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环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 (1999)04-0061-07
心理环境对主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其内在本质与心力机制却探究甚少。本文试图在简介考夫卡、勒温的观点的基础上,多视角地对心理环境的构成及其心力功能作一剖析。
场·行为环境
最早对心理环境作过描述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K·KQffka 1886—1941)和勒温(K·Lewin 1890—1947)等人。 他们从“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的基本观点出发,“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存在,任何具体的心理和行为事件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和变化”(注: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同时,又把现代物理学有关“场”的各种概念援引过来,作为格式塔理论观点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以场理论为主体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场、行为环境、心理环境的基本思想。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我们能把场的概念引入心理学之中,用它来表明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将会决定真正的行为吗?如果我们能够,那么我们就为所有我们的一切解释立即找到了一个普遍的和科学的范畴。”(注: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63.)考夫卡认定心理学是科学, 而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把场的概念引入心理学之中”,才给心理学找到了一个普遍的科学的解释。于是,他就借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物理现象都是同型的动力结构,便由行为和环境演化出了一系列诸如“心理场”、“行为场”、“物理场”、“生物场”、“心物理场”、“环境场”等名词术语。
场、心理、行为是什么关系?考夫卡认为,“场与一个物体的行为是相关的”。(注: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63.)“我们的心理学是在行为与心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中研究行为的科学”。(注: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72.)考夫卡解释得很清楚, 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行为,研究行为与心物理场的关系。心物理场是一个有组织的、极其复杂的场,它存在于机体内部,具有着生理心理的性质,又是存在于一个地理环境之中的场。这个心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考夫卡用人格这一概念来说明自我,而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人的行为发生于行为环境之中,并受行为环境的调节。所以他认为,只有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才能称之为行为。不同的个体尽管生活在相同的客观环境里,却有着不同的行为环境。
显然,考夫卡的行为环境,并不是指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环境,而是指意识中的环境,心目中的环境。为了说明地理环境与行为环境的关系及其行为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一个冬天的傍晚,在暴风雪中,有个人骑马来到一个小旅店,深感庆幸的是经过几小时的奔驰,越过了一片冰天雪地的平原,终于找到了一个安身的地方。店主人来到门前,惊奇地问客人从何而来?客人遥指来的方向。店主人以恐惧而奇异的语调说:“你不知道你已经骑马越过康士坦斯湖吗?”客闻此言,立即倒毙于地。(注: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7、357~348.)听了主人话后,客人为何立即倒毙于地?原来他飞骑跑过的那片冰天雪地的大平原,只是他心目中的环境,是他不知道实际环境时想象的环境;实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被冰雪封蔽的大湖。因此,当他听了店主人的话之后,心理上极度惊恐引起神经、血压、心率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急剧变化而致命。这是考夫卡论述行为环境场的功能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此基础上,考夫卡对个体行为环境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如他把别人心目中所看到自己的行为或在自己心目中看到别人的行为,以及我所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别人意识到的他自己的行为,冠以“外观行为”和“现象行为”的名称,说明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心目中的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这种心目中的环境的相互影响。可见,从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上谈考夫卡的行为环境已具有了心理环境的意义。
动力场·心理环境
作为场理论心理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勒温和考夫卡一样,也把场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用大量的甚至是奇特的术语,提出了他的行为模式,构建了他特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勒温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人们的行为是由当前这个场决定的。他在《人格的动力学说》一书中说:“要了解或预期心理行为(B), 我们必须确定当时整个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事件(动作、情绪、表现等等),即当时的完整结构和人(P)的状态以及心理环境(E)的状态”。(注: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7、357~348.)可见,勒温同样是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的行为,并提出了一个行为公式B=f(PE),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由人的自我状态和环境两种力量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在勒温那里,这是一个由人与环境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具有心理能量的动力系统。其中,人是从事有目的行为的主体,由心理生活空间中处于人的内层的知觉、运动和最深层的需求组成,而需求则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动力。在一般情况下,内层个人心理区域的小区之间,保持着平衡的紧张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促使某小区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紧张度提高,平衡状态随之打破,便引起心理场的冲突。为了恢复平衡,就会在心理生活空间中寻求能满足需求的目标,并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实现目标。
