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琦瑶的悲剧

论王琦瑶的悲剧

肖仲华[1]2013年在《当不幸变成习惯——论王琦瑶无可逃脱的悲剧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一生悲欢起落,匆匆走过的生命经历了情感和时代的洗礼,却都免不了悲剧的宿命。王琦瑶悲剧的根源却恰恰是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和个性品质。因此,王琦瑶总是不断地反抗命运反抗孤独,但却总摆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韩璇[2]2007年在《论王琦瑶悲剧命运的根源》文中认为王安忆《长恨歌》出版至今已有许多批评家从历史观、日常化写作、女性意识、怀旧情节、悲剧命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准确细致且有见地的分析,但大多集中在整体性、宏观性的评述,缺少真正的文本细读和其悲剧根源的深层探索。鉴于此,本文将从王琦

朱万红[3]2001年在《论王琦瑶的悲剧》文中研究指明王琦瑶是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女主人公。本论文从造成王琦瑶悲剧命运的各种因素着手,从社会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个性等方面进行了探寻,试图挖掘出王琦瑶式的女性悲剧所带有的普遍意义。论文并对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手段,打开形式与主题表现之间的通道进行了探讨。 首先,分析了王琦瑶成长轨迹中的悲剧诱因。王琦瑶出生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家庭。小资产阶级是非常不稳定的一个阶层,充斥着摆脱危机的冲动。脆弱的小姊妹情谊和去片厂试镜头的经历,让她初步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也越发激起了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其次,分析了促使王琦瑶悲剧形成的社会历史因素。王琦瑶被选上“上海小姐”,做某党政要员的外室,达到了她人生辉煌的顶峰。随着时代的嬗变,一切化为乌有,王琦瑶成为一个城市边缘人,并一步步被城市强大的力量所排斥、所吞噬,直至固守的理想天地彻底毁灭。 第叁,从王琦瑶所处的人物关系着手,剖析了“男性中心文化模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无论是李主任,还是康明逊、老克腊,他们一面沉醉于王琦瑶的美,一面又想着、做着别的事情,回避着对王琦瑶应尽的责任。 最后,根据王琦瑶自身所具有的清醒而富有行动性、顽强自守的韧劲及聪明而有心机等个性特征,从内因方面分析了王琦瑶个性中潜藏着的悲剧阴影。 在此基础上,从叙述者介入与隐退的叙事方法、“半知者视域”的运用、形象迭用的功能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小说的叙事特征。

冯晓品[4]2010年在《论王琦瑶生命中角色的缺失——王安忆《长恨歌》解读》文中提出王安忆的长篇力作《长恨歌》描写了上海女子王琦瑶充满戏剧色彩的一生,小说中的王琦瑶唯一的身份定位就是女人,女儿、妻子、母亲这叁种普通女性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在她的生命中是缺失的,正是女儿、妻子、母亲这叁种女性最基本的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她红颜薄命的一生。

金晓闻[5]2017年在《试论海派文学的悲剧性》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一部小说《繁花》重新掀起了海派文学的研究高潮,这部定位于上海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人情世故写照唤醒了近年来有些“寂静”的海派文学研究。《繁花》中的流水席速写不禁让人回想起《海上花列传》中的“吃酒开票”;其中有关声色的摹写与新感觉派呼应;语言的亦古亦今有张爱玲的味道;人物从石库门、老弄堂的成长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的《长恨歌》;而其结尾似有若无的悲剧意味也串联起这些海派作品的结尾——似乎不悲就不叫“海派”。因此本文欲梳理出海派文学的悲剧性的表现类型,并与相关悲剧理论作比较,以此尽可能阐述海派文学的悲剧性问题,以期为海派文学研究切入较新和较全面的角度。本文的重心便是探索在海派文学和悲剧性间能否有效地建立一座桥梁。此外,本文还需廓清“海派”和“海派文学”的定义,说明为何选取某些作品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及这些作品为何具有悲剧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在本文的第一章解决。本文由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厘清“海派”及“海派文学”的定义,勾勒海派文学发展脉络,解释选定的代表作品的缘由,解决本文依托的文本问题和概念范畴廓清问题。此外,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引出悲剧理论发展中的两大逻辑方向——理性角度和外在悲剧冲突的理论与非理性角度和内在悲剧冲突的理论,后者是论述海派文学的悲剧性的理论参考。第二章通过细读代表作品,分析、总结海派文学的悲剧性的诸种表现,探讨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清晰地展现出海派文学的悲剧性内容的展现。第叁章将会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引入相关悲剧理论来探讨海派文学的悲剧性的本质问题,包括悲剧性形成的深层原因、悲剧性研究带给海派文学的意义等。尽可能使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在新的角度深入研究海派文学,同时也尝试为悲剧理论的发展输入一点活力,

周清叶, 程金城[6]2019年在《典型向意象的流变——新时期小说叙事的重要转向》文中研究说明综观新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意象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流变趋势。其中小说创作中意象的集中出现和写意倾向的增强,是作家们有意识的追求,体现其各自的创作理念,也展现出叙事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征兆与不可忽视的潜力。相应地,以现代原型批评理论和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相关研究方法,深度分析探讨小说叙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及其置换变形现象,从理论批评的侧面显示出新时期叙事文学观念的变动,揭示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特征以及与建设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关系。在此,贾平凹反复提及的写意、意象、水墨画的叙事文学可为典范。将上述现象置于中国文学百年来的大变局中,则可看出从西方借鉴的典型范畴和观念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在新时期发生的向意象的流变所具有文学思潮史的意义。

林珊[7]2019年在《论王安忆小说女性书写中的审美意识》文中指出王安忆是一位善于发现女性之美并描述女性精神内核的作家,她的女性小说从日常生活琐事展示女性的诗意之美,从生存活动中阐释女性的坚韧之美,从情感体验中咏叹女性的情爱之美。

参考文献:

[1]. 当不幸变成习惯——论王琦瑶无可逃脱的悲剧宿命[J]. 肖仲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论王琦瑶悲剧命运的根源[J]. 韩璇. 名作欣赏. 2007

[3]. 论王琦瑶的悲剧[D]. 朱万红. 苏州大学. 2001

[4]. 论王琦瑶生命中角色的缺失——王安忆《长恨歌》解读[J]. 冯晓品.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5]. 试论海派文学的悲剧性[D]. 金晓闻.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6]. 典型向意象的流变——新时期小说叙事的重要转向[J]. 周清叶, 程金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7]. 论王安忆小说女性书写中的审美意识[J]. 林珊.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标签:;  ;  ;  ;  ;  ;  

论王琦瑶的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