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尚小云、于连泉诞辰95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诞辰论文,小云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周年论文,荀慧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秋十月,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北京市戏曲学校联合发起并承办的荀慧生、尚小云、于连泉(筱翠花)诞辰95周年纪念活动在首都拉开帏幕。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艺术上各有千秋,但多年来梅、程的纪念活动较多,对于荀、尚人们观注少些。荀、尚是戏曲艺术大家,他们的弟子及观众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对于与荀、尚同龄、艺术造诣精湛、社会影响广泛世称“筱派”的创始人于连泉先生,人们也铭记在心。这次纪念活动正是对这几位于人民做过贡献的艺术家的怀念。
学术研讨是这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南昌、西安、长春、石家庄、保定等地的四十几位戏曲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荀派传人孙毓敏、宋长荣,尚派传人鲍绮瑜宣讲了论文;一些单位还发来贺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来信祝贺并高度评价了荀、尚、于的成就,指出荀、尚、于“以自己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走在旦行表演艺术的前列”,为各地观众所爱戴,“更为当代杰出的演员们所承传,所发展,并又跨向新的艺术高峰。”
研讨论艺进行了三天,紧张、热烈、有序,内容丰富。发言有点与面、泛与深、分论合谈、说人论艺之分,但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会上论荀者多。北京艺研所于文清同志从艺术美来自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方面,对荀派艺术从美学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戏曲艺术和其它艺术品一样,都是一种审美对象,作为戏曲,其艺术美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共同创造的”,荀先生“与其他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样,为了追求一种风格,达到一种境界,在广阔无边的艺术天地里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在永无止境的艺术事业中,继承发展,别创新声,他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终于创立了荀派,走出了他自己的道路。”发言中有的就表演,有的就唱腔,有的就荀先生的某出戏进行论述。上海艺研所的王家熙同志以研究荀派唱腔著称,他精辟地分析了荀腔的艺术特点;高义龙同志以翔实的实例,概括描述了荀派表演艺术的独特风韵。天津市艺研所的魏子晨同志从荀派的两代人在舞台实践中的实绩切入,分析了荀派在发展中的状况,肯定了后继者的新发展、新贡献,指出应大胆谨慎地放手去发展荀派艺术。戏曲理论家周传家同志从荀派的创作、风格、艺术修养方面对荀派艺术进行了剖析和概括,强调“荀派艺术是京剧鼎盛时期的产物,在京剧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仰之弥高的艺术丰碑”,今天“对荀慧生最好的纪念是根据时代和当代观众的需求来发展荀派艺术。”
荀派的传人较多,所谓“十旦九荀”正道出荀派流传之广泛,但真能精其艺者却寥若晨星,宋长荣、孙毓敏是当今得荀艺真谛者。研讨会上孙毓敏同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如数家珍般评述了荀先生对旦角艺术的巨大贡献和成就,以及优秀的艺德人品,盛赞了荀先生极深的戏曲造诣,指出他在发展旦角艺术时苦心孤诣,运用自己各方面所学,勤奋开垦耕耘几十年,终于在竞争激烈的梨园艺坛独辟蹊径,高视阔步领一席之风骚。人们还纷纷肯定了荀先生面对黑暗势力不屈从退缩,兢兢业业从事戏曲事业,从一个跑土台子的河北梆子艺人逐渐成长为四大名旦的敢于与多舛命运抗争的敬业精神。北京艺研所的葛献挺同志论述了荀先生在发展荀派中的进取求新思想,指出荀早年去上海演出即“吸收上海久已使用的灯光布景,并对剧本进行加工润色,将原先没头没尾的折子戏编成故事情节完整的大戏”,从而“增强了剧场演出效果,普及了京剧表演艺术。”对于荀先生的敬业精神,他以确凿的材料指出荀先生“后来谈起庞启发这位严厉残酷的”师傅时,“感情很复杂,更多的不是恨而是感激和怀念,正是这位开蒙师傅的打骂,才为他以后在梆子花旦中独树一帜和改学皮黄后的猛进突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讨中人们还赞美了荀先生好学、谦虚、尊师、爱徒、与人为善的人品。荀先生早年师友多,成名后弟子盈门,观众如云,对任何人他都待之以礼,以爱心相待,因而为世人所敬慕。
有学者论及荀派精湛的技艺时认为,这与荀先生早年打下浑厚的河北梆子功底和在昆曲上下过功夫相关。荀的唱腔独具一种梆子韵味,念白上有浓厚的昆白情趣,甚至在用嗓上他也能不露痕迹地灵活应用梆子的技法。因此学习流派应注意固本追源,顺藤摸瓜方能学有成效。有的代表还就荀派的名剧《红娘》、《梅龙镇》进行了纵深探讨。如黑龙江艺研所的傅彦滨同志把《红娘》中的一些腔调与汉调相比,分析了荀腔在发展中广泛吸收,灵活行腔,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创作方法。
荀派艺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荀派艺术独特的风格与荀先生主观努力息息相关。那么,从荀派形成的特色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有的学者就荀派发展脉络、弟子们的从艺实践内容提出演员要继承荀先生以各方面的艺术滋养自身的创业方式,加强敬业精神,兀兀于业务钻研,国家对希望之星也应充分重视培养。会上孙毓敏同志语重心长地恳请戏曲研究家们:荀派传人不少,且一些第二代传人尚健在,第三代亦仍活跃在舞台上,今后希望把视角重点放在第二、三代人身上,特别对新一代荀派传人,应研究他们、宣传他们,以使荀派艺术健康发展,不断光大。