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因此,心理动力场的动力,除了人的自我状态的动力,还有环境场的动力。当然,勒温说的环境,并不是客观物理环境,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里,对心理事件“实在是有影响的”环境,即心理环境。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形象表述了他所说的心理环境:“比如一个孩子知道他的母亲在家或不知道他的母亲在家,他在花园中的游戏的行为,便可随之而不同,我们可不能假定这个(母亲在家或否的)事实常存在于儿童的意识之内。”(注: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7、357~348.)在勒温看来,孩子在花园里游戏行为的变化,并不是(或说不完全是)由于花园自然环境的作用,而是常存在于孩子心目中母亲在家与否的事实,亦即心理环境的影响。
为了区别于客观环境,勒温给心理环境冠以一个“准”字,叫准环境。这是一个由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准概念的事实三类准事实组成的环境(心理环境)。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只要它们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就以准物理事实而言,勒温说:“一个儿童和一个成人的环境,由物理学家看来,虽全相一致,或大致相同,但其相应的心理情境可根本相异。……即就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情形之中,例如饥或饱,其物理上相同的环境,在心理上也可相异”。(注: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310~311.)这里,勒温把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及差异阐述得很清楚。同一物理环境中的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的差异,以及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的差异,并不是来自客观的物理环境,而是来自当时对个体发生实际影响的心理环境。
除了准物理环境,勒温还用大量例证对准社会环境、准概念环境进行了论述。一个“母亲以警察恐吓她的儿子,而她的儿子因怕警察而服从”。儿子服从、听话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勒温认为,儿子因害怕而好好听话,对他起作用的并不是具有“法律权威与社会权威”的实际警察,只是儿童心目中想象的警察,即准社会的警察权威对儿童发生影响所致。
总之,人的行为都是由人的自我状态与心理环境两种心理力量构成的动力场发生的。随着动力场结构的不断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同一心理对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环境,都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心理环境也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应该说,这是勒温动力场中对于个体、心理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一个辩证的、真实地描述。
心理环境·客观环境
我们在肯定考夫卡、勒温独具匠心所建树的动力场理论已成为西方动力心理学一个重要理论派别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他们理论体系中存在着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否定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心理、心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是从某种纯粹的心力出发,杜撰了他们的学说。如在考夫卡那里,把各种“场”都试图归为一种“心理场”,用“行为环境”表达一种“心目中的环境”,这就曲解了行为环境的客观性内涵。勒温亦如此,用一个“准”字,似乎就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所以,许多说明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被他冠以“准”字而意识化了。这不仅是为了混淆视听,其本意还在于用心理、意识去说明世界。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注: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63.)无疑是一种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这是一种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来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它既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又不同于客观环境刺激下所出现的心理反映。它是通过主体心理在一定心理时空积淀、扩展而产生的对个体、群体的一种心理影响。
影响主体心理行为的心理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心理要素整合而成的极为复杂的心理构成物。有由心理活动内容建构的认知环境、感情环境、意志环境、个性环境;有由主体的种种心态建构的个体心理环境、群体心理环境;还有由社会的不同心理层面建构的民族心理环境、区域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商店心理环境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心理环境及由这种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都是一种意识的、观念的活动,而意识的、观念的东西,只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心理环境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的。
客观环境的层次、质量不同,对主体心理、心理环境的影响亦不同。在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历史基础上、由社会生活各方面组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则是主体心理、心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基础。人们常说:“哭有哭相,笑有笑样”。个体的哭笑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由这种心态显示的心理环境,就不纯粹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力量的制约,带有长期社会熏陶的文化模式烙印。
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每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心理,并由这种心理建构了这一民族特有的心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地域文化心理,建构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心理环境;而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社会心理,则建构了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心理环境。
当然,客观环境转化为具有观念性的心理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客体与主体、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过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的加工改造,主动地把客观的东西内化为主观的东西之后,便产生了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在主体心理时空又经历了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扩展、积累、反馈,就形成了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环境。处于一定心理环境中的主体,不断地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在认识、把握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中,实践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大概,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内在机制。
