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到,本课程的学习不应该单纯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还应该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思维,有助于其形成全面理性眼光,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的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渗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014-02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最终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其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与优化学生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的来说,此种思维具有一定抽象性,所以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需要合理的渗透,借助一些策略,进而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保证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一、强化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
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生要面临高考压力,因此,学生和教师们都更加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与教学,像语文、英语、数学等等,将这些设置为教学中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种不重视通常显示在很多方面,像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课程教学的师资安排,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都不是很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该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时间比较少,更何谈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敷衍、马虎的态度。课堂之下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关于教学内容的训练就比较少。整体训练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学生也只能掌握到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是计算思维也不能很好领会。所以,必须站在整体角度上提高对计算思维的认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做有效提高。首先,应该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地位,保证有充足教学时间,合理化安排教学活动,致力于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才能重视此门课程。通过教师的渗透和讲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强化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其次,强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投入,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采购现代化的教学用具,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更有效地渗透计算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形成计算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多媒体作品中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科学化教学设计,进而合理渗透计算思维。教学设计具体内容:首先,分析出学习任务分析。引领学生体验声音在信息表达中体现出的特点,学习声音数字化原理。其次,确定教学目标。知道声音分为语音、音效、音乐;了解声音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编码);列举常见的声音文件格式;列举获取音频信息的途径。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多媒体作品中的音频使用情况;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声音解决的问题。感受声音在人类表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声音对于信息表达的意义;体验数字化声音对于生活的影响。最后,合理的教学过程。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渗透计算思维。从整个教学设计去看,显示出教师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将课本知识作为基础,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升华,教学中运用具体方式把抽象原理做形象化,渗透出计算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思维的重视。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过程。采用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做不断改革,并不断坚持,才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发生质变,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形成计算思维。实际教学工作中常见探究模式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应用过程中,提出一些重点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答案,此过程就渗透了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图形、图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应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堂刚刚开始的阶段,教师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图片的图像以及视频短片。这些奇妙的东西,吸引到学生的眼球,激发出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好奇心,提高了兴趣,进而愿意参与以下教学活动。学习本课知识的时候,教师利用其中一张图像,将其做不同倍数的放大,学生细致观察图像,进而发现了构成图像有哪些基本单位,并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引出了像素和像素特点。而后教师拿出一张照片实例以及电子图像,提出了与本节课程有关问题,引发学生们思考,对以上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区别以及联系,做有效思考,得出了图像基本概念以及图像基本原理。而后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探究环节,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图像尺寸、输出分辨率、打印尺寸等同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处理软件(一般为PS),对图像进行处理,参看教师指定图像的参数,并记录相应数据。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们将记录的数据做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了图像参数变化同图像质量变化的关系。学生与学生有效分享数据和得出的结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结论给出相应改正意见。第三步,实际操作,学生通过最后研究结论,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是这样,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按照要求,修改图像的尺寸和大小,并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此教学过程应用了探究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准备问题,学生借助材料找到问题,探索与本节课程有关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学习各个阶段,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计算思维的形成过程。
三、重视并加强课堂实践锻炼
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更应该重视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实践锻炼,因为计算思维并不是单纯某种思维,还应该将思维转化成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理论性知识同实践问题相结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内容中,有很多都是与实践操作相关联的,像计算机故障解决、网页的制作、图像处理、多媒体中的声音、word、Excel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注意课堂实践锻炼,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从容冷静的解决,保持客观冷静的思维,最终把计算思维内化成为良好的思维认知模式以及处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训练,学生可以将计算思维应用在实际生活事情的处理上。这种思维处理问题的效率更高,结果更好。
比如,“表格信息筛选和排序”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了基本知识之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实践操作活动。第一,教师演示如何对某次数学成绩进行筛选,而后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进行筛选操作。第二,教师演示如何对成绩进行排序,请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后上交作业。并提出问题,例如,一个班有90个学生,有几个学生分数相同,名次也会相同,需要手工进行排名的话效率低下,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不用如此,有人知道吗?这样能够引出RANK函数,其主要功能是返回某一数值在一列数值中的相对于其他数值的排位。实际操作,在C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ANK(B2,BS2:8B831),确认后即可得出B2单元格中的成绩在B2至B31成绩中的排名结果。这是一个问题逐步求精、具体化的过程,此过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将问题具体化的能力;并且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引出 Excel软件的特点。同时渗透了学科思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迁移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让高中生形成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合理的渗透计算思维,借助一些策略,包括强化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并加强课堂实践锻炼,从而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保证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越, 张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J]. 中国高新区, 2018(6).
[2]郭淑贤.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教育概况的分析与启示[J]. 教育信息技术, 2017(4):62-65.
[3]王庆军.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J]. 科学中国人, 2016(35).
论文作者:姜红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思维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图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重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