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勇[1]2013年在《树枝化聚酰胺负载钼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环氧化反应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类型之一,其环氧化产物是用途非常广泛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环氧环已烷性能优异,工业生产附加值高,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环氧化合物。由于环已烯廉价易得,且符合原子经济理念,是理想的原料,但一般情况下环已烯环氧化反应较复杂,副反应多。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反应体系,使环已烯环氧催化制备环氧环已烷获得更高的工业价值。为此,本文拟合成树枝化聚酰胺负载的钼合羟基喹啉催化剂,以解决普通过渡金属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不佳、难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再生和重复使用的难题。本文合成了系列钼(VI)合8-羟基喹啉催化剂,并使用FI-IR、TG、 NMR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系列钼合8-羟基喹啉的催化性能,研究了喹啉环上五位和七位取代基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钼(VI)合8-羟基喹啉催化剂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靠近配位点的取代基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更明显,其中五位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越强,其对催化剂的活性加强作用越明显,同时,仅当七位卤素取代基不同时,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随着卤素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通过系列对比实验确定最佳的反应体系参数组合:投料比3:1,即氧化剂TBHP的量为0.04mmol,催化剂用量0.3mmol,氯苯溶剂的量10ml,反应温度353K,反应60min。采用大分子单体路线省略保护/.去保护步骤合成了树外围为氯甲基的树枝化聚酰胺,并以其负载钼(VI)合8-羟基喹啉制备树枝化高分子催化剂。通过IR、NMR、XRD、TG和TEM对制备的不同代数的树枝化聚酰胺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枝化聚酰胺负载钼(VI)合8-羟基喹啉催化剂呈现无定形态且具有一定的孔结构,代数高的高子分载体对应的孔较明显;催化剂中钼的含量均超过理论上的接枝量,负载其上的钼有一部分以晶格形式存在;优化过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其催化环已烯生成环氧环已烷的活性达97%,选择性达99%,且该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回收后重复使用5次上才出现明显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
蒋卫和[2]2003年在《环氧环已烷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提出环氧环己烷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精细化工原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前景。国内外对其已有研究,合成方法可分为氧气催化氧化法、过氧化物催化氧化法、邻氯醇法、电氧化法及回收法。可在农药、医药、涂料等十余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为解决因合成时成本高或污染大等导致环氧环己烷紧缺问题,作者在实验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较全面地研究了环氧环己烷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结合环己烯加成氯醇法与回收开环氯醇法技术,本论文提出了制备环氧环己烷新的工艺方法:双氯醇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氯醇化反应、皂化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各种探索与选择,使环己烯氯醇法合成环氧环己烷的收率达到85%左右,含量可达99.5%。且连续化小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创新点主要如下: 1.无机相闭路循环,避免了一般氯醇法所带来的副产氯化氢处理问题和大量废水排放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 2.萃取剂伴生,环己烯反应选择性高。 3.轻质油同步分离,轻质油中主要组分环氧环己烷与正戊醇沸点相近,普通精馏无法分离,环氧环己烷生成邻氯环己醇后提高了相对挥发度,可用精馏实现进一步的分离。 除对双氯醇法合成环氧环己烷进行了研究外,还以环氧环己烷为原料合成了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 本实验借助单因素寻优等有关方法进行了合成工艺研究。考察了催化剂、带水剂、阻聚剂等对反应的影响。寻找了丙烯酸与环己二醇的较优摩尔配比为2.2:1。并对反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讨论,估算了该反应表观活化能大约为42.8kJ·mol~(-1)。现已确立了一条较合适的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 对于环氧环己烷应用于丙烯酸酯类的创新点在于环氧环己烷本身结构的特殊性:饱和的六元环比苯环性质更稳定,比直链刚性更强。而与丙烯酸反应生成多官能团的特种丙烯酸酯,其品质更优用途更广。