这一内在机制也告诉我们,由客观环境转化而来的心理环境,当它作为一种心理构成物反作用于客观环境与人们的心态时,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外在客观环境要素。它之所以对主体心理行为具有心力作用,并不是它的观念形式,而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如在某种新的社会刺激和人们的从众心态契合形成的时尚心理环境中,人们通过仿效、感染的心理连锁反应,迅速地在人群中流动、扩展,产生一种流行(流行服,流行发,流行家具等等)的心理行为反应。此时,这种时尚心理环境实际上已成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环境。
为此,在探究心理环境与客观环境的辩证关系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客观环境的内在构成及其对心理环境的作用,更要弄清客观环境是怎样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观念中的环境是怎样形成又如何反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客观环境中的心理渗透、同化作用,找出客观环境中促进主体心理行为变化的实在因素,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控制这些因素。
心理光环·个体认知环境
个体心理环境是个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的质与量的不断扩展,在个体心理时空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综合反映个体认知、感情、意志及个体的整体心理面貌的环境。而个体认知环境则是个体在感知、记忆、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的、以认知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定势性的环境。这是个体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芸芸众生,茫茫人海,无论是谁都免不了要同各种各样的人际环境打交道,一方面受他人的影响,并吸收他人与社会心理环境中的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又影响他人,引起他人或大或小的心理波澜。这种互动中激起的心理波动,首先是在认知环境里发生和进行的。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巴达列夫(ЪQДалв·А·А,1923年~)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展示同一张照片,展示前对甲组说:“这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看完照片后要求两组大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人物的相貌。结果,甲组大多数学生写的是:深陷的双眼,表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表明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而乙组大多数学生写的是:深陷的双眼,象征着思维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科学研究上克服困难的毅力。为什么同一张照片,两组大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评价?除了暗示作用,完全是由于认知心理环境的影响所致。
巴达列夫的实验,实际上是以照片的方式说明认知主体在同陌生人交往时的心态。一个人在同陌生人交往时,对方的相貌、仪表、体型、言行举止等,不仅具有生物的、物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的、心理的功能,即个体通过对方的相貌、仪表、举止形成一个心理印象,并且以此印象去评价对方。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由单纯的外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实际上这一心理评价是个体在会晤陌生人之前,已按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心理形象,把对方的表面特征纳入到已有的认知心理环境之中,通过筛选、接纳、改造之后形成的心理评价与印象。就是说,个体交往时的心理印象,是受原来心理环境影响戴上了具有定势性的“有色眼镜”之后产生的印象。这种印象是个体认知环境中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价值效应。受这一心理价值效应影响,在个体认知环境里就会将最初得来的心理印象不加分析地、甚至盲目地从他人的某种(或总体)特征去判断推论他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用以美化或丑化他人。如若心理印象好,个体心理时空中将这一印象进一步扩展、泛化,就会在他人身上出现一个美妙的、理想的心理光环。在这种心理光环的笼罩下,不仅对方的外貌、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甚至人为地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当然,假使这一有较大心理影响力的心理光环较为符合实际,则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个体的学习与工作积极性,促进个体的心身健康。客观分析,这种被夸大了的心理光环,往往是“一叶障目”,仅仅受主观认知环境里某些易为个体认同的要素(如青年男女恋爱中的容貌、仪表、才华等)所吸引而使个体沉醉于一种理想化、幻想化的心理环境之中。当这种心态环境被现实一个又一个不可调和的心理矛盾的冲击而又无法得到缓解和解脱时,个体心理障碍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情动力·感情环境
感情心理环境是由情绪、情感契合而成的、以心理体验形式在主体心理时空由内部心理感受和外部表情呈现出来的,具有感染性、潜在性的心理环境。是一个由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个体感情环境,和发生在人际之间的人际感情环境,以及群体中群体感情环境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环境系统。
从发生学上说,感情环境同主体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源于客观事物的刺激与主体自身的生理机制。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及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关系,使主体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当这种心理感受、心理体验不断扩展,在主体感情上日益稳定化,便形成了和主体其他心态相适应的、具有感染特征的感情心理环境。某种能诱发个体、群体肯定性的情的体验环境,如满意、愉快、喜悦等环境,就组成了具有积极性、动力性的环境。我们把感情环境的这种动力性功能,称之为情动力。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需要的满足,能诱发个体、群体否定性的情的体验环境,如不满意、忧愁、痛苦、恐惧等环境,则组成具有消极性的、减力作用的负面感情环境。
在通常情况下,情动力是通过情的感染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影响方式进行的。这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影响。如看见别人兴高彩烈,自己不由得眉笑眼开;看见别人痛苦,自己也感到不适;看见别人悲伤、流泪,自己也产生戚戚之感,跟着痛苦。一句话,在这个感情时空里,不仅把别人的感情作为别人的感情去体验、感受,而且也把自身投入到他人的感情活动中去分享他人的感情,主动接受这种心灵影响,与之同乐、同悲、同恨。古人说“爱屋及乌”,就是对情的感染产生的情动力的生动写照。
感染所产生的情动力虽不像言传、身传、媒传那样有声、有色又有形,但它却在无形中以一种巨大的心力不知不觉地波动着主体的心理行为。这就是感情环境中由情的信息所产生的心传。如愉快信息,表示主体与环境的和谐使之处于幸福之中;愤怒信息,说明主体在人际环境里遭到某种不公平;忧伤信息,则可能是主体失去了某种爱,等等。
