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配额论文,纺织品论文,服装出口论文,时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6)04-0063-06
2005年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正式宣布对部分原产于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以及棉制和化纤制内衣这三类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①。5月13日又宣布,将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重新实行配额限制。根据这一决定,这三类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2005年最多只能增长7.5%②。5月23日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这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③。纺织品贸易虽已进入后配额时期,但中国纺织品出口仍然面临数量限制等壁垒性障碍。本文将运用SWOT模型对后配额时期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态势进行系统分析,为制定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一、SWOT模型
SWOT分析法是美国经济学家、竞争优势学说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分析方法,它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r方法。S是指行业内部优势(Strengths),即比较优势;W是指行业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即比较劣势;O(Opportunities)和T(Threats)分别为行业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中的“机遇”就是设限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给我国此类商品出口带来的利好,而“挑战”来自“竞争”和“摩擦”两个方面:即与其他发展中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间的贸易竞争,以及与原进口设限国的贸易摩擦。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资源禀赋的充足与否是一个行业的重要条件。作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正在迅速发展的化学纤维优势。棉花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另外,我国还有兔毛、大麻等天然纤维资源。较为充足的纺织原料资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劳动力成本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制造业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系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我国重视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国策使劳动力成本建立在素质较高的基础上,更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在素质价格比方面的优势。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完整工业体系,庞大的加工能力,不断进步的产业技术和企业机制,良好的外部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充足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等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支撑条件。
表1对我国与其他主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劳动力成本进行了比较。中国纺织品服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0.62/小时和0.43美元/小时,分别居世界最低和较低的位置。
尽管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在迅速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与周边国家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但由于该地区的劳动者普遍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技术素质较高。加上该地区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地区,劳动者的意识和理念已基本适应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还大量存在,该地区劳动力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仍具备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3.较高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我国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目前,我国人均年纤维消费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约为5.6公斤④。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纺织纤维需求增长就会加快。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纤维消费迎来快速增长时期,而且这种生产增长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消费来支撑。在巩固现有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条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附加值,发挥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比较劣势
1.纺织品服装行业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
从表2我国纺织品服装净出口指数可以看出,服装的净出口指数接近于1,而纺织品的净出口指数一直不高,表2各类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净出口指数,具体反映了上下游产业间的竞争力差距。
从表2反映的数据来看,中国服装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针织、非针织和其他纺织制成品的净出口指数虽在2002年略有下降,但仍属于强势竞争力范围;而部分资源密集型的原料加工制品,如羊毛等净出口指数较低;资金密集性和规模优势明显的行业,如化纤类行业,出口竞争力普遍较低。
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作为上游产业的化纤产业薄弱,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而棉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染色后整理落后。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服装行业所需要的高档面料纺织行业提供不了,纺织行业所需的高品质、高性能纤维国内化纤企业又不能满足,所以只能依靠进口面料来弥补不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服装行业的高净出口率是以纺织品行业的负净出口率为代价的。
2.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设计创新能力
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不仅是质量、价格竞争,而且要在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竞争。设计和创新能力正是中国纺织工业较薄弱环节,总体研发能力甚至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也是导致出口服装主要使用进口面料、服装出口缺乏自主品牌、款式也主要是来样加工的重要原因。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但产品档次、品种结构仍处于世界中低档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从原料到服装的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设计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产品设计人才,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开发部门,由于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注重来料和来样加工,生产的产品靠来样复制加工,或简单的模仿国外产品,缺乏创新能力,这样的后果就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赚取的只能是国际产业链中利润最小的部分⑤。而且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综观世界企业500强,研发的投入占营业额的5%-10%以上,通讯、医药行业则高达20%-30%以上。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不能低于销售额的1%,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投入不足1%,甚至部分企业没有投入。