孙可可[3]2008年在《磷钨、钼酸季铵盐催化双氧水环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我省有充足原料供应的双氧水和环己烯为主要原料,开展了双氧水环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制备了具有Q_3PX_4O_(16)[Q=(CH_3)_2(C_nH_(2n+1))(CH_2Ph)N,n=12,14,16,18;X=W,Mo]结构的磷钨酸、磷钼酸季铵盐催化剂,并用FTIR、元素分析、原子发射光谱(W,Mo含量的测定)进行了表征。将上述催化剂用于催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反应,以相同摩尔量活性金属为基准,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结构相同时,磷钨酸季铵盐催化剂的活性高于磷钼酸季铵盐催化剂。以[(CH_3)_2(C_(12)H_(25))(CH_2Ph)N]_3PW_4O_(16)为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助催化剂以及溶剂用量,环己烯和双氧水的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正交实验优化的基础上用均匀实验进行了二次优化。用SPSS优化均匀实验结果,得拟合的方程为y=4.197+1.572_(X_3)+98.14_(X_1X_2)-4.5_(X_1X_4)+0.106_(X_1X_5)-1252.023_(X_2)~2+39.827_(X_2X_4)-0.007_(X_3X_5)+3.41_(X_4)~2+9.49×10~(-5)X_5~2,拟合方差R~2=0.999,回归方程显着,得出了最优反应条件,即:催化剂用量0.52mmol,助催化剂用量0.09g,溶剂用量35mL,环己烯与双氧水摩尔比3.75:1(以0.023mol H_2O_2计),反应温度40℃,时间105min。该条件下,所合成的W系列催化剂催化下,环氧环己烷产率在90.72%-97.74%间,[(CH_3)_2(C_(14)H_(29))(CH_2Ph)N]_3PW_4O_(16)为优良的催化剂品种。进行了[(CH_3)_2(C_(14)H_(29))(CH_2Ph)N]_3PW_4O_(16)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级,表观动力学方程为:(?)。探讨了以碱金属无机盐为助催化剂用于反应体系,发现适宜的助催化剂用量能显着提高现催化体系主催化剂的活性,环氧环己烷的收率及选择性。研究了W系列催化剂有效碳原子数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对催化剂进行了回收,通过“挤水换相”及“挤油换相”对催化剂进行回收处理。催化剂回收率可达48%。催化剂再次使用时,环氧环己烷的产率仍能达到91.23%。
孟庆洋[4]2016年在《有机锌、钴催化体系催化二氧化碳/环氧化合物共聚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工业和社会的发展,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加。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极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气候变暖和土地干涸等自然问题。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的重要性。1969年,Inoue等首次使用二乙基锌/水体系成功催化了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聚合。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开发具有更高活性和更高选择性的催化体系。本文通过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多种有机锌、钴催化体系和聚合条件对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聚合表现和产物特征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实验与DFT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二乙基锌/甘油/叁氯乙酸钇稀土叁元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聚合实验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二乙基锌/甘油/叁氯乙酸钇稀土叁元催化体系中引入相转移剂TMAF(四甲基氟化铵)可以有效提高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活性,TMAF的引入可以使二氧化碳/环氧丙烷体系更好的与非均相二乙基锌/甘油/叁氯乙酸钇稀土叁元催化体系互溶,使更多的催化剂活性中心暴露于反应单体中,促进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配位插入过程。在稀土叁元催化体系中加入TMAF主要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配位插入,并没有改变该催化体系的选择性,反而促进了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链增长过程使聚合产物分子量提高。相转移剂TMAF的加入将二乙基锌/甘油/叁氯乙酸钇稀土叁元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诱导期缩短近80%,这是由于TMAF的加入与稀土叁元体系的金属锌活性中心相互作用,降低了金属锌活性中心的电子云密度,即提高了其缺电子性,促进了金属锌活性中心与环氧丙烷配位并使其开环的能力,因此催化剂诱导期相应大幅度缩短。通过DFT理论模拟的方法对二乙基锌/甘油/叁氯乙酸钇稀土叁元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初始步骤的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丙烷的插入需要克服较高的吉布斯自由能垒,为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反应的速控步骤。二氧化碳的插入过程需克服的吉布斯自由能能垒极低,但二氧化碳插入反应的逆反应也很容易发生,因此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更倾向于在ZnEt-OR活性中心上进行链增长生成聚合物。在环状链增长机理中,随着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交替插入,烷氧锌环状化合物的空间位阻逐渐升高,因此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无法克服越来越高的空间位阻继续插入形成聚合物。但环状链增长路径为副产物小分子环碳酸酯的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其次,本文研究了制备方法对戊二酸锌颗粒尺寸和结晶度的影响,戊二酸锌颗粒尺寸和结晶度对二氧化碳/环氧丙烷聚合的影响和戊二酸锌/六氰合钻酸锌(ZnGA/DMC)复合催化剂对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可以使戊二酸锌颗粒的平均体积粒径降低,平均表面粒径降低,比表面积增大,并将戊二酸锌颗粒结晶度大幅度提高。