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交换中的不等式研究_等价交换论文

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等价交换论文,不平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6)05-0209-04

不平等是商品交换中不按相等的劳动量进行交换的结果。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及制度方面的因素会产生供求非均衡、垄断、非对称信息和非市场定价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产生价格异化,进而产生交换中的不平等,显然这属于非等价(价值)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等价交换同样会产生不平等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在一国范围内,不同生产者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差异,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交换的依据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不被社会所承认,相反的则形成超额利润,这种情况同样也是等价交换产生的不平等问题,但这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超额利润的形成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褒奖,反之则是惩罚。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同种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不同的,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依据是国际价值而不是国别价值。虽然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不平等问题与在一国范围内产生的情形没有本质不同。应该指出的是:在严格意义上,马克思所说由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不平等交换不能说是等价交换产生的,只能说个别价值(国别价值)和市场价值(国际价值)有所不同,因为社会认可的是市场价值(国际价值)而非个别价值 (国别价值)。

然而,随着生产价格的形成,等价(生产价格)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本文假定,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没有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均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生产价格形成后来探讨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

一、生产价格的形成与问题的产生

等价交换并不一定意味着平等交换。交换是否平等,取决于生产条件是否平等,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有没有被对方无偿占有。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基本由活劳动支配,商品采取等价值交换原则,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等量交换自己的劳动。在这种生产条件下,不存在等价交换下的不平等问题。但是,不等价交换中不平等问题却存在。一种情形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在谈判地位不对称的情况下,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必然被无偿占有,这种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实质上并非是等价交换,因为资本家只是购买了劳动力的价值。另一种情形是供求关系导致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前一种情形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而后一种情形则是市场经济的现实表现,而这两种不平等交换情形都是在非等价交换基础上产生的。

在自由竞争商品经济形成后,价值完成了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商品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则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成为自由竞争商品经济以后,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不变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而不同部门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同的,因此,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就存在差异,资本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工人之间的竞争必然使部门间的剩余价值率趋同,因此个别利润率不同就成为必然,剩余价值也就完成了向利润的“第一种转化”。资本是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标的,因此,资本必然会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的升降进行配置,使得供求之间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至不同的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也就完成了向利润的“第二种转化”。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交换的基准也就由价值变成了生产价格,由此也就产生了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在一国范围内,资本和劳动力一般来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那么利润率必然趋同,剩余价值率也是这样,因此工资率对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有些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就可以相对固定地占有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高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当然,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的大小是相对的,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种剩余价值的转移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以上我们考虑的是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形,如果考虑到我国目前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条件,那么劳动力自由流动则与现实存在出入,工资或剩余价值率则不能被看作是外生变量。这样,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和剩余价值率都会对商品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产生影响。

假设一国存在两个生产部门A和B,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均不相同,为方便起见,假定没有固定资本,两部门价值关系如表1:

表1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价值W

部门A80

20

20120

部门B70

30

40140

显然,部门A的利润率为20%,部门B利润率则为40%。在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后,利润率趋同为30%。由于部门A和部门B均要占有平均利润30,那么,部门B中的剩余价值差额10则须转移至部门A。不考虑技术变迁和生产关系的变化,B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会稳定地向部门A发生转移。

价值转形之后,商品交换则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虽然对于所有商品来说,其中包含的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都是相等的,即两个不变性方程同时成立,但是就个别商品来说,其价值与生产价格一般来说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由于存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和剩余价值率等因素的技术性约束,等量的劳动耗费并不能得到等量的报酬。因此,这种以生产价格为交换基础的等价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与一国范围内的情形均有所不同,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国际生产价格与剩余价值转移

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商品定价方面享有优势,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存在着普遍的非等价交换的不平等问题。然而,就价值规律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交换是等价的交换。但是,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在国际价值的形成及作用过程中,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导致在等价交换中发展中国家的价值大量转移到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剥削和掠夺。从劳动价值论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中可以看出,等价交换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交换。

萨米尔·阿明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时明确指出,如果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劳动报酬及劳动生产率均相同,当外围地区的出口总共约为350亿美元时,那么它们的价值将为570亿美元左右。不平等交换的存在,使得从外围地区向中心地区隐藏的价值转移约为 220亿美元。阿明认为,这大大超过外围地区得到的“援助”和私人投资的总额。然而,阿明并没有进一步去分析不平等交换的机制。