3.产品标准偏低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标准普遍没有采用国际标准。由于国内标准更新速度太慢,修订不及时,致使不少标准水平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同时,部分企业缺乏标准意识,无标准生产时有发生,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直接面料出口的标准和出口服装所用的面料标准也不同。在配额取消的新环境下,原进口设限国必然会提高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的门槛,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及时提高产品标准已是当务之急。
4.“纺锥”型的企业结构不适应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与国外“哑铃”型(即重视两头,一头是产品开发和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员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的模式相比,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四、后配额时期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机遇
1.享有更多的贸易机会
我国目前对实行配额限制的国家(地区)的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随着2005年进入后配额时期,纺织品和服装最终实现自由化,我国的出口数量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美国、欧盟等设限较多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目前,约有100个国家向美国市场出口服装。随着配额的取消,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个数字将在短期内急剧减少一半。10年后,除了享有对美出口特惠待遇的国家之外,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将减少到12个左右。而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可能将是美国市场的最大赢家。中国将是美国市场的最大获益者之一。
2.可以降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本
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本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两头成本高,由于配额的限制,一方面我国企业不能在全球采购到最低廉的原料;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为获得配额所支付的非生产性成本也很高。由于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要支付相当于10%-30%的关税配额租金。配额取消,将有效降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成本,有利于发挥我国纺织品工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提高纺织品出口的利润。
3.能促进中国纺织品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配额取消、关税减让和服务业市场准入的实施,将会使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更开放,更具诱惑力。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要素的涌入必然对国内市场造成新一轮的冲击。这就迫使国内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规范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也会加强与各国在纺织品领域的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有利于更好地行使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
虽然ATC协议所规定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没有惠及中国,但设限国家却根据ATC协议大大强化了自我保护机能,严重伤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随着ATC协议的废止,将会使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服装的条款失效,这有利于我们更灵活的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我国和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纠纷,维护正当权益,共同建立和维护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秩序。
五、后配额时期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威胁
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面临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1)与原进口设限国之间的贸易摩擦;(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间的贸易竞争,简而言之就是“摩擦”和“竞争”。
(一)后配额时期的“摩擦”分析
1.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客观存在,一直到2016年底,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都要受到三个条约的制约:(1)2008年底结束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此条款援引《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条约规定:到2008年12月31日前,一旦相关成员向中国提出磋商请求,中国同意在收到请求后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控制在7.5%(羊毛类产品为6%)的幅度以内。如果在90天的磋商期内双方未能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在磋商继续进行的同时,相关成员可以对中国涉案纺织品进行限制。2003年底,美国针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布、袍服以及胸衣三种产品提出特别保障申请,涉案金额约4亿美元。对美国纺织业者来说,提出申请“特保”措施的门槛很低,程序简单,无须付出很大成本,无疑是未来首选的保障措施;(2)援引《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条款规定了WTO成员可以对中国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的两种情况—“市场扰乱或重大贸易转移”。而市场扰乱的保障措施具有极易引起重大贸易转移的限制措施的连锁反应的可能;(3)2016年底的“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条款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2.反倾销措施。配额取消后,极有可能导致世界纺织品服装价格下降,进口设限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力度会加大。尤其是主要设限国会以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为由,在计算我出口倾销幅度时,以其他替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参照,往往导致不存在倾销的产品被认为存在倾销。而我国在反倾销案例中较高的败诉率客观上又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国相关产业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申述。
3.社会标准(如劳工标准、人权保障等)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生态环境标准后又一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贸易壁垒举措。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国家内的部分政治家、媒体和社会组织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向社会灌输社会意识,要求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如不得非法雇佣童工、对工人劳动条件和劳动福利进行明确规定等社会行为进行检验。一些进口商已经建立了针对供应商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检验体系。这些诸如SA8000等的社会标准很可能成为我国T&C产品出口的有力限制。
