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顺[1]2003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市场也已经从卖方市场根本性的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的信用管理优秀的企业也纷纷涌入我国,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竞争已不仅仅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支付手段也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目前我国市场的诚信状况堪忧,不守信用的事件此起彼伏,信息不对称分布较为严重和普遍,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没有有效的对客户信用的甄别系统和信用风险控制系统,减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盲目采用信用销售方式,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降低企业的资产运用效率,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提高信用管理能力,才能有能力参加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控制风险,扩大销售,提高效益,从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主要借助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企业信用管理过程中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用管理的一般知识,然后引用ST(苏州)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客户信用管理的案例,分析外资企业是如何进行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以此为基础,总结ST(苏州)的信用管理经验,并对其经验在我国企业中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对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提出宏观和微观上的建议。 企业信用管理,尤其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文献资料较少。ST(苏州)是一家具有美资背景的IT类跨国公司,其客户信用管理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本文以信息不对称为突破口、ST(苏州)信用管理为基础,分析企业在客户信用管理中如何使用客户风险控制措施改善信息不对称分布,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环境建设、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和技术的运用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我国企业信用管理走上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夏锋[2]2013年在《基于信用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在拉动就业、创汇增收、繁荣市场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难题。中小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占总资产的一半以上,相当规模的应收账款,不但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我国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了新径,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就是其主要手段。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作为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一种创新型模式,由于信用信息的不对称,仍难以克服传统融资信用评价模式下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是基于信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在金融机构原有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不对称、博弈论以及风险控制理论对其进行了优化,从而构建了一套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具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地缓解银企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问题,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中贷前信用评级的问题。全文拟从以下八个章节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分析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叁章,对本文所用到的理论进行说明,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对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时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实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梳理了影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信用能力因素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务中的应用,列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了分析说明,初步构建出评级体系框架;第六章,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基于企业自身信用能力评价体系与基于企业应收账款与担保物的信用能力评价体系两部分;第七章,引用一个相关案例,说明文中所建立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八章,得出文章结论,并提出了展望。本文主要贡献包括:通过对近十年来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国内外文献分析,结合国内多家银行关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信用评级体系,构建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的框架,在原有只重视对质押企业自身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基于企业应收账款及担保物角度的信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使本文构建的体系能够对中小企业在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业务时债务违约风险作出较好的解释,增加其实用性;在理论上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理论进行了优化,梳理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相关文献并对未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在原有信用评价体系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的特点,借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人员的综合意见所设,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其次,由于所调研的机构带有区域性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区域和行业的差别造成的权重与指标的调整;由于笔者在信贷与信用评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限,在研究和建议时会存在不够完整和准确的地方。
王欣[3]2012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形式,是政府按照国家目标调动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走向、落实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大、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深、风险程度高,同时具有一定的共性,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紧迫、意义重大的任务。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出发,综合应用系统科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科学学、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以及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阐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概念,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科技计划体系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梳理;从项目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特性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2、系统分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涉及到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在项目研究实施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不对称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的适用性。3、建立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分析理论框架,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相关原理、模型、方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识别与分析。从不对称信息角度重点研究寻租风险、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讨论寻租风险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建立防范逆向选择风险的信号甄别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及针对团队管理中多代理人合作的激励机制。4、逐层解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结构,提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主体风险的概念,建立基于叁层委托代理模型的主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5、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科研失信问题进行管理,提出以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为视角的科技信用评价思路及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
王丽颖[4]2005年在《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文中指出信用问题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领域,也是现实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对重复博弈条件下的信用合作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分析和解释有限理性前提下的人类信用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博弈过程不仅是信息的博弈,更是利益的博弈,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是决定重复博弈能否形成和博弈均衡结果的重要因素和依据,是信用合作形成的基本约束条件。市场主体在单次博弈中,缺乏长远预期,倾向于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谋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失信行为,重复博弈能够改变双方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对博弈双方形成可置信的承诺和威胁,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信用合作的共同信念。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失信,必须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信用激励机制和信用约束机制,这既是重复博弈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也是信用合作形成的充要条件。
严太华[5]2003年在《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又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内容。信用风险的管理状况不仅影响着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营绩效,而且也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和效率。本文从微观金融主体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信用风险的成因和银企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发展,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和特殊性,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的内容共分五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以下分别概述每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二章从总体上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代背景以及基础知识。在从宏观上综述整个金融体系在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情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促发大量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无论对微观主体还是宏观经济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解释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第叁章在概述信用风险的概念、性质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解释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环节,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传统特征和最新发展进行总体性的比较与分析。第四章在分析银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探索信用风险的成因,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贷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在静态的基础上利用无限期重复博弈的思想,分竞争型市场和垄断型市场,得到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信用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在竞争型市场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违约概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实现对借款企业的激励相容,不存在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结合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事前的筛选与事后的监督看作一个动态过程进行考虑,形成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分贷后信息对称和贷后信息不对称,以及<WP=6>竞争型和垄断型市场结构分别研究信贷风险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信贷风险与贷前和贷后的多种因素有关,而且,贷后的均衡结果与贷前的均衡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特例考虑抵押条件在贷款合同中的作用。以前两节的模型分析为基础,考虑抵押条款和利率所造成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分析银企之间的最优借贷合同。结论为:无论贷后信息是否对称,在竞争型市场中可以利用抵押条件和利率设计不同的契约组合,实现低风险借款企业与高风险借款企业的分离均衡;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利用一定的契约组合迫使高风险借款企业放弃借款。与西方的银企关系相比,我国银企关系的主要问题除了信息结构问题外,还有外部环境和社会体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问题。我国的银企契约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贷前的筛选成本投入不足,使贷前协议极易达成,而贷后清算成本又极高。利用典型银企关系的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银企契约关系的低效率。第五章研究如何通过解决贷前和贷后的信息结构问题减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重在研究贷前和贷后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在系统评述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的基础上,为解决贷前对借款客户的识别,对信用评级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解决贷后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监测和控制,在系统评述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指出Creditmetrics方法对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研究了如何将这种方法在我国进行运用。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性和结论性内容。在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的特点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以及促进最新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胡海波[6]2007年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强位弱势”的巨大反差,要求各国或地区政府纷纷从中小企业整体出发、从战略高度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性的政策。