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增长分析与相关政策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相关政策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连续三年超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3年出现非典疫情和 2004年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增长依然迅猛。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出口贸易在2004年中央政府平均降低出口退税率3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仍然锐势不减。这种增长势头与外部需求和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显然都有联系,特别与若干政策扶持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对2002年至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绩分析的基础上,引发对这些政策的讨论,以便增进对政策利弊的思考,进而从进出口贸易增长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对完善政策安排提出新的选择思路。
一、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208亿美元,增长21.8%,进出口分别增长了 21.2%和22.4%;2003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高达 37.1%,贸易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进出口分别增长了39.9%和34.6%;2004年截至11月底,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38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6.5%。其中,出口5296.1亿美元,同比增长 35.7%,进口508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8.4亿美元。2004年9月份和11月份,进出口总值都分别突破千亿大关,与1988年全年的对外贸易额相当。从9月份开始实现贸易顺差,顺差额49.9亿美元,扭转了1至8月份累计逆差10亿美元的形势。根据预测,2004年全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1.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近300亿美元左右。形成这种增长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1.世界经济景气并拉动外部需求
2002至2004年是世界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三年。与过去几年相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尽管持续上涨的原油价格使各国都调低了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值,世界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的2.4%上升至3.9%。根据IMF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5.0%,(注:这是IMF在2004年9月份的预测值,2004年4月的预测值为4.6%。)为近三十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2005年则可达4.3%。(注: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Sep.,2004.)
表1 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界经济增长率(%) 2.4 3.0 3.9 5.0 4.3
世界贸易额年增长率(%) 0.2 3.3 5.1 8.8 7.2
真实长期利率(%)2.5 2.9 1.9 2.0 2.6
真实原油价格指数 155.12
153.84162.73
196.81
194.08
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4年9月,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为预测值。真实原油价格指数以1995年=100。
(1)美国经济走势的分析与展望
从2002年起,美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复苏期。 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从前一年的0.3%恢复至 1.9%,2003年达到了3.0%,根据IMF9月份的预测,2004年可达到4.3%,2005年可达3.5%。
尽管美国已经恢复了快速的增长势头,从 2004年前8个月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如人们原先预料的那么乐观。2004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大大低于许多人估计的4%以上的增长率。华尔街的经济学家将2004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由原先的4.2%下调为3.7%。此外,由于持续上涨的原油价格抑制了消费支出的增长,美国几家著名的机构都纷纷下调了对2004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格林斯潘也表示,如果没有油价的上升,他对未来经济走势相当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油价上涨给消费心理和实际消费支出造成的巨大影响令人吃惊。据一般估计,原油价格每桶每上涨10美元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3个百分点。但高油价也不会使美国经济复苏发生逆转,未来两年仍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表2 美国经济增长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0120022003
2004
2005
真实GDP增长率(%)0.3 1.9 3.0 4.33.5
私人消费的贡献(%)
1.682.392.212.72.53
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4年9月,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为预测值。2001年真实GDP增长率的数据来自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3年9月,私人消费的贡献数据来自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4年4月。
(2)欧盟经济走势的分析与展望
2004年,欧盟经济增长率较前两年有所提高。与第一季度相比,欧元区12国和欧盟25国2004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5%和0.6%。与上年同期相比,2004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为2.0%和2.3%。此外,欧盟委员会9月发表的报告显示,欧元区2004年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均将在0.3%到0.7%之间,表明欧元区尽管受到高油价的冲击,其经济仍然保持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势头。IMF2004年9月的预测数据表明,欧盟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 2. 6%,2005年则可达到2.5%。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外贸进出口的增长,尤其是其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率的加快为欧盟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表3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
主要指标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欧盟真实GDP增长率(%)1.81.21.12.6
2.5
欧元区真实GDP增长率(%) 1.50.80.52.2
2.2