相比于传统的戊二酸锌催化剂,通过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P-40制备的具有更小颗粒尺寸和更高结晶度的戊二酸锌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活性更高,聚合产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仍保持极高水平,且聚合产物的分子量较高,热稳定性好。通过焙烧法制备的ZnGA/DMC复合催化剂可以将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聚合的活性进一步提高,且聚合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大于97.7%,聚合物具有较高分子量聚合产物也同样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相比于ZnGA/DMC物理共混催化体系,ZnGA/DMC复合催化剂既表现出了DMC催化剂高聚合活性的特点,也表现出了戊二酸锌催化剂可以得到高碳酸酯链节含量、高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好的聚合产物的特点。通过对产物的表征可知,聚合产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很高(≈99.9%),说明聚合物为接近完美的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产物聚碳酸亚丙酯。最后,本文基于超临界方法对六氰合钴酸锌/水杨醛亚胺合钴(DMC/salen-Co(Ⅲ)醋酸盐二元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环已烷的聚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促进了聚合体系中的传质传热,DMC/salen-Co(Ⅲ)醋酸盐二元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环已烷聚合的活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引入提高了二元催化剂的选择性和聚合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且聚合产物的热稳定性变化趋势与聚合物中碳酸酯链节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此外,超临界二氧化碳也提高了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得到了具有高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碳酸环已酯(PCHC),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不受聚合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但是得到的交替共聚产物PCHC中有等规和间规两种立构构型,说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法控制聚合产物PCHC的立构选择性。DMC/salen-Co(Ⅲ)醋酸盐二元催化体系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其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环已烷聚合过程的催化诱导期。在传统的聚合产物的纯化过程中,甲醇等有机溶剂的使用对于环境是有害的,因此超临界二氧化碳纯化聚合产物的方法具有其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冲洗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对聚合产物进行原位纯化,且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泄压过程就可以将DMC/salen-Co(Ⅲ)醋酸盐二元体系催化剂进行回收。
周全[5]2007年在《固体超强酸催化水解1,2-环氧环已烷制备反式-1,2-环已二醇的研究》文中指出“固体超强酸催化水解1,2-环氧环己烷制备反式-1,2-环己二醇的研究”是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内容之一。本课题结合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尼龙66盐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实际,研究了以环己烯为原料,在制备出衍生物产品1,2-环氧环己烷的基础上,水解制备反式-1,2-环己二醇的反应过程,探索开发了适合于此水解反应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替代了实际中应用的液体酸催化剂,同时对制备的固体超强酸进行了物理性能表征;筛选出了水解反应的较佳工艺路线,该工艺操作简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并根据工厂生产实际要求,测定了常压下1,2-二氯乙烷+1,2-环氧环己烷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为1,2-环氧环己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数据。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固体超强酸在水解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确定了适合水解反应的SO_4~(2-)/TiO_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较佳的制备条件:酸浸液浓度1.00mol/L,干燥温度100℃,焙烧温度450-500℃,焙烧时间2h。对以1,2-环氧环己烷为原料,水解制备反式-1,2-环己二醇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出的较佳的水解条件为:催化剂种类为SO_4~(2-)/TiO_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用量0.35%,反应温度(50±2)℃,反应时间45min,n(C_6H_(10)O):n(H_2O)=1:30。在此工艺条件下,目的产物反式-1,2-环己二醇的平均收率达到89.64%。为了提纯环氧环己烷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回收溶剂,为工业化生产环氧环己烷提供设计精馏塔必需的热力学相平衡数据。