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寻找有证据力的历史教学素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据论文,素材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都很重视史料的搜集,如近代学者傅斯年先生所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虽不同于历史研究,但傅斯年先生的话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在备课环节,必须尽可能多地寻找特别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历史素材,即寻找有证据力的历史教学素材。证据力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进入诉讼程序,并被法官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材料,并不是所有的证据材料都有证据力。我们将这一法律概念移植到历史教学中来,是为了更能说明有证据力的历史教学素材问题。下面就通过两个案例探讨与说明什么是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什么是缺乏证据力的教学素材的问题。
【案例1】“马克思主义诞生”中“关于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的分析”片段
教师:巴黎公社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措施。(出示PPT)主要包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在政治方面主要措施有哪些?
学生:根据PPT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回答……
教师:在政治方面,巴黎公社打碎特别具有压迫性的军事官僚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在经济方面,又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根据PPT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回答……
教师: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特点?(引导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讨论、作答……
教师:经济方面的措施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从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革命措施看,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回答……
教师: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从分析政策作出判断。考察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要着眼于分析其采取的措施,从公社采取的政治、经济方面的革命措施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该案例中的教学素材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巴黎公社的具体措施,教师出示巴黎公社的具体措施的文字,学生阅读空洞、干瘪、抽象的文字,无法激起阅读兴趣,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导致教学环节平淡无奇。换言之,教师因使用了缺乏证据力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学生或许记住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但无法对这一结论产生共鸣。如果呈现下面三则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可能会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教学素材1
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的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这种心理的对比,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为了解决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吃饭问题,(1871年)4月10日的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规定公共伙食标准为每人每餐2法郎。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公共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公社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平时,瓦尔兰和茹尔德在财政部办公,他们中午下班常到圣多米尼克大街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饭,每顿饭只花25个苏。有时瓦尔兰也到名叫“锅子”的工人食堂就餐。
——摘自李景治《巴黎公社委员怎样当“社会公仆”》(参见《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8日)
▲教学素材2
著名的公社将领符卢勃列夫斯基,整天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共同为保卫公社而英勇斗争,得到了战士们的拥护和爱戴。他的副官和战士为了照顾这位将军,让他有一个舒适的住宅,特意找了一幢原皇帝波拿巴之子的私邸,请符卢勃列夫斯基去住,这位将军毅然拒绝,他对战士们说:“将军和战士,只不过是职务上的不同,其他没什么差别,为了使公社的工作人员和军官能同人民和战士打成一片,公社决定取消各种特权……作为一个公社委员,应当坚决执行公社的这些决定。我怎么能同波拿巴的儿子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一样,过着那种享受的生活呢?”
——摘自崔云鹏《巴黎公社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重要措施》(参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教学素材3
(1871年)4月1日公社正式通过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公社委员和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年薪均为6000法郎,中校军官为3600法郎,少尉为1800法郎。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国会议员3万法郎、政府部长5万法郎、枢密院委员10万法郎、国务参事13万法郎的年薪水平相比,公社公职人员的工资微不足道。
与此同时,公社对一些低工资的工人和学校教员则大幅度提高其工资。以邮局为例,原局长的年薪为15000法郎,现降为5000法郎,原邮递员为800至1000法郎,现提高为1400至1600法郎。革命前,男教师的年薪一般为700至850法郎,助理男教师年薪是400至450法郎,少数女教师的年薪为650法郎,大多数女教师年薪为550法郎,而助理女教师的年薪只有350至400法郎。巴黎公社规定:助理教师最低为1500法郎,教师最低年薪为2000法郎,而且“女教师与男教师薪金相等”。
——摘编自安云初《巴黎公社执政为民的实践及启示》(参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梁文清《论巴黎公社的社会公仆意识》(参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上面三则教学素材分别从交通、餐饮、住宅、工资等几个方面,具体、生动、形象、鲜活地揭示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与历史教科书中的叙述相结合,既符合历史逻辑,也贴近学生认知,也就容易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案例2】“祖国统一大业”中关于“香港回归”的教学片断
教师:(放映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以上这些场面大家不陌生吧?香港回归的时刻,你当时在哪儿,心情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哪位同学去过香港?能给大家讲一讲所见所闻吗?
学生:讲述所见所闻……
教师:通过刚才的录像和同学的讲述,大家感受到什么?