资料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4年9月,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为预测值。
(3)日本经济走势的分析与展望
2003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摆脱严重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苏。200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从2002的-0.3%上升至 2.5%。IMF2004年4月的预测认为,日本经济增长率2004年将达到3.4%,2005年可达到1.9%。2004年以来,日本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逐渐恢复,通货紧缩有所缓解,IMF9月发表的预测将2004年日本实质经济增长率提高到4.4%,同时,将2005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提高至2.3%。但是由于金融、企业部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温和的通货紧缩还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
表4 日本经济增长率
主要指标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真实GDP增长率(%)0.4 -0.3
2.54.42.3
数据来源:同表3。
世界经济景气状况拉动了市场需求,以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贸易额增长率将达到空前的8.8%;在国内宏观紧缩形势下,中国钢材1至9月的出口量居然达到863万吨。
2.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反而促进了出口增长
2003年10月,中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历史上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确保改革后不再发生新欠;建立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按照当时的出口结构,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了大约3个百分点。
受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影响,出口企业在 2003年的12月份出现了集中出口的现象,2003年 12月份实现出口480.6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大大高于2003全年的增长率(34.6%),而2004年 1月份仅出口3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1%。但超出人们预期的是,尽管出口退税率平均从14%左右调低到11%左右,自3月份起,出口即迅速恢复了快速的增长势头。3-5月份,月平均出口额超过了450亿美元,6-9月份更超过了500亿美元,11月份出口则超过600亿美元。
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尽管对出口总额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优化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为例,新的出口退税方案规定,对船舶、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等十一类机电产品继续保留17%的退税率,其它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从17%和15%调整为 13%。新的出口退税方案实施以来,继续保留17%出口退税率的机电产品大多出口势头强劲。2004年1-11月份,中国出口汽车36.6万辆,增长217.3%,计6.87亿美元,增长86.0%;出口印刷电路913.7万吨,增长63.2%,计33.9亿美元,增长 62.3%。
3.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受美国经常帐户持续巨额逆差和国际收支状况不佳的影响,2002年初以来美元对世界其它主要货币总体处于贬值趋势,由于中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对世界其它主要货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此外,由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上升,近两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较高,人民币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依然保持稳定,就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了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对抵消出口退税率下降的不利因素也起了作用,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4.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金属等商品价格上涨速度较快。此外,受宏观经济投资过热的影响,中国市场上钢铁、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类产品价格涨幅也较大。价格因素对中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这些产品的弹性较小,价格的上涨促使了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2004年1-11月份,中国焦炭及半焦炭出口 1362万吨,同比出口数量减少8万吨,但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却上升了142.0%;钢材出口120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1.9%,出口金额为70.3亿美元,增长151.8%。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1062万吨,同比增长35.3%,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进口原油金额达301.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0.1%;进口铁矿砂1.87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8%,由于价格上涨,进口金额达114.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171.3%。因此,国际市场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也是中国进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一个因素。
二、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讨论
目前对中国外贸增长最有影响的相关政策依次是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2002年至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超高速增长,显然与这些政策的直接扶持和正面影响有着直接联系。但任何积极有效的政策都有其代价和成本,因此,在对外贸易增长形势趋向良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来探讨在不影响对外贸易继续发展的前提下,是否有可能使上述积极有效的政策减少其代价和成本,或在继续执行该政策的同时对其进行完善,使之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
1.出口退税政策
2004年平均出口退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为什么对出口增长没有影响?原因是:
第一,加工贸易不需要退税,而且占出口比重高。
2002年和2003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均已超过55%。2004年1至11月份,这一比重依然超过55%。因加工贸易没有退税问题,所以对出口的影响实际上只有与一般贸易出口相同的那一部分因素。
从表5还可以看出,加工贸易项下有900亿美元贸易顺差,而在一般贸易项下、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物品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项下则呈逆差。
表5 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2004年1—11月) 单位:亿美元,%