本文测定了常压下1,2-二氯乙烷(1)+1,2-环氧环己烷(2)的二元物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用热力学的观点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并用Wilson方程关联了常压下的1,2-二氯乙烷+1,2-环氧环己烷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推算得到了平衡时的汽液相组成,同时获得了常压下Wilson方程的参数。由方程的关联精度可以发现,对于本体系,运用Wilson方程推算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05%,可用于1,2-二氯乙烷+1,2-环氧环己烷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的关联,效果令人满意。通过比较乙醇+水体系实验值与文献值,验证了利用改进的ROSE釜测定汽液平衡数据的准确性。
冀华[6]2001年在《化工市场的新秀——环氧环已烷》文中研究表明环氧环己烷(氧化环己烷)带活泼的环氧基团,因而其性质和用途都与环己烷完全不同。环己烷除了作环己醇、环己酮的原料外,在其它化工生产中只能作溶剂使用。而环氧
黄吉甫, 张宝龙, 王德润, 吴高明, 苏振立[7]1986年在《四氢邻苯二甲酸单丁酯单缩水甘油酯、4,5—环氧环己烷1,2—二甲酸二丁酯与二苄胺的反应动力学》文中提出前文曾报导4,5—环氧环已烷1,2一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间苯二胺体系的特殊固化过程,并据此推理该环氧化合物分子内所含两类环氧基的反应活性具有悬殊差异.为进一步验证此推论,本文以分子结构与前者类似,但只分别含有一个羧酸缩水甘油酯型环氧基或脂环环氧基的四氢邻苯二甲酸单丁
徐燏[8]2011年在《H_2O_2相转移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氧环己烷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系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121001900)的研究内容之一。该课题在前期以环已烯为原料,绿色化试剂双氧水(H202)为氧化剂,在常压、不使用任何溶剂的条件下,采用固载型过氧化磷钨杂多酸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合成环氧环已烷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合成工艺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所研究的催化环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性质的有关分析,采用Joback基因贡献法估算了反应体系中相关组分的恒压热容、生成热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基础数据,并计算了相关反应的平衡常数,为其工业化生产过程的设计提供了相关基础数据。文中针对现有固载型相转移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在固载型过氧化磷钨杂多酸季铵盐PSC的制备中,对质子酸N的选用和磷酸的加入方式以及原料配比等问题进行了重新优化,并对优化工艺后制备的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催化剂制备工艺,不仅提高了原料钨酸的利用率,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而且所制备的催化剂使用多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在小试优化的较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对催化剂制备和环氧环已烷的合成工艺过程均进行了放大试验,并得到了相应放大后的较佳工艺条件,为H202催化氧化环已烯合成环氧环已烷工艺过程的工业化规模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郦聪[9]2011年在《新型含氟单体的合成及其光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涉及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甲基)丙烯酸酯和环氧化物两类新型含氟单体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在紫外光辐照下固化行为的初步研究。六氟环氧丙烷低聚物是含有醚键结构的全氟羧酸酰氟,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本文以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HFPO)2或叁聚体(HFPO)3和(甲基)丙烯酸-p-羟乙酯(EA或EMA)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反应直接合成了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甲基)丙烯酸酯,结构经FT-IR、1H-NMR和19F-NMR分析得到确证。此类含氟单体能溶解于普通有机溶剂,与常用的丙烯酸酯涂料相容。利用表面红外光谱、接触角测试和凝胶率测定等方法初步考察了含氟丙烯酸酯涂料的紫外光固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涂料中含氟组份比例的提高,固化膜的初始水接触角呈线性增长趋势;而且,固化膜经加热处理后水接触角明显提高,疏水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推断,热处理能有效促进含氟侧链向表面迁移,且含氟单体中的全氟烷氧基团越大,这种向空气界面富集的倾向尤为显着。经(HFPO)3EMA改性的丙烯酸酯涂料固化膜的最大水接触角达到120°。全氟烷氧基环氧丙烷(HFPO)nPO和全氟烷氧基环氧环已烷(HFPO)nCHO(n=2、3)同样衍生于六氟环氧丙烷的二聚体或叁聚体,通过简单的酯化和环氧化步骤得到,产物结构经FT-IR和1H-NMR确证。这些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环氧化物与双酚A缩水甘油醚、乙二醇缩水甘油醚等组份配制的紫外光固化涂料,其固化行为类似于上述丙烯酸酯体系,形成的固化膜具有优良的疏水性能。固化膜最大水接触角达到118°。作为表面改性剂,上述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甲基)丙烯酸酯和环氧化物能有效改善聚氨酯人造革离型纸专用涂料的离型效果。