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因素的分析与思考_中学生论文

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因素的分析与思考_中学生论文

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质量论文,中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学生作文的总体状况及质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考试制度所衍生的评价标准、教学习惯,催生出了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

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但围绕这根指挥棒所形成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习惯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教学评价标准。每年公布的中考、高考的考纲就不仅成了各地毕业班教师的行为准绳,也成了各地初高中非毕业班教师的工作指南。而且,上上下下的教学管理部门还都在以“考纲”强化着他们对教学的管理。有一份纲领性的东西起指导作用,教师们能够用这份纲领来匡正自己的工作,这本来应该说是件很科学化的好事。问题是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它变味了,在从上到下的贯彻中,考纲最终被浓缩成了“分数”二字。因此,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博取高分数的应试技能就成了广大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成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首选。

评价标准又决定教育行为,形成教学习惯。在笔者所知的一些区域,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也无论是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正常上课日排满的课务和休息日的补课及附带的没完没了的作业构成了学生的沉重负荷。有些地方甚至到了毕业班学生每月只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而且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地步。且不论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其他弊端,单从学生习作一头而言,其负面作用是相当大的。它窄化了学生生活和阅读的涉猎面,囿限了学生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它使学生习作所需要的生活日渐枯竭,它招引学生片面去追求表现形式的完美,并且使这种追求成为玩弄语言的游戏。

甚至,某些地方为了使自己的学生成绩高于其他地方,竟然可以忽略学生中考作文的错别字,致使其他非毕业班依样画瓢,致使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作文的错别字泛滥成灾,这也是不当评价标准引发教师不良教学习惯的恶例。

这种不良教学习惯的例子还有:内容不足形式补,积淀不够花样补,教学生背范文,提供什么故事,什么典型事例让学生背;比如教学生死记作法、技巧等等。

再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写作教学为少数尖子服务为考分服务的一元化标准也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容易忽视大部分同学的成长、发展,并消减学生享受写作快乐与成功的机会。

另外,某些考试出题专家在象牙塔里一味追求阳春白雪,又将上述教师的不良教学习惯引向了极端。比如某年某省的高考题,竟然让相当数量的考生无从下笔或不知所云,也竟然让为数不少的考生交了作文白卷。事后,引发了教师大钻作文题材牛角尖。

笔者比较欣赏上海近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它大气,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注重生活的积累。它不但不在审题上给人设卡“刁难”,而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考生在给出的“大路”上驰骋腾挪,显出自己的真才学。这也是笔者所憧憬的理想出题境界。何时,也能够在作文的命题上体现“人本”思想,让考生在紧张庄严的考场上遇上一个不是一看题目就感到枯燥无味、文思荒芜,而是能够发出会心的一笑,感觉这不是个刁钻的怪题,发觉自己有许多的话要说,会生发出许多的灵感来,觉得做这个题目并不是极为烦心的累赘,而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心意表露,那么这样的时刻,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们的出题人的学识修养高了,我们的考生真有“福分”了。

笔者同时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写作,关乎生活积累、方法技巧、思路培养和语言基本功等问题,作文教学当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者要给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在时间、空间上提供广阔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拓展作文教学空间,在“源头活水”上多做文章,不断夯实学生作文的基础。否则,行将毕业,即使学生全天候训练作文,他又能在考场上写出什么好文章?

二、待遇乏善背景下,语文师资质量的下降使作文教学捉襟见肘

毋庸讳言,由于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师资质量是呈逐年下滑态势的。虽然2007年的“两会”上,国家已经对提高教师的待遇有了切实的举措,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师资质量的下滑趋势难于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语文教师素质不理想有以下表现:

1.文学素养不高,语文功底不够

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诸因素中,教师本身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文学素养能够赋予语文老师一种激情、一种能力,从而起到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的作用。激情,可以使语文老师能很快且自然而成功地在课堂内构建一个情感场;能力,可以使得这个情感场真挚、自然而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可以说,学生的语文天赋正是由这个情感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包括作文的兴趣也由此才会产生、确立。

文学的熏陶内化为动力,能激发语文老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会使语文老师有胆识和睿智去思考语文的改革并投入教育的创新;文学的熏陶内化为一种素质,就能够成为语文老师的涵养。这份涵养凝结为创新道德,就使语文老师有足够的理性和满腔的热情去面对、调教、感化、矫治学生的无知;同样,文学的熏陶提升为一种能力,就可以成为语文老师建筑事业的创造力。这份创造力使得语文老师有足够的勇毅和智慧去承继先人的文明、开启后代的心智,从而使学生有了终生学习语文的根基。

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年轻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语文功底不够。他们既不善“说”,更不能“写”。不善“说”,表现为上课乏味,缺乏感染力;不能“写”,则是当前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文教师自己都怕写文章,都写不好文章,那么要教学生写好文章自然就难上加难。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作文技法点拨,而只能指导学生一味追求表面花哨的死板的表达形式(如结构安排等)就是实证。