贸易方式
出口额
同比增长 所占比重
进口额
同比增长 所占比重
总值
5296.1 35.7
5087.7 37.3
一般贸易
2180.5 34.6 41.2 2260.6 33.5 44.4
加工贸易
2925.2 35.7 55.2 2001.6 37.4 39.3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
614.4 25.0
484.7 37.0
进料加工贸易
2310.8 38.9
1516.9 37.5
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
82.6 69.8 1.6
338.0 51.6 6.6
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
资进口的设备、物品 - -- 284.3 51.8 5.6
数据来源:2004年11月《海关统计》。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其它性质企业对出口退税变化的敏感度较低。
从表6可见,国有企业的出口增长远远低于平均增长水平,而外商投资企业和其它性质企业的出口增长却远高于平均水平。它说明后者对出口退税情况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能适应退税率的变化而无不利结果。
表6 中国进出口企业性质结构(2004年1--11月) 单位:亿美元,%
企业性质出口额同比增长 所占比重 进口额
同比增长 所占比重
总值5296.1 35.7
5087.737.3
国有企业1376.8 11.1 26.0 1599.023.8 31.4
外商投资企业321.3 41.5 57.0 2940.842.1 57.8
集体企业286.0 28.1 5.4
161.735.2
3.2
其它性质企业611.9 101.2 11.6
386.273.0
7.6
数据来源:同表5。
表7 1994—2004年出口退税情况
年份 享受退税出口额★当年出口退税计划
当年实际退税 应退税
累计拖欠退税
亿美元
增长(%) 亿元
增长(%)
亿元亿元 亿元
1994679.41 41.3 450 55.2
447.83
1995822.7 21.1 550 22.2
549.2
1996784.62 -4.6 850 54.5
826.03
1997987.96 25.9 555 -34.7 432.46
1998992.61 0.5
520 -6.3
437.02 608.0
171
19991041.935.0
660 26.9
627.67 900.7
444
20001371.4131.6 800 21.2
810.41 1354.4 988
20011520.1110.8 1070 33.8
1071.47 1701.3 1618
20021806.3 18.8 1260 17.8
1259.16 2118.2 2477
20031986.9 10.0 1290 2.412902330.0 3517.0
20042416.0 21.6 1484 15.0
14691959.3
注:★享受退税出口是指一般贸易出口加上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值。2003年除退税计划为实际数,其余为预测数,2004年全部为预测数。
本表根据海关统计和商务部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第三,中国商品价格竞争优势极大,利润分配的回旋空间很大。
中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而劳动力价格极低廉,因此在商品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有很大空间。境外进口商是以这种成本加生产环节微薄利润的方式计算出口离岸价格,并且把出口退税也加在出口方的利润中。降低出口退税,不过是减少境外进口商及其分销商的超额利润。依据谈判优势地位的强弱,有时也减少出口方的利润,但对出口供给与需求以及市场销售价格基本没有不利的影响。
第四,地方政府分摊退税任务促进退税落实。
2004年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要求地方政府分摊25%的出口退税额。中国出口地主要在发达省市,地方财政状况较好,地方政府贴近企业,再加上对地方工作业绩的考虑,督促有关部门落实退税款较为得力,并有其它合理的变通措施,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反而比过去好。
既然退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无碍大局,那么出口退税政策是否仍有调整余地?这要看国家财政是否有这种需要。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最重要原因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1996年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当年出口增速下降,1998年几乎没有增长。1998年恢复原来的出口退税率及其覆盖面,结果出口增长了,财政压力也逐年增大。到2003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拖欠退税额已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按2004年改革方案执行后,当年中央财政负担可降低 40%左右,但绝对额仍不低。问题是,随着出口贸易继续增长,2004年的方案能维持几年?
2004年国家财政按出口增长15%安排退税计划,但实际增长将达30%,因此应退税额预计约为 1959亿元,中央财政负担75%,即1469亿元,比上年负担大为减轻,但估计仍高于计划安排数,由于 2004年中央财政增收多,新欠不会出现,但能否还清旧欠仍有疑问,特别是一部分中西部地区可能难以负担25%的退税额而出现新的欠税现象。
2.人民币汇率政策
从1995至2001年,美元汇率一直保持了强势。根据美联储编制的美元对世界其它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2002年初美元对日元汇率升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点111.20。期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实际上是升值,维护了亚洲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稳定,支持了港币的稳定。2002年一季度以后,美元汇率一路走低,人民币也跟着美元贬值,此后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和讨论就多起来了,其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国际社会,特别是日美政府的看法。 2003年初,日本政府在多个国际场合要求中国政府重估人民币币值,并认为中国输出了通货紧缩。5月,美国财长斯诺在G8财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问题,之后又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中国政府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7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多次谈到人民币汇率,美国的借口主要是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储备激增,境外投机资金赌人民币升值形成“热钱”流入。
2002年中国贸易收支顺差为304亿美元,经常收支顺差为350亿美元,FDI虽达527亿元,但其项下结汇不会超过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额超过该两项增加额。2003年贸易顺差只达255亿美元,加上FDI项下结汇,总额不会超过500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增加额竟高出一倍。2004年1至9月,贸易顺差只有39亿美元,FDI为487亿美元,结汇额至多200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增加额已近千亿美元。虽有其它渠道资本合理流入,但仍不排除大量资本流入有套利投机的动机,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国内外利差,人民币与美元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分别为1.98%和0.56%,利差达1.42个百分点。其次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一些外商多报出口利润用于结汇,以人民币存于市场。有的城市出现企业和居民外汇存款负增长。这些迹象都表明投机资本在攻击人民币汇率。
