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学段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状:古诗教学的学段缺失 古诗由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受到老师们的热捧。作为教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名师大家。但是如果细加辨别,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看似是“春色满园”的古诗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些是具有共性的问题。 《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里的两首古诗,均涉及秋夜景色描写。有教师在设计中,把教学分成这样两个板块:“一方面引导学生潜心语言,关注表达,在与诗中意象的亲密接触中领悟诗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与‘拓展阅读’中感悟诗歌如何借助意象传达情感,在加深感悟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部分中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有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解:解决字词,理解诗意;三感:体会诗人感情;四比:在比较中发现送别诗在内容描写与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 以上两种教学设计,初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参照课标中古诗教学的学段目标,就会发现,这两位教师都忽视了古诗教学的学段要求。例1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拔高型”,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超过了中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课堂,由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过高,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加重。而例2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达到高段的教学要求,是一种“低就型”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实现学习的增量,其学习是低效的。 由此可见,考量古诗教学的学段要求,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它直接影响着古诗教学的成效性。 二、课标:古诗教学的理论依托 仔细比对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有的关键词:“诵读”“情感体验”。从中可知,对于小学的古诗教学,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要求,也是一个教学策略。除了共同点,三个学段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于情感体验要求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低段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一定要能深切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只要能对诗歌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体会即可。而到了中段,课标就要求不但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高段要求能“体味”诗歌内容与情感,这个体味,不只是知道诗人在诗歌中呈现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要知道这个内容和情感作者是怎样表现的,有何妙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在不同的学段,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低段,其获得情感体验的方式是诵读和想象。在中段,诵读是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的方式,展开想象成了学生领悟诗歌内容的抓手。到了高段,抓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诗歌特有的实质成了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手段,这里已经涉及了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式。 但是,这三个学段的诗歌教学目标与策略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牵涉的,相反,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只有当前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达成了之后,接下来一个学段的目标达成才能成为可能。也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学习策略,才能在新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复杂的策略。 由此可知,在小学的三个学段,课标对于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各有侧重,同时又是循序、渐增的。只有牢牢把握了各学段的诗歌教学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准确定位,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循序、渐增:古诗教学的学段准则 当我们准确把握了课标的要求之后,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做到各学段既有区别,同时又能实现循序、渐增的学段准则呢?在人教版小学各学段的教材中,均有送别诗的内容。我尝试以送别诗为例,进行初步的探索。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同样是送别诗,在不同的学段,其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有所不同,同时彼此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送别诗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分别的情景,以此来感受诗句所表达的丰厚情感。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读懂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即使学生说的内容与诗句的意思不完全贴近,但是只要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与友人惜别的这份深情即可。 到了中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学习的方法,能够自己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也就体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诗人与友人的情谊通过“更尽”一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把酒话别的情景,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对送别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可以对学过的送别诗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归纳与总结,从而对送别诗有一定的整体把握,由一首诗的学习走向一组诗的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作为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诗,其内容在教材的安排上可以起到这样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也可对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内容理解,而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类诗,在比较中发现、归纳出送别诗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或规律。在中段的送别诗比较中,学生可以发现送别诗的内容往往涉及景物描写。为什么作者在送别诗中要进行景物描写呢?为什么有些景物在送别诗中反复出现呢?这些问题在高段的送别诗学习中得到了解决:因为这些反复出现的景物就是送别诗的意象,诗人借此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这样,送别诗的学习在低、中、高段就实现了一个循序、渐增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古诗教学不是各自独立、彼此分离的。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之间既有区别,同时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古诗教学才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增量增效。小学古诗教学研究_诗歌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研究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