不平等交换作为不等价交换的实质不难理解,而不平等交换作为等价交换的实质则非常隐蔽,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资本流动和工资率的形成都有其与一国范围内不同的特征,因此,国际市场中等价交换的不平等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是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积累欲望较强,工人的劳动强度也较大。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虽然发达国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会弱化这种差异。这样,我们假定不存在固定资本的话,仍可以用表1中数例来说明国际市场中等价交换的不平等问题,见表2。

表2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价值W

A国 80

20

20120

B国 70

30

40140

表2中的A国和B国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之后,不考虑技术变迁和生产关系的变化,B国生产的剩余价值10要稳定地转移到A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资的国民差异与平等交换产生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关联。A.伊曼纽尔曾把工资归结为不平等问题产生的唯一原因,这显然是偏颇的。A.伊曼纽尔认为,发达国家工资的提高虽然不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但是通过不平等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人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来的剩余价值中分享到好处,提高自身的工资。实际上,工资的国民差异既是不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不平等问题导致的结果。工资率(或者说剩余价值率)并非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变量。

M.C.霍华德和J.E.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一书中认为,如果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未实现彻底的专业化,便不能说明在国际贸易中这种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他们用J.O.安德森简化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模型假设,存在三种产品,其中两种只由一国生产,第三种产品两国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A(机器)只在发达国家生产,商品C(咖啡)只在不发达国家生产,商品B(布匹)两国都生产,B[,1]表示发达国家的产品,B[,2]表示不发达国家的产品,这样贸易涉及的是A和C的交换。λ[,a]和λ[,c]是生产机器和咖啡所需的单位直接劳动量和间接劳动量之和,λ[,b]表示发达国家生产布匹所需的单位直接劳动量和间接劳动量之和,a(<1)表示不发达国家1小时劳动和发达国家1小时劳动之间关系系数,这样可得如下方程组:

如果把方程组(*)中的价值变量全部用价格变量(包括工资变量)代替,则仍然不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交换可能是不平等的,但却没有一个清楚的理由说明发达国家受益是以不发达国家受损为代价的。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等价交换中不平等问题的产生显然是以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之前,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但是这属于非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由价值规律、垄断或其他非经济因素决定。霍华德和金显然是混淆了这两种不平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方程组(*)以及在以价格变量代替价值变量之后,看不到生产价格的影子,因此霍华德、金和安德森得出的结论,以及他们对A.伊曼纽尔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三、如何消除等价交换中不平等交换的不利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交换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资本的流动引起的,而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只要资本私有产权的存在,或者剩余索取权(全部、部分)分属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就不会改变,生产价格必然会形成,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也必然会产生。

在国际市场上,这种隐含条件仍然存在。然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国际市场上等价交换中的不平等问题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环境中,这种特殊性使得我们必须正确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国际经济关系。

首先,应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这是解决等价交换中不平等问题的根本出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减少工人的剩余劳动,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一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进入壁垒很低,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剩余价值必然向发达国家转移,A.伊曼纽尔的“低工资效应”更是加剧了这种转移。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知识产权地位的加强可以抬高行业进入壁垒,阻止国际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从而影响了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进而弱化国际贸易领域等价交换不平等问题的影响。

其次,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资,或对高利润率行业加大税负,以降低行业利润率水平,进而阻止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转移。对于前者,提高工资,不但可以在国际价格形成过程中,促进以转移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发达国家资本的流动,同时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这一点对于我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但提高工人工资也会对积累和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后者,可通过直接利用税收,将过量的剩余价值转移到社会手中,为投资规划筹措资金。

第三,生产多样化。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提高工人工资往往很难办到,同时增加税负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此,生产多样化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办法,它一方面可以减少传统的输出品,迫使其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传统的输入品,迫使其价格下跌。这一办法通过冲击它的贸易伙伴而达到避免不平等交换的目的。

第四,加强外资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限制外资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阻止其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利润平均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生产价格。同时,引导外资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资金不足、加快技术引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产品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生产价格是由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一种市场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生产价格。从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不再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但是,生产不同商品却要花费不同的劳动时间,资本的流动使利润率趋同,价值发生了转移,从这一点看等价交换是不平等的。这种等价却不平等的现象源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这种现象在国内市场上表现为价值(剩余价值)在不同产业或地区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在世界市场上这种价值(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却是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稿日期:2005-12-29

标签:;  ;  ;  ;  

等价交换中的不等式研究_等价交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