投资的扩大并没有引致民间投资的扩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并没有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政策的效果是值得商榷的。而用刺激股市的政策来带动内需扩大,尤其希望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后遗症颇多,也不宜采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会恶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财政政策效用不明显、资产膨胀政策不宜采用、汇率政策无法采用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所有的政策工具都与抑制通货紧缩的政策目标相矛盾时,我国的通货紧缩局面将会持续下去,通过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将无法有效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具有很深刻的全球背景,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相当稳定是关键因素。而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持本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优于国内经济均衡目标往往会造成国内经济的萧条,因此,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关键措施。同时,在财政政策作用不明显、货币政策与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背道而驰、资产膨胀政策不宜采用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贬值政策即是合适之举。但是,笔者不赞成用直接干预的方式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建议继续扩大国内进出口企业意愿结售汇比例来实现。由于存在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会刺激国内进出口企业扩大外汇持有比例,造成外汇需求扩大,供给减少,只要中央银行不进场干预,人民币汇率就会通过市场方式实现自动贬值,并以此带动出口扩大,外需增长。中国国内的通货紧缩局面必将逐步改善,银行的不良资产也能得到有效抑制,从根本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收稿日期:2000-09-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全球背景下的通货紧缩:中国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解释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