学生:讨论、表达……
教师:被帝国主义强占了150多年的“东方明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的心情一样激动,刚才大家都在录像中看到了香港同胞热烈欢迎驻港军队的感人场面,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大家想一想,英国人心甘情愿把香港还给中国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所以,香港回归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英之间进行的谈判经历如何,请大家阅读课本。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教师: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英国人还为香港的回归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事情离今天并不遥远,哪位同学记得,能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思考、表达……
教师:虽然英国人万种不甘、百般阻挠,但香港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导入,引导学生联想香港得以回归祖国的原因,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但是,那段纪录片只是把学生带回到了“历史现场”,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主动参与学习,但很难深刻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如果想借香港回归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话,选用下面三则素材,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教学素材1
1997年4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35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于建芳带领乐队赴港。到香港后,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这时候,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6月30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100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
历史性的时刻逼近了。6月30晚23点10左右,军乐团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会展中心。“进入会场后,鸦雀无声。我心想,嘉宾们怎么还没到。等我抬头一看,发现会展中心坐满了人,可是没有人说话,气氛非常凝重。”于建芳说,这时候他心里就更紧张了。
按照事前的约定,在交接仪式开始20分钟前,双方的乐队轮流各演奏四首乐曲,为会场营造气氛。“我们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茉莉花》。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后不久,会场的紧张气氛开始融化,嘉宾们开始窃窃私语。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23点59分,英国乐队开始演奏《上帝保佑女王》,降英国国旗。“正常情况下,英国国歌需要50多秒,可是他们一演奏我就觉得不对劲,节奏比平时还快了不少。结果,他们只用了30秒就演奏完了。我们只做了英方如果拖延时间,我方坚决按时奏响的准备,没想到他们会加速演奏。”
这等于给中方军乐团留出了20多秒的空白时间。“这是令人窒息的20多秒钟。我看见李鹏总理抬起手腕仔细地看了看表。我的心也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于建芳小声问身边的联络官张景山:“怎么办?”张景山回答:“不管它,按原计划走。”
51、52、53……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表。在23点59分58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0时0分0秒,指挥棒准时起拍,《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摘编自周兆军《香港回归仪式上的“一秒之争”——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参见《四川统一战线》2007年第7期)
▲教学素材2
某些西方媒体的一些人是怀着阴暗的心理,甚至敌视的立场来到香港的。他们主要不是报道“回归”事件本身,而是来挑毛病,看笑话,“出中国丑”的。他们死守“坏消息就是大新闻”的信条,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负面消息上,希望出现反对香港回归的活动,甚至发生暴力事件。2004年8月,在香港生活了50年的英裔港人杜叶锡恩女士在她出版的《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一书中的一段话,印证了当时西方媒体的这种病态心理。她说:“在这一时刻(指‘回归’)临近之际,外国记者,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记者蜂拥而至。他们全部指望在这里捞足发生骚乱乃至暴乱的新闻材料……其中一位竟对我说,他奉命来此只报道示威和反对活动,而不报道欢庆活动。”
但事态发展和他们幸灾乐祸的愿望相反,香港回归期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反对活动……一位欧洲大新闻机构的记者在给总部的业务电中无可奈何地哀叹:“糟糕的是,这里没有死一个人。更糟糕的是,没有一个人甘愿去死。”
——摘自徐学江《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述评之四》(参见新华网)
▲教学素材3
中方提出的协议文件草案中明确讲,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隶属于中国中央政府。英国方面竟然要求删掉。我们说,香港不隶属于中国中央政府,难道还隶属于大英帝国政府吗?不行,一定不能删掉!……英方还说要在1997年6月30日把香港政治、行政管理权直接交给特区政府,想绕开中央人民政府,来个“私相授受”。我说这怎么行!香港是英国从中国手中抢走的,按照中英协议,理所当然地要交还给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绕过中央政府呢?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英方一定要把香港政治、行政管理权先交还给中国中央政府。因此,在1997年6月30日晚上交接仪式上,大家可以看到,英方是先把香港政治、行政管理权交给中国,然后中国中央政府再把高度自治权授予香港特区政府。
英方不愿意写这是主权回归,它提出的文本说:“联合王国将在1997年6月30日以前继续管治香港,并将于1997年7月1日起终止它在香港行使的一切管治权力。”而中方则强调这是核心问题,一定要说明英国将于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将于该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主权问题上采用了各自作出声明的表达方式。中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英国开始不愿意写将香港交还给中国,坚持了一下,后来也不得不同意了。
——摘自周南口述、宗道一等整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二)》(参见《百年潮》2006年第6期)
教学素材1是中英双方何时演奏国歌的细节,但分歧背后有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可将这样的素材发给学生,也可在课堂上简要呈现,引导学生阅读这段素材,请学生思考“中英双方就何时演奏中国国歌存在怎样的分歧”“这种分歧反映了何种本质问题”这两个问题。教学素材2反映了中国政府有能力确保香港回归的顺利与和平,及香港民众支持回归认同回归的现实。教学素材3反映了中国政府对香港主权的坚定立场。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够选用类似有证据力的素材,就不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感悟和理解。
我们认为,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往往是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能最大限度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对历史产生深刻的理解,能充分体现思想性与感染力的统一。就教学目标而言,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往往会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毫无疑问,在历史教学中,一条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往往胜过八条十条低效无效的教学素材。那么,如何才能寻找、筛选出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呢?以下三点提示不失为值得探索的路径。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一课的灵魂,教学素材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素材的寻找方向。
第二,确定与教学素材有关的若干关键词,借助“百度”“谷歌”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在检索获得的大量结果中,最可靠、最准确的是正式出版物的网络版资源。从中下载所需要的教学素材,然后再进行严格、严谨的比对筛选,最后确定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寻找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利用关键词检索下载所需要的教学素材。
第三,通过阅读学术论著、专业期刊,寻找、筛选有证据力的教学素材。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实现,但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附记】安徽省蚌埠二中夏其干老师参与了本文的讨论,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