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影像科CT室 山东 淄博 255213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的CT影像诊断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并总结CT特点。结果 通过CT诊断后,本组100例患者中诊断共检出42例颅骨骨折,7例脑挫裂伤,10例脑内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积液,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桥静脉破裂,出血后在蛛网膜与硬膜之间形成硬膜下血肿;不同类型的颅脑外伤患者CT影像诊断表现特点也存在差异。结论 颅脑外伤采用CT影像诊断能准确区分不同的损伤类型,为后期制定治疗方案及康复计划提供切实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颅脑外伤;CT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外伤急症,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造成的损伤,包括脑震荡、颅内血肿、头皮裂伤、脑挫裂伤等类型,若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救治,将会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尽快确诊、缩短诊断时间对患者后期抢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依据患者体征、症状、病史及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但因颅脑外伤病情复杂,常规诊断时间长、确诊率低,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颅脑外伤患者采用CT诊断,但诊断效果褒贬不一,具体的应用效果仍需临床进一步商榷[2]。本研究旨在探讨颅脑外伤的CT诊断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22-72岁,平均(47.36±3.84)岁;从受伤到入院时间3-9h,平均(6.15±1.22)h;致伤原因:57例交通事故,26例高处坠落,6例跌到,11例暴力击打。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感觉、思维障碍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诊断,采用本院现有CT机检查,以OM线为基线,其他参数设置:连续扫描12层,选择512×512矩阵,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顶部扫描,完成后对所得图像进行有效处理。
2 结果
通过CT诊断后,本组100例患者中诊断共检出42例(42.00%)颅骨骨折,7例(7.00%)脑挫裂伤,10例(10.00%)脑内血肿,8例(8.00%)硬膜外血肿,3例(3.00%)硬膜下积液,25例(25.00%)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5.00%)桥静脉破裂,出血后在蛛网膜与硬膜之间形成硬膜下血肿。
颅骨骨折(42例)患者中经CT诊断发现颞顶、额顶有硬膜外血肿的26例,额窦骨折的4例,伴随皮下血肿的12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例脑挫裂伤患者CT检查显示:低密度脑水肿区内出现多发、散布如点状高密度出血灶;此范围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局部的病变脑池和脑沟会随之变小,病变广泛者会出现闭塞现象。10脑内血肿患者CT显示:脑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区,单侧、双侧、单发、多发均可,边界清晰,脑水肿区密度低,血肿体积过小时,变化较快,表浅处着力点下可见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CT表现:CT值在40-100Hu左右,在颅骨内板相仿,呈现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除的高密度影,少数血肿可见半月形或新月形。3例硬膜下积液患者CT表现:CT值为3-15Hu,多发于双侧额区,位置较表浅;脑表面与颅骨内板下方的新月形与低密度区密度和脑脊液近似,脑回局部呈现受压现象。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表现:不同程度的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以侧裂池、纵裂池最为常见,CT值为25-90Hu。
3 讨论
颅脑外伤在临床极为多发,且有多种类型存在,根据其损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损伤,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杂多使得临床诊断也存在一定难度。常规检查准确性较差,无法快速区分损伤类型,常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延误治疗是造成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近些年CT诊断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在颅脑外伤诊断中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CT影像能清晰、及时的显现患者受伤情况,并准确评估颅脑损伤程度,缩短诊断时间,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争取更多时间。
在不同类型的颅脑外伤中CT表现也有所不同,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1)颅骨骨折:CT诊断能够清晰呈现出颅骨全貌及细微结构,征象分别为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前者表现为脑实质内散在气泡影和脑脊液鼻漏、耳漏,后者为线状透亮带。其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头颅平片检查,根据骨折形式的不同分为骨缝分离、粉碎骨折、线状骨折、凹陷骨折,线状、凹陷骨折为颅骨骨折的直接征象,骨缝骨折需进行双侧对比,粉碎骨折是2块以上骨头出现骨折[4]。(2)颅内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均属于颅内损伤,采用CT检查能够直接显示血肿、脑挫裂伤,快速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为后期治疗提供保障。(3)脑外损伤: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硬膜下积液、血肿均为脑外损伤。经CT检查,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高密度影,边缘平整光滑,存在显著的占位效应,血肿密度会随时间而减少[5]。因受颅底部分容积效应影响,CT诊断在区分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时结果不太理想,在难以确定时可进行冠状位扫描或冠矢状重建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采用CT影像诊断能准确区分不同的损伤类型,清晰显示患者受损部位,为后期制定治疗方案及康复计划提供切实依据,且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方文亮,杨秋云,翟建春,等.SWI、MRI平扫及CT平扫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02):200-203.
[2]李德维,郑晓林,邓磊,等.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03):165-168.
[3]李骞昊,刘翰林.浅析轻型颅脑外伤临床与CT扫描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01):69-72.
[4]孙涛,张廉良,韩善清.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脑外伤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15):1655-1658.
[5]蒋艳丽,卢超,李小会.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颅脑外伤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08):967-968.
论文作者:王素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血肿论文; 颅脑论文; 外伤论文; 患者论文; 颅骨论文; 损伤论文; 蛛网膜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