2.钻研意识不强或钻研能力不够

钻研意识不强或钻研能力不够,使得语文教师后劲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比如,一些语文教师只按高考的“方向”来择取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按考纲的知识点来网罗信息,经过这般低脑力的劳动后,再到课堂上抛给学生,将本应丰富多彩、生趣盎然、激情涌动的课堂,简化成了机械、冷板的信息传输课。再如作文出题,抄袭借鉴的多,自创的少;考虑省心的多,立足学生实际的少。还如作文批改,或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或随心所欲,不得要领。

当前,在应试教育、待遇偏低等诸因素作用下,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动力、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死捧一本教参,不再阅读其他的现象相当普遍,对于一些年轻语文教师来说,且遑论高标准的个性色调和教育睿智,他们的先天本已不足,原有的一点储存又在应试教育的大转盘上年消月损而丢腿少脚。

作文是用“心”的事,教学作文的人也必须有“心”才行。

就一所学校而言,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对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应该立足制度,比如淘汰制、奖惩制、导师制、读书制等,教师本身更要以育人为天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完善自我,不断创造,自强不息。

三、课改背景下,教材的编写存在着学生作文“失范”的问题

教材一成不变固然不好,但变得太快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就当前高中生使用的江苏版语文教材而言,其对于课改精神的领会是不乏新意的。但是这套教材就笔者愚拙的眼光看来也不是无瑕疵的。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四)的单元要求中仅有“写作实践”的内容,到了《语文》(必修五)才涉及“写作观”、“写作指导”及“写作实践”等较详的写作知识的内容。且不谈教材编列体系的严谨问题,就学生的作文要求角度而言,笔者以为既然要有对学生的写作知识的灌输,那么写作知识点的分布应均衡于高中的所有教材,高二有,高一没有似不够恰当(据说,2006级高中生所用的新教材中,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对于2005级高中生而言所造成的影响就无法挽回了)。

就这套教材的选文而言,有些篇目如节录自法国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除个别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可给学生以启迪外,整个文本内容艰涩,似不宜作范文之用。还如节选自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其逻辑性强果然不假,但逻辑性强,语言表达晓畅明白、文采洋溢的文章多的是,也不是非选它不可的。

我们知道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语文课堂教学,第二语文教学渠道,语文教学环境。语文教学的主体自然是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范文教学。范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赏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是要让学生模仿习作,训练写作技能的。教材范文逻辑性强则观点易为学生接受,情感真切则易使学生感动,文笔流畅、意境优美则容易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材选文的目的要在能充分发挥日后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因此,理想的范文应该是能够闪耀哲理光辉、充满真挚情感、富有朝气、洋溢活力的导体。

有这样的“导体”,师生间的探讨容易演绎为感悟激发的感悟,灵感引发的灵感。

有这样的“导体”,说明才能鲜活,描写才有灵气,抒情才能真诚,议论才有哲理,解析才会有深度。

可以说,学生的语文天赋正是由这个“导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由此才产生、确立。

因此,理想的教材编选,当充分考虑到系统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栽培性。

四、“E”时代的生活窄化了学生作文的基础,异化了学生写作的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型的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显著特点便是跳跃性,他们认识事物不是遵循逻辑分析的步骤,而是往往忽略中间环节,因而他们写文章也往往一竿子到底直奔主题,没有吸引力。“E”时代的生活则放大了学生的这种思维及其引发的作文弱点。

我们知道,生活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习作的“源”。然而,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涨“热情”和广大家长自觉行动将学生的生活圈牢牢地残缩在了学校与家庭的两个点上,使学生为了“考分”而疲于奔命。另一方面,“E”时代独生子女的地位所带来的特殊的“呵护”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历和综合能力。网络、电视,游戏、音乐,主宰了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少了,与同伴的交往少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也少了。虚拟的东西常常使他们孤僻,独立的渴望又常常使他们叛逆。孤僻让他们渴望接受,叛逆则让他们拒绝传统。因此虚拟的空间是他们的理想世界,而分辨是非能力的不够又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风险。有人认为“E”时代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其实,恰恰是“迷花”才能“乱人眼”,当前学生面临的这种生活状况不仅使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更显“顽固”,而且少缺分析过程的习惯也更令他们的思维显得迟滞。因此当作文需要他们放出明澈的眼光,调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的时候,他们却反而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茫然。

媒体透露的近年有篇高考作文中写道:“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地梳妆打扮,呵护肌肤,像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此文文字表达还算上乘,但在所谓个性化表达的表象背后,弥漫的是一种病态的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情绪。此文结果被判为零分。它是当前中学生写作缺乏应有的生活基础和是非辨析能力的实证。从近年充塞视听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这绝不是孤例。

一方面,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书本涉猎面窄,另一方面,“E”时代各种信息充塞视听,良莠莫辨却极富诱惑力;一方面,叛逆、张扬的个性常常使中学生易于盲从,另一方面,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惊涛骇浪里抽身乏术而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引导,因此中学生或笔下生涩,或词汇贫乏,或见解偏执,或文理不通、内容荒唐就不足为怪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我们不仅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更要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组织文学社、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读书沙龙等。我们也不能回避矛盾,可以就虚拟的网络和容易成瘾的游戏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在辨别中发现,在发现中训练写作所需要的明澈的眼光。从而培植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这样学生作文所需要的“源头活水”才会真正成为现实。

标签:;  ;  

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因素的分析与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