第三个因素是宏观政策考虑。首先是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得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大量收购外汇,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其结果必然是担心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前两年这个问题没有表现出来,但从2003年下半年起价格上升苗头已显露,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制造业部门通过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消化一部分上游产品涨价,但必然也有一部分因素向下游传导。2004年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表明,4至9月的价格指数一直高于 9%。国家统计局11月份的统计数字表明,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8.1%,比9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0.7%。虽然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只上涨2.8%,涨幅回落,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很难说已经消除。其次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逐步开放人民币金融业务,开放资本帐户,人民币汇率能否继续维持固定汇率,不仅有理论上的所谓“三元悖论”问题,在实践上能否行得通,也确实存有疑问。
如果改变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政策,参考美元与其它主要货币兑换率的变化,让人民币升值,或让外汇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其后果又会如何?主要是担心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包括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因为一部分原料采购仍在国内,而人工费用以美元换算后必然升高。但也有学者(胡祖六,2003)认为,中国出口的汇率弹性很低,汇率浮动对中国外贸出口影响微弱。(注:胡祖六:人民币汇率制度须作变革,http//www.southen com/finance/waihui/hsyw/200306130365.htm.)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出口退税政策正在执行中的基础上的,如果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让人民币升值,结果又会如何,这还是没有经验的事情。另外还要考虑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定性。内地采取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显然有利于稳定香港的汇率制度,而香港的汇率制度又是香港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基础。人民币汇率采取浮动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香港汇率的稳定,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判断。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能够保持汇率稳定,与内地的后盾作用密不可分,与人民币汇率稳定也息息相关。所以,改变汇率政策要权衡香港的利弊得失问题。
3.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
中国外汇管理模式决定外汇市场的发展,而外汇市场的发展又影响汇率制度的运行。在需求和供给方面,外汇管理都还保留相当程度的管制性。在需求方面,除允许贸易售汇以外,在非贸易售汇、对外投资供汇等方面仍管制较严,需求管理还通过限制企业和机构设立外汇帐户来加强。除外商投资企业外,设立外汇帐户都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在供给方面,管制也很严密:在贸易项下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在资本项下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意愿结汇,并对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外汇实行比例管理,多数企业没有外汇帐户,少数有帐户企业也必须把限额以外的外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同样要把周转外汇限额以外的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出售,实际是出售给中央银行,这种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对外汇的持有和控制。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导致市场上供求严重失衡。近几年中国外汇收支持续顺差,企业结汇和外汇指定银行出售外汇数量急剧增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买家,其操作直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可见,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动的讨论都与外汇储备政策有关,即中国究竟需要保持多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目前5000多亿美元的储备规模是否合适,外汇储备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
从经验观察,十几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从百来亿到5000亿美元不等,更少的时候也有。尽管经济环境不同,但从没出现危机局面。从理论模型计量,要考虑贸易规模与差额、外债负担、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回流、货币兑换自由度和需求、经济开放度、国际融资环境等一系列变量因素,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数量概念。但这与经验观察的结果完全不同,从而往往使决策者无所适从,为了保险起见,外汇储备总是多比少好。结果,我们的储备政策只能表现为被动的接受结果的状态,而不能从储备需求的变化提出外汇管理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动要求。这就使储备政策失去与整个外汇体制改革的互动作用。
这种被动政策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可能是合理的:(1)储备是无成本的;(2)储备的运营是无风险的;(3)储备的方式是无选择的。显然这三个结论都是值得怀疑的。首先,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交易成本和铸币税成本,而且还包括增发本币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风险成本。仅就通货膨胀压力的风险这一条,就不能轻率认为储备愈多愈好。其次,关于储备的运营,目前比较保险的办法是购买美国国债,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这涉及中美之间的经济循环和利益比较。由于美国国债采取市场拍卖定价,中国外汇资本流入美国国债市场,有利于降低美国国债利率,低利率国债又奠定了美联储基准利率的水平,等于支持了美国的低利率政策,支持了美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反过来,中国大量出口商品又向美国提供了消费者福利。而中国大量加工生产所带来的就业福利则要以耗费土地、水、能源等稀缺资源为代价。因此,这种储备运营方式未必只对中国有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再次,至于储备方式,肯定是有选择的。作为金融资产,可以选择币种,也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金融资产,投资选择的空间并不小。同时,金融资产的收益随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和幅度较大,风险也大;而且,海外金融资产的运营脱离国内实体经济的运营,经营得好虽然可以保值增值,但无助于解决国内的实际经济问题和困难。把大量金融资产仅作为应付可能发生的国际收支危机的储备对待,机会成本可能很高。另外,金融资产只是虚拟资产,而国内建设又极缺乏物质资源,如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因此,储备的方式也可以从金融资产转为实物资产,建立石油和稀缺矿产资源的储备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实际收益和对国家的安全保障可能比保存一堆美元纸币要强。
三、政策选择的思路