4.区域性贸易壁垒。以欧盟为例,欧盟纺织品服装一半以上出口到沿地中海国家,其中主要是纺织面料;而地中海国家纺织品服装95%以上都出口到欧盟。这就意味着,欧盟已经与沿地中海国家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欧盟将其占有技术优势的纺织面料出口到地中海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加工生产,再返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纺织品服装的区域内贸易转移和创造,将在配额取消后继续影响到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主销市场的占有率。
5.主要纺织品进口国与其他生产和出口大国签订贸易优惠协议,逐渐取消对我国的优惠措施。在《纺织品服装协议》生效后,美国、欧盟分别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安排,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出口的产品不仅没有配额限制,还享受零关税的进口待遇。这些优惠安排使多边机制恢复到双边谈判。2005年1月1日后,欧盟和美国只在原则上取消配额限制,但进口关税仍高达11.64%,由于欧盟出口中有67.9%为区域内贸易,北美三国出口中38%为内部贸易,届时这些双边贸易协议对区外的国家将形成贸易壁垒。事实上,这些新的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极大影响。2004年10月20日,欧盟贸易委员会宣布: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30%,表明中国这类商品将从普惠制中“毕业”,并将在下一个普惠制年度取消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普惠制待遇。减少关税优惠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将提高,面对其他仍享受优惠关税的它国产品,竞争优势将大大削弱。
(二)后配额时期的“竞争”分析
1.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发展中国家间的过度竞争很难避免。一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已对我国构成巨大压力。我国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印度、印尼、墨西哥、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国家已具备较强的纺织品服装生产能力,享受着优于我国的世界贸易政策,正威胁着我国国际市场份额。配额限制取消后,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国际竞争将更为剧烈。
从表3的数据来看,1989年我国纺织品净出口指数0.5>NX[,ij]>0,而2001年已经接近于0,说明我国纺织品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出口竞争力趋于下降;服装行业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其净出口指数接近于1,和纺织品行业相比属于明显的出口主导型。泰国、印尼和孟加拉的纺织品和服装在进出口同步增长上保持出口主导型,服装行业更具竞争力;印度、巴基斯坦的纺织服装业均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无论在纺织品或是服装出口上都是中国有力的竞争对手。
2.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比较劣势来看,目前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劣势是,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没有自主品牌,在这方面甚至还逊色于印度等国家。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不仅是质量、成本竞争,而且更是技术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在高附加值领域,创新的竞争更为突出,而这个领域正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工业的薄弱环节。
3.后配额时期中,“比较成本的局限性”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挑战。“比较成本的局限性”主要是指“比较成本优势”在出口增长方面有其限度。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出口增长的动力基本上源于“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这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所在。然而,“比较成本优势”可以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变动,一些新近融入国际贸易潮流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显著的“比较成本优势”,他们的出口竞争削弱了先行起步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成本优势”,对其出口增长形成了巨大压力。这方面的影响对我国尤为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不仅反映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上,还反映在国内市场上。
4.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区域性贸易集团的保护,与我国争夺市场份额。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配额取消后,关税是唯一限制贸易的合法手段,由于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种贸易壁垒取消,关税也不复存在。纺织品服装区域内贸易不仅成为原设限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使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商品更具竞争力。据统计,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加、墨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迅速增长,墨西哥对美国出口增长率已连续4年超过20%,最高年份竟达50%以上,墨西哥曾一度取代我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供应国。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自1994年实施至今,除导致亚洲国家在美纺织品进口市场占有率大幅降低以外,也使加勒比盆地(CBI)国家出口减缓;但是美国国会已经提出法案给加勒比盆地国家与NAFTA相当的优惠,其目的就在于要压缩亚洲尤其是我国的市场份额。另外,欧盟东扩使区域内贸易发展迅速,区域外国家进入欧盟市场的屏障正越来越大。
六、结论
配额的取消并不意味着纺织品服装自由贸易的到来,一方面原进口设限国会对我国进口纺织品重新设限,另一方面,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贸易竞争也会加剧。可以看出,机遇是全球共享的,挑战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配额取消所带来利弊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面对后配额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在立足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品牌,提高非价格竞争能力,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注释:
①美国再度启动对华纺织品特保调查,新华网,2005年04月06日。
②中国对美国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表示坚决反对,新华网,2005年05月14日。
③欧盟纺委会通过对中国纺织品紧急特保,新华网,2005年06月02日。
④目前全球每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9公斤,发达国家则高达到38公斤。陈亦庆:《我国的丝绸出口、价格和需关注的问题》,www.scyxs.mofcom.gov.cn。
⑤波特钻石理论明确指出相关支持性产业是某一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相关支持性产业既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也是产业创新的市场基础。纺织服装业的创新既要化纤、棉花、麻类、丝绸等原材料产业的支持与参与,又要服装行业以及印染业、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业、商业销售等的配合才能进行,离开了这些相关支持产业的合作是难以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