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仍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以实现如期全面同步小康,为有效的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有必要加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思考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践意义
1.1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使他们在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可通过新农村精神风貌的大力展示,全面推动乡村的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还能促使扶贫人员不断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方式。
1.2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为促进农村地区快速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并为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外向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促使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结合,并以此打造规模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是针对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二者之间存在较大联系。在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快速发展。
1.3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加强精准扶贫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精准扶贫重点从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需求着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危房改造、乡村厕所建设、“村村通”、“组组通”等项目以及在精准扶贫助推下的整村推进工程和易地搬迁扶贫示范项目等。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1.4促进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队伍振兴,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这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基本一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纷纷融入各个城市,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而乡村人才队伍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大力吸引各种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大业,这同样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基本要求。目前,不少地区相继实施了企业兴乡、能人回乡等多种策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农产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或培训工作,能够为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诸多人才资源,从而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有效实现。
2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扶贫实践策略
2.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扶贫效果
人居环境实际上也是整个人类世界本身构建的居住环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居环境或多或少也代表着中国的人居环境现状,不应该只把目光聚集在灯火辉煌的大城市,仅用这种方式来体现繁荣。农村才是人民基层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居环境现状。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扶贫开发工作在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精准扶贫,构建和谐新农村,是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只是人居环境发展的低级阶段,城市才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农村先于城市而出现,今天的城市化浪潮不是消灭农村,而是改造农村,使农村跟上城市的脚步。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人居环境类型,其形态和内涵都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使农村与城市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就可以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变得更好,这样精准扶贫的效果也就体现了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模式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模式就是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或补充达到精准扶贫的模式。这种产业扶贫模式有三种产业的融合,也有两种产业的融合,在理论上能比较充分地利用资源,互相弥补,取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服务业”或“生态有机农产品种植业+旅游观光业+电商服务业”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形态,也是该模式的重点研究样本形态。扶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培育机制主要包含选择培育扶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内容和程序,能力和公益善心是重要选择衡量指标。扶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必须公开透明,选择培育机制必须要有大多数贫困户的参与,如此才能选择出对扶贫事业有激情、对贫困户有真情,乐意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2.3完善筛选机制,做到精确识别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精确识别,找出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精确识别就是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真正的贫困村、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帮扶的目标人群,首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完善贫困人群的筛选机制,进而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村民委员会、第三方等各群体组织的力量参与贫困户的筛选流程中来。在精确识别的过程中,要建立并落实贫困户筛选的监督与反馈机制,既不能让真正的贫困户流离于精准扶贫的网络之外,得不到应有的扶持与帮助,也决不能让冒充贫困户、骗取扶贫资金的虚假贫困户混入扶贫人群中,霸占侵吞有限的扶贫资源。
2.4健全帮扶体系,做到精确帮扶
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帮扶是指基于帮扶对象的实际贫困情况,确定帮扶责任人及责任单位、落实相应的帮扶措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精确帮扶首先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实事求是,就是要立足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不能单一地凭收入指标来确定其贫困程度,判定贫困等级,还要综合其具体的家庭情况,如是否有丧失劳动能力、重病亲属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贫困家庭和不同的贫困人口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真正做到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只有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才能确保帮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确保如期完成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
精确帮扶关键在落实。只有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将一幅幅脱贫致富蓝图变成现实,政策才有生命力,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才能指日可待。不能将扶贫工作停留在政策文件、会议精神上,要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六个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能量释放出来。一打纲领不如一次行动,只有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扶贫责任具体到人,贫困群众在帮扶过程中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就是乡村,必须补齐乡村这块短板。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对精准扶贫成果的有效巩固,是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在贫困地区,乡村总体情况还较为落后,要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切实补齐“短板”中的“短板”,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绿色扶贫、人才扶贫维度探索打赢脱贫攻坚战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许加星,高猛.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研究[J].管理观察,2018(20):107-108.
[2]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03):170-177.
[3]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3):5-15.
[4]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8(03):11-17.
论文作者:向元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精准论文; 乡村论文; 农村论文; 贫困户论文; 产业论文; 战略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