尚小云先生以文戏武唱著于世,一些学者著文赞誉了这位当年叱咤于戏坛的名旦风彩。文武兼长、铁嗓钢喉的尚小云先生属实力派演员。天津艺研所的马同驹同志以丰富的材料,缜密的思辩从文、武在戏中的内外关系上论述了尚先生面面具佳的艺术功力,取得了与会者一致的赞同;河北省艺研所的胡世铎同志认为,尚先生于念白、做派中广有借鉴,特别从杨派武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创建了独特的,矫健挺拔,刚劲洒脱的表演风格。此种风格不单表现在他擅长塑造的巾帼英雄、侠女烈妇形象中,在舞蹈身段吃重的文戏中亦有体现。”尚派唱腔、做派都以刚中寓柔见长,并形成其主要的审美特色。唱、做一体天衣无缝,功力深厚,在尚先生的戏中表现十分突出。会上人们认为学习尚派需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和一条好歌喉,方能胜任尚派亦文亦武的表演。秦腔演员张彩香在文稿中谈到尚先生在陕西应聘授艺时,“全国各地慕尚先生之名前来投师学艺的青年演员不少,尚先生教《昭君出塞》,由于他们时间有限,更主要的是基本功差,因此不少人只好知难而退。”与会者认为尚派具有面面具全的特点,足见尚先生技艺精、嗓音好,戏曲整体造诣深。尚先生的弟子鲍绮瑜同志讲述了尚先生传授自己《昭君出塞》的经过,说“尚先生喜徒爱生,可亲可敬。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强调一招一式要传神,重视神形结合”,尚先生认为“演昭君好比画幅活的美人图,只有练就真功夫,才有可能把昭君这位古代有名的美女画得美上加美。”有的研究者还谈到,尚派艺术不但文武兼长,在文戏武唱上建树颇丰,同时还在舞台实践中有许多崭新的创造,丰富了旦角艺术的表现力。
于连泉先生艺名筱翠花,他在艺坛上驰骋几十年,声播遐迩,技艺、影响齐名于四大名旦。于先生工花旦、刀马旦、泼辣旦,在表演技艺上独具风韵,另掘一番天地,在表现青年女性上有登峰造极之誉,曾享誉大江南北。他丰富了旦角表演艺术的殿堂,对旦角艺术发展影响甚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其表演技艺大都被融入其他旦角流派中。上海艺研所张泽纲同志从筱派艺术所表现的基本是下层妇女形象这一特点上,讨论了筱派艺术与人民密切的关系;天津艺研所的王琳同志从艺术、人品上回顾了于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淑兰同志分析了以做工见长的筱派,指出于先生“博览了众名家的技艺,吸吮了戏曲之精华,通过融会贯通,革新创造而独树一帜,发展成为被世人所瞩目的筱派艺术,为花旦表演开了先河。”北京艺研所葛献挺同志综合论述了“三旦”,认为“荀、尚、于三位艺术上各有千秋,剧目上各有侧重,表演和声腔上又各具特色。”
荀、尚、于均为男旦,研讨会上大家还就男旦问题展开了研讨。上海艺研所的李晓同志针对目前和历史上男旦的从艺状况,提出了人们感兴趣的老问题。戏曲中男扮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现象今后究竟是发扬光大还是禁止、顺其自然?解放前男旦在戏曲界占主导地位,解放后男旦在提倡“男演男女演女”口号下培养之源断绝,时至今日戏校中基本上没有男旦生源,剧团中男旦也属凤毛麟角。总之,男旦后继乏人。有学者提到一种怪现象,即在当今业余戏曲活动中,男旦数量、比例往往高于女旦,艺术质量也相对高。对于少数同志认为男扮女在生理上违背人的特点,导致一些男旦生活形态女性化,且不利于旦角艺术发展。大多数同志不以为然,认为男旦的产生乃至发展成造诣如此之高的男旦艺术(梅兰芳代表中国戏曲体系),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的技艺在京剧史上空前绝后。众多男旦的出现不能认为是旧时代的怪胎,也有一个艺术发展规律问题。从男旦所达到的艺术高峰至今尚无一女旦所企及,就证明了一个问题——男旦的舞台艺术是科学的,是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有学者特别指出男旦在嗓音、丹田气、体形变化、体力上与女旦相比都更具优势。且艺术毕竟是艺术,不是生活,演员在舞台上已成为塑造人物的材料,男旦、女旦都要依照剧本规定表演,人们欣赏的只是他的舞台效果,因此对于男旦这一历史沿袭下来的艺术形式必须客观地对待,顺其自然,正确引导,使男旦与女旦都能在振兴京剧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此方面河北省艺研所的魏冠儒同志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历史上论述了男旦对京剧的贡献,认为正是这些男旦曾经“把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而且男旦“是京剧发展史上绚丽的花朵,它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创作”,为此“旦行扮演者的自然属性还是多元为好,这样可以互相滋养,互相促进,发展风姿。”
戏曲流派纷呈构成了京剧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繁荣面貌,向为戏曲界内外重视。会上关于流派议题的研讨基本结合在荀、尚、于的论述中,从流派角度剖析了荀、尚、于的风格特色。会上有同志指出形成流派需体现出三种特征:美学特色别具一格,为世公认;具备大量的有社会影响的剧作;有一批传其衣钵的弟子。济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宋爱录同志通过对传统观众审美观进行分析,指出对于流派应保持不断创新的势头,鼓励新人在广泛继承中与剧作者合作,不断积累技艺、剧目,创建新流派,使京剧在发展中得到振兴。
荀、尚、于诞辰95周年学术研讨会取得了成功,使对京剧旦角艺术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了继续巩固这一成果,会后将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荀、尚、筱流派学术研讨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