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启示
——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调查分析
李晓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选修《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510名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经济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科研能力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本文提出应从低年级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实践活动、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等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能够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人才。经济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三个途径来实现。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显示,在2014年到2018年期间,广东某重点一本大学本科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是50篇,该校在读本科生人数与发表论文数量比例为500:1。由此可见,高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仍然较低。目前,我国高校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0月31日,一台高度约53 m,总重量约3689 t的庞然大物,在大型驳船运载下,途经95.6 km运输,按计划安全抵达项目基地。这是由惠生工程承包的模块化设计、建造和总装的浙江石化4000万t/a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的第9台乙烯裂解炉,在惠生海工的密切合作下,顺利发运至项目现场,与之前已就位的8台同类乙烯裂解炉模块胜利会师。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本科三年级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本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括:文献研读、数据收集方法、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本教研组对在2014-2018年期间参与该课程学习的510位三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经济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经济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 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一) 对学术文献的研读能力较弱
对学术文献的搜集、研读和综述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有助于研究者优化研究思路、突破难点、获得创新性成果。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约70%的学生通过百度来收集文献,大多数文献是新闻报道,而非学术论文;约30%的学生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集文献,但是,学生反映很多文献采用深奥的数学方法而难以读懂,这说明学生还不懂如何对学术论文的水平层次进行区分,选择了一些学术水平过高的文献进行研读;约1%的学生使用过国研网、皮书数据库等收集文献,没有学生使用过JSTOR等外文数据库。约98%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只有约2%的学生知道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而这些学生是从二年级开始跟着老师做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学术文献的收集途径和方法,没有掌握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
(二) 对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弱
数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数据来源于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一手数据需要研究者通过访谈、问卷、测定等方法获得,二手数据则主要通过统计年鉴、数据库等获得。在撰写学术论文时,约90%学生数据来源于百度上的新闻,只有约5%的学生使用统计年鉴或数据库获得数据,约5%的学生通过做调查问卷获得一手数据。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掌握数据获取的方法和途径,对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同学具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收集数据,贪图方便的途径获取数据。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学术研究抱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
(三) 对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较弱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建立于扎实的数学知识、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的基础之上,例如:抽样技术、时间序列统计、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多元回归分析、python程序设计等,而这些研究方法类课程,除了统计学专业外,并没有被列入大多数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本文认为,应该将这些研究方法类课程纳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选修课,通过本专业开设课程或者跨学院、跨专业选修等途径,提供给那些有兴趣开展学术研究,或计划未来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进行修读。
(四) 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实践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约15%的学生曾经参加过由老师指导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假三下乡调研活动、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等。仅有约2%的学生曾经向学术期刊投稿或公开发表过论文。由此可见,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实践较少。究其原因,75%的学生认为学术研究较难,不愿意参加;85%的学生认为很多老师不愿意指导,很难找到指导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学术研究;65%的学生认为参与的途径太少,挑战杯学术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需要经过多轮的选拔,很多学生在选拔过程中被淘汰以后,就没有继续进行研究。
二 进一步加强经济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 在低年级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组织方面,建议在校团委或学生处下设立专门的课外活动管理中心,或成立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组建一批具有课外活动管理知识和经验、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直接针对大学生各种具体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发挥各种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的职能,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
(二) 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
分析方法是在学术研究中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在经济学领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研究中常常结合使用的方法。在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时,100%的学生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其中,约43%的学生缺乏数据支持,约55%的学生能够辅以历史趋势数据和横向对比数据进行论证,约2%的学生能够结合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模型、Markov链模型等,这些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学生主要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能够使用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也仅限于对一元回归模型的运用。由此可见,只有约57%的学生达到本科生所要求的最低学术研究水平,其中,仅有约2%的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能够对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目前,《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原因是学生还没有修读完《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具备开展学术研究的数学基础知识。本教研组认为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课程教授内容也只是涉及介绍可以采取哪些数学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并不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调研结果来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本科生也仅有2%,这部分学生应由导师深入指导。因此,该门课程更应该在低年级开设,让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对象、过程、研究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数学课程学习的热情。
例如进行“统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高中生虽然对统计有了一定了了解,但是两点一线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统计类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还是只能机械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而使用微课,视频中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生活素材,在观看时让学生感觉他们身在其中,然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丰富和感性的理解。学生能够对统计随机抽样以及分层抽样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对样本标准差以及平均值的计算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也就非常容易了。
(三) 加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实践活动
科研能力是本科生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本科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培养科研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还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施,研究的难度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例如: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项针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工作,低年级学生以撰写研究报告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撰写学术论文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其他各项学术竞赛,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
(四) 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
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导航人”。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单靠学生自己摸索,科研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目前,很多高校都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考核较为虚化。因此,某些导师只是象征性地跟学生每学期见面一次,并没有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实质性的指导工作。本教研组认为,高校应该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标准,例如:本科生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导师对学生学业情况掌握的程度,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的次数,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情况,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情况,导师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的情况等。只有将本科生导师制度落实到实处和细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才真正有了“导航人”。
参考文献
[1] 郭卉,韩婷,黄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有效的本土化大学生科研学习形式——基于三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2018(01):5-10.
[2] 倪晶晶,甘婷,刘婷.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与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以汕大本科生学术研究情况为例[J].学理论,2018(04):204-207.
[3] 张建勇,袁佐清,刘文.以科研创新实践为依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8,5(31):35-36.
本文引用格式: 李晓莉 .经济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启示——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调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6):35-3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6.013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以下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8A05214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广外教〔2018〕66号,序号11)。
作者简介: 李晓莉,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标签:创新型人才论文; 科研能力培养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