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心理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心理学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科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智力资本。谁拥有了比较优秀的人力资本,谁就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谁就能够笑傲21世纪。而就国内形势看,商品供求关系,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局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实施人性化教育,把文化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心理学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学生的行为模式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心理和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人的个性等。思想则是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由社会实践中来,并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具体来说,思想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形成的概念、观点和理论等产物。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行为,人们一方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思想主要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相联系,同时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心理运动的规律各不相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引入人性化教育理念。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性化作为教育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至少有以下三个心理学理论依据。
(一)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原始的需要是一个健康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某种生理或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生物本能反映,也就是说动物也有需要。但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只是为了适应环境以延续种族,而人的需要是其所处的社会对他的要求的反映。“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却不束缚于需要,也从不以需要为满足,总在那里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发挥自我潜能需要。马斯洛指出,个人的行为主要是受未满足的需要所驱使。一旦某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就不再起推动作用;行为的原动力源自那些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需要作为人性,忽视、压抑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学生的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应致力于走人性化道路。这不仅可以陶冶人、鼓励人,而且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二)从激励理论作用看,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因。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作出于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奖励内容、奖惩制度、组织分工、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管理水平、考核的公正性、领导作风及个人心理期望等多种综合性因素。发展心理学也表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遗传素质是生物前提、物质基础,是发展的可能性;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使遗传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作为特殊社会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疏导作用,如何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因,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激励推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到了大学阶段,则面临一系列心理矛盾,比如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等,但在心理的各种机能上,则基本走向成熟,如感知的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记忆的准确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接近了成年人的水平。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人性化的根据,或者说是这些规律本身就是人性体现。
(三)从身心发展规律看,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子”,要求以成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等。同时,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还不稳定,比较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所左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难免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易于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大学生同成年人相比,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但还比较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这些心理特点,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学生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真正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人性化的心理学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体察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真正把人性化教育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一)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心理原则。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工作对象当做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来看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对象的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为此,必须坚持满足需要的原则,即要求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要了解人的需要状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原则。即要求把握职工的个性差异(性格、气质、能力等)。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每个人所处的各种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人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必须坚持恒常性原则。人在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时,经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内部困难与外部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能力,调整和改变就难以实现。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指导和激励,行为的调整就会顺利完成。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对象的思想工作,不可时有时无。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尊重学生的估面发展,不能将成人化的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个性特征来塑造自己,让学生充分获得玩的乐趣、探究的迷醉、冒险的惊奇,充分经验自由活动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充分发展他们的自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突出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二层次面:第一层次,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导向下,也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层次,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转化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重点关注人的修养提高和人的新精神、人的独立个性培养。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保证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才能,养成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人的独立个性的核心是其创造性人格特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和创造,才能不囿于传统,才能从唯书、唯上的奴性人格中彻底解放出来,通过不断调整人上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去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正是需要这样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型人格的新一代。因此,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这个基本点,不仅是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归因。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入手,结合环境因素来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进行归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归因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①心理活动的归因,②行为的归因,③对未来行为的预测。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运用归因分析时,应当做到:要尽可能科学准确地对对象(即人)进行归因。做到这一点,不仅要看到对象行为的特殊性与连续性,而且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归因对象的其它相关因素;不仅要调查行为的表现,而且要摸清行为的态度;不仅要分析导致对象行为的主观原因,而且要找出影响行为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要指导对象正确地自我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行为达到目标的情况下,人们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如个人努力、能力、勤奋等,而在行为失败的条件下,人们多倾向归因于任务难度、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职工实事求是地分析行为的动机、目的、效果,使之正确地归因,特别是不回避对自身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