可见,心传诱发的情动力,有正向和反向两方面的功能。处于恨、嫉妒环境中的主体,其感情环境不断变化所激发的负面动力,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中国古代的皇帝,可因一人犯罪而诛灭九族,其恨可谓泛;战国时的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设计剜去了孙膑的膝盖骨,其妒可谓深。为了说明这种反向感情环境的负面功能,在中国古代成语中,相对应地出现了“恨乌及屋”一语。所以,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感情环境,也不管其环境效应是微弱,还是深沉、强烈,是具有积极性还是具有危害性,它都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主体的心理行为,并以正负两方面产生不同的情动力效应。
人们在物质富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得到以感情为主体的高质量的精神享受,这是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社会的标志,也是我们竭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当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只是一些追名逐利、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丧失社会责任感、同情心的人时,这个社会无论创造多么辉煌的财富也是可悲的。因此,在物欲横流,一些人的观念向个人私利倾斜越来越重,钱与物的获取已成为天平上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法码,人际间的感情日趋冷漠的今天,营造良好的感情心理环境以促进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里,仅以1998年4 月发生在首都北京的一件因人际感情环境的冷漠而产生的一场令人心碎的心理环境悲剧为例。那是4月17日周末, 北京新世纪饭店员工孟秀云带着14岁的女儿回姥姥家,途中一辆满载渣土的大货车在超速驾驶中冲向孟秀云母女乘座的面的。一声迸发着火星的巨响,将浑身是火的孟秀云甩出车外。刹那间的事故使阜西路交通陷入瘫痪,一时间围观者上百人。这时,天真活泼的女儿在烈火中睁大双眸连声呼喊:“妈妈!救我!救救我!”然而,妈妈已被烧伤,骨盆断裂不能动弹。可是,围观的那么多壮汉靓女,竟没有一双那怕是弱不禁风的手伸向孟秀云母女。就这样,这场灼烤人体、灼烤生命的大火,在现代都市人的众目睽睽下,整整燃烧了十分钟。活泼可爱的女儿带着她对成人世界的乞救永远地消失了。记者陈义风抨击说:“这恐怕是本世纪中国灾难史上,包括震惊全球的唐山地震都不曾有的令人寒气钻骨的场面。”(注:[J]中外期刊文萃.1998,(4):2~5.)这的确令人寒气刺骨,近百名围观者最起码的良心、道德、心理同情感都被种种见不得天日的丑恶心灵吞食了,人际感情冷漠的畸形心态已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病态感情环境的负面效应就在于污染了社会心理环境。它不仅使一些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消极的情的感染而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因主体情动力的弱化、变形而妨碍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群体心力·群体心理环境
群体心理环境是群体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由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和外部环境之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使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它渗透于群体成员之中,不仅使群体生活涂上一层独特的心理色彩,而且通过群体中的个体心力和群体行为常模、群体吸引力等群体心力的作用,形成一种影响群体成员心理行为、推动或阻碍群体发展的内在力量。
如在一所群体心理环境良好的学校,师生员工在对待学校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荣辱、班集体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共同的认知、态度、情感。也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的心理共识,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说不清,但实际上又左右群体每个成员和组织的心理行为的群体心理动力。
群体是由成员个体组成的,但群体并不等于个体简单的算术之和。勒温在用“场论”建构他的“群体动力学”时, 举了这样一个例证:1885年在美国的芝加哥进行了一次驴子结队拉重竞赛,第一个驴队能拉9千磅,第二个驴队拉重仅次于第一个队。 但当把这两个驴队合在一起时,却能拉3万磅。这就表明,当个体心理处于群体之中, 又通过群体成员共同加工融合为一种群体心理,并积淀为一种群体心理环境在群体心理时空作用于成员个体时,却产生了超越于个体相加之和的、为个体成员所没有的、更能反映群体本质的观念力量。这种心力之所以超过个体成员心力之和,除了在相互作用中他人的心理行为能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相似或相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外,还有在长期群体活动中已形成的群体心理环境对群体、成员个体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影响力。
群体心理环境里影响个体、群体心理行为的心力,主要由群体中的个体心力和群体心力组成。置身于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这一心理类化,便把群体中的某些心理体验、感受传给个体成员,使之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该群体,产生了与群体其他成员相同的心理情感,即归属感。与此同时,成员个体通过认识上的比较机制,产生了一致的认识评价,在心理上“视为等同”而把自己和群体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归属、认同的心态,使个体真实地感受到了群体心理环境的力量,把群体看成自己强大的后盾而休戚与共,荣辱相依。
群体心理环境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的整体性。它是群体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通过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影响,使成员出现行为趋于一致时群体内行为常模(行为规范)实现的。群体规范对处于群体心理环境中的群体及成员个体,都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约束力。它要求群体与成员的任何心理行为都不能与之相悖,并作为群体心理环境的一种群体心力,保证着群体的既定方向,推动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发展。
群体成员能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和压力,就在于群体心理环境里存在一种心理吸引力。这是群体对成员的心理吸引和群体成员间相互吸引构成的一种群体心力。群体心力的高低,受群体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如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中的群体,群体心理环境良好,成员间团结友爱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心理吸引力则高。又如,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也是群体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成员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思想意识,形成群体心理环境中的个体心理差异。通过沟通,成员间相互理解,心理相容,群体内部就能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中,不断增强群体心理吸引力。
收稿日期:199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