实验发现,在离型涂料配方中添加少量的含氟单体或将含氟甲基丙烯酸酯(HFPO)3EMA与改性硅油ES185复合使用,能满足离型纸的剥离要求,提高使用次数。综上所述,这些新型的含氟丙烯酸酯和环氧衍生物在涂料、油墨和离型材料等领域可望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秦杰[10]2014年在《胺基桥联多芳氧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反应》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本课题组合成的一系列胺基桥联多芳氧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对二氧化碳(C02)和环氧烷反应的催化性能。文用到的两种胺基桥联多酚分别为:(1)乙二胺基桥联四酚(N,N,N',N'-tetra-(3,5-di-tert-butyl-2-hydroxybenzyl)-ethylene-1,2-diamine),简写为L1H4;(2)邻苯二胺基桥联叁酚(N,N,N'-tris-(3,5-di-tert-butyl-2-hydroxybenzyl)-benzene-1,2-diamine),简写成L2H3。1.胺基桥联多芳氧基稀土金属化合物的合成(1) LnCp3(THF)[Ln=Yb,Y, Sm, Nd]与配体L1H4以1:1的投料比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可以高收率地得到单金属稀土配合物HL1LnCTHF)[Ln=Yb (1),Y (2), Sm (3), Nd(4)]。我们还通过变温核磁研究了配合物2在溶液中的结构状态。(2)在冰-盐浴的条件下,将上述所得配合物1-3的四氢呋喃溶液按1:1的投料比慢慢加入ZnEt2的四氢呋喃溶液中。混合溶液搅拌反应12h后,再在冰-盐浴的条件下,将乙酸溶液按1:1的投料比缓慢滴加至上述反应液中。新得到的混合液继续反应12h,可得到稀土-锌杂双金属配合物L1Ln(THF)Zn(OOCCH3)[Ln=Yb (5), Y(6), Sm (7)]。(3)NdCp3(THF)与配体L2H3以1:1的投料比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可以高收率地得到单金属稀土配合物L2Nd(DME)(8)。在冰-盐浴的条件下,将苄醇以2:1的投料比加入到ZnEt2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得到化合物[Zn(OCH2Ph)2]n (9)。将原位生成的化合物8按2:1的摩尔比慢慢加入到化合物9的反应液中,得到钕-锌杂金属化合物[(L2Nd)2Zn(OCH2Ph)2][10]。2.单金属稀土化合物1-4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加成制备环碳酸酯研究了化合物1-4在季铵盐为共催化剂的条件下催化CO2和环氧烷加成制备环碳酸酯的行为。通过对反应温度、底物和催化剂的比例、催化剂、共催化剂种类以及共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筛选,发现以化合物4为催化剂,四正丁基碘化铵为共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0.2mol%,共催化剂用量为0.8mol%,85℃,常压条件下,可以催化各类单取代末端环氧烷(取代基包括烷基、芳基、卤素、羟基、酯基、吗啡、醚基和烯基)与CO2反应,以中等至高的分离收率(60至97%)得到相应的环碳酸酯。另外,在C02压力为10bar的条件下,对反应活性较低的大位阻环氧烷以及分子内环氧烷(如环氧环已烷)也可以中等至高的分离收率(66至97%)得到相应的环碳酸酯。3.稀土-锌杂双金属化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环已烷共聚制备聚碳酸酯(1)研究了稀土-锌杂双金属化合物5-7催化CO2和环氧环已烷共聚制备聚碳酸酯的催化性能。实验表明,催化剂的中心金属、反应温度、溶剂、溶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的产率和所得聚合物中碳酸酯的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还发现该反应体系中添加少量的水有利于提高共聚产率以及聚合物中碳酸酯的含量。(2)化合物10在温和的条件下(0.7MPa),对CO2和环氧环已烷共聚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最高TOF可达400h-1。并且聚合产物中碳酸酯的含量高达99%。另外,反应温度对共聚所得聚碳酸酯的分子量有很大的影响。共聚产物的分子量随聚合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25。C下,可以制得分子量高达295.8kg/mol的聚碳酸酯。通过NALDI-TOF-MS对共聚产物分析,证明了共聚反应的活性点为化合物10中锌-苄氧键。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共聚反应的第一步既可以是二氧化碳先插入,也可以是环氧烷先开环。
参考文献:
[1]. 树枝化聚酰胺负载钼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 刘志勇. 中南大学. 2013
[2]. 环氧环已烷的合成及应用[D]. 蒋卫和. 湖南大学. 2003
[3]. 磷钨、钼酸季铵盐催化双氧水环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研究[D]. 孙可可. 郑州大学. 2008
[4]. 有机锌、钴催化体系催化二氧化碳/环氧化合物共聚合研究[D]. 孟庆洋.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5]. 固体超强酸催化水解1,2-环氧环已烷制备反式-1,2-环已二醇的研究[D]. 周全. 郑州大学. 2007
[6]. 化工市场的新秀——环氧环已烷[J]. 冀华. 化工之友. 2001
[7]. 四氢邻苯二甲酸单丁酯单缩水甘油酯、4,5—环氧环己烷1,2—二甲酸二丁酯与二苄胺的反应动力学[J]. 黄吉甫, 张宝龙, 王德润, 吴高明, 苏振立. 环氧树脂. 1986
[8]. H_2O_2相转移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氧环己烷的研究[D]. 徐燏. 郑州大学. 2011
[9]. 新型含氟单体的合成及其光固化研究[D]. 郦聪. 浙江大学. 2011
[10]. 胺基桥联多芳氧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反应[D]. 秦杰. 苏州大学. 2014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环氧丙烷论文; 环己烷论文; 环己烯论文; 碳酸酯论文; 环氧丙烯酸酯论文; 稀土论文; 碳酸论文; 化学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