尽管各国或地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但最基本的立足点都在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引入了信用担保制度,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信用支持,这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化解金融风险、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我国信贷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的加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金融环境,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较高层次立法对行业运营进行规范,也缺乏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健康发展的配套制度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建设尚处在进一步完善阶段。而随着担保业务的日益拓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普遍由于前期机构体系设计中的缺陷,在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担、风险控制,以及配套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巨大的担保损失风险,且运作效率普遍低下,远远无法满足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需要。本论文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框架或制度安排,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使信用担保这一公共产品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久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并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因此本论文首先界定了信用担保相关范畴的内涵,回顾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不对称信息视角下的西方企业融资担保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其次,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信用担保制度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失灵的微观机制上。基于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下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机制的作用机理,证明了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信用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的改善,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运行绩效。然后,论文在详细介绍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现行的信用担保制度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各项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从各国或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共同的规律,就是政府始终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推动者。因此,接着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重点剖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行为的积极效应,以及所产生的财政成本问题,得出我国信用担保中政府行为的角色定位和方式选择的基本结论。综合前文的分析研究,本论文提出应重新确立我国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比例和层次的发展思路,远期目标即构建以政策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能够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并对政策性担保、互助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取向、职能定位和运行模式。最后,任何制度的成功运行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环境,论文即从中小企业征信制度、担保行业监管制度和信用担保法律法规体系叁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董旸[7]2009年在《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信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并通过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试图解决商业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从探索实践看,我国与国际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差距较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依然严重,信用风险依然很大。因此,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解决商业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方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指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是商业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信息与借款企业的实际信息严重不对称。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试图解决商业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索实践,找出我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存在信用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机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在总结借鉴以美国、德国、日本叁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叁种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框架构成以及具体从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健康发展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内部运行环境两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于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再造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流程。本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阐述了信用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指出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尽可能实现信息对等来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第叁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为下一步有的放矢研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奠定基础。第四章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并系统地介绍了了美国、德国、日本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叁种不同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提供参考。第五章总结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奠定基础。第六章阐述从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环境两方面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第七章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再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流程。第八章总括全文得出构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作法、是识别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的结论。总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认为,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控制过程,必须通过从内部运行环境和外部生态环境两方面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信息体系来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对称,并通过再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研究对象的创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研究此课题,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运用信用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为研究该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通过研究设计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重塑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搭建了一个框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盛娟[8]2008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信用缺失现象还十分普遍。房地产企业违规开发、房屋质量低劣、宣传虚假广告、商品房面积缩水、中介机构设置合同圈套、物管服务滞后等失信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失信行为如此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信用建设的建议就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多个侧面阐述信用的经济意义,明确了信用的本质和房地产市场信用构成要素。通过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信用缺失现状,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深入剖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源;通过建立在外部监管情况下房地产各行为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房地产市场各行为主体信用缺失是信息不对称、制度约束的无效和惩罚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利益博弈的现实结果。最后,在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来解决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的思想,并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应采用的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最终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措施。
韩迎飞[9]2010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银行诞生之口起,信用风险便伴随其左右。信用风险不仅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更是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乃至引发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加强我国信用风险监管,关乎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滞后的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仍是构成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信用风险的形成根植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导致交易双方之间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引起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薄弱环节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背景,并对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及概述;第二部分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及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对银行监管的影响;第叁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概括;第四部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关系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五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办法。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原理以及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信用风险的建议和对策。
王凯[10]2007年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中国中小企业队伍已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普遍与首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问题的分析,认为进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信用评估现状的讨论和对已有信用评估模型的分析,针对现有评估模型的不足之处,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起行业内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和行业间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形成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在解决其融资难问题上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次,本文在对中国中小企业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建立起叁层次的行业内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中的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单独列出,通过对20家安徽省农资中小企业的调查,以此行业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变量,简化原指标系统,进一步利用Logistic函数对财务状况指标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建立起行业内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放贷目的,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在确定银行贷款临界概率的基础上,利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建立起银行贷款决策模型,并代入2005年度上半年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针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在已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的开发提出讨论和设想,进行了系统功能分析和子系统的划分,初步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鉴于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在建立起对中小企业个体信用评估微观模型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有宏观的认识。所以本文还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行业间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首先通过对行业与企业个体的不同之处的认识,重新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安徽省不同行业的120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将其分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对BP神经网络的构造进行讨论,确定BP神经网络的算法,建立起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行业间信用评估模型,并代入2003年度全国农业和工业的部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对仿真结果分别从行业总体信用状况和农、工行业信用差异两个方面做出分析,指出造成整体信用水平偏低和农、工行业信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提出提高行业总体信用水平的对策以及针对农业行业信用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信用管理研究[D]. 汤顺. 四川大学. 2003
[2]. 基于信用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D]. 夏锋.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 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D]. 王丽颖. 吉林大学. 2005
[5]. 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严太华. 重庆大学. 2003
[6].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 胡海波. 湖南大学. 2007
[7]. 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D]. 董旸. 天津外国语学院. 2009
[8]. 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D]. 盛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9].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D]. 韩迎飞. 山东大学. 2010
[10].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及应用[D]. 王凯.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用管理论文; 社会信用体系论文; 应收账款融资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信用管理专业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应收账款风险论文; 质押合同论文; 市场管理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