有关上述三项政策的讨论都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也都各有合理成分,因此给政策选择造成困难。任何政策,即便是积极有效的,也都有成本和代价,利弊并存,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政策选择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最主要的矛盾,实现最主要的政策目标。三项政策的讨论,目光不能只限于对外贸易,应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从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出发。
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实际是,经过25年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2004年将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但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2003年,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单位 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失衡表现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四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或可比较参照系对比,都有很大差距。
中国经济面对世界的最大实际是,中国在向世界输出大量商品的同时,对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磨擦增加,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的市场利益矛盾增加。2003年中国进口钢材、氧化铝、铁矿和原油大幅度增长。据估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 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只有6种。未来15年,中国铁供求缺口高达30亿吨,铜供求缺口5000~6000万吨,铝供求缺口1亿吨。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 35%。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将超过4.5亿吨,进口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对外依存度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水平相当。由于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形成与发展中国家争夺市场,而该类产品市场又主要是发达国家,形成与发达国家弱势群体的竞争,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相继出现。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中国经济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当前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三项政策选择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
从这个思路出发来考虑上述三项政策的选择或改进:
1.稳定出口退税政策,但要继续改进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行刚一年,其有利方面已显示出来,不利一面即中央财政不堪新欠的问题尚未显现出来,因此可继续实行并探讨继续改进的措施。2004年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对资源型产品出口的退税激励已体现了差别化政策,应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改进。出口退税率的差别化待遇不应以产品类别,即机电产品、轻纺产品的类别来划分,而应体现资源耗费的水平,即以如土地、水、能源、矿产的粗放程度和集约程度来划分。资源集约利用的出口企业,必然应用新技术和相应投资,应多给予激励;资源粗放利用的出口企业应少激励或不激励。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稳定出口退税额的总体规模,不利之处是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成本有所提高。利害相权,还是要朝着改善出口退税实施办法,以体现新的政策目标的方向前进。
2.人民币汇率政策
在稳定和继续改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应向市场化改革方向前进,使人民币汇率按市场化改革进程变动。即便出现人民币汇率小幅度升值,对出口贸易也不会有大的影响:一是有出口退税政策支撑,二是中国商品成本优势极大,利润再分配回旋空间大,对生产和经营中国出口商品的各利益群体的影响不会太大。相反,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是有利于进口,中国的进口结构以原材料和资源产品为主,升值有利于多利用世界资源并降低利用成本。这方面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来。
惟一要考虑的因素是香港。为了维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可以不改变钉住美元的政策,但以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作为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参考,其办法是,松动外汇管理,扩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对外汇的持有和交易,发展外汇市场,减少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的力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作用。为了保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要密切观察香港各利益群体对人民币升值的反应,而且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时机。
3.外汇管理和储备政策
松动外汇管理,当前主要以扩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持有与交易为主,即扩大非贸易售汇,增加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外汇帐户,增加外汇帐户的限额,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经营外汇的自主权,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商和交易业务等。但目前还需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并严格审核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结汇,这样做有利于稳定外汇市场,并有利于控制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的市场风险。
外汇储备每年以千亿美元的速度增加是不正常的,外汇储备占GDP总量近40%也是很例外的,因此要审视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在外汇管理上,要严格控制不正常的资本流入,堵塞套利投资的渠道,防止扰乱国内金融市场。外汇储备的运营要考虑改善金融资产结构、虚拟与实体结构的比例。从长远看,美元不可能再恢复2002年以前的强势地位,并有继续贬值的趋势,因此在储备币种和金融资产形式上要做调整。
美元及其固定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欧元和日元的替代性仍然是存在的,币种结构和金融资产的调整的空间是存在的,考虑到美元汇率的长期趋势,这种调整也是必要的。
储备金融资产,还是储备稀缺资源,这是一个新问题。世界上只有美国不需要储备除黄金以外的金融资产,但它储备稀缺资源,甚至对国内资源采取禁止开发的储备政策。多数国家要储备金融资产,因为它可以交换稀缺资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威胁依然存在,和平统一仍然受到武力威胁的干扰,因此从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上看,中国的金融资产储备未必就等于稀缺资源储备,两者的替代性存在,但也可能被破坏。因此稀缺资源的储备仍然是必要的。仅从现实经济利益考虑,储备石油、矿产等稀缺资源也有利于防范价格上涨的风险,而且对现实的实体经济有即时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