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下)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下)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馆员论文,新世纪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1)03-0003-05

6 学科馆员培训与人才培养

我国学科馆员的选拔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在图书馆具备学科馆员条件的现有馆员中直接选拔;二是对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现有馆员进行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实施培养,待完全具备学科馆员条件时再行聘任;三是鼓励现有馆员报考非图书情报专业进行深造,以作为未来从事学科馆员岗位的后备;四是聘请院系教师或资料室馆员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五是在接受毕业生分配中到高校物色相应专业硕士和博士进入图书馆;六是社会招聘,发布招聘广告选拔学科馆员;七是人才引进,从校外物色所需要的人才调入图书馆作为学科馆员。顾东蕾运用灰色理论对影响学科馆员竞争力的各因素(诸如发表文章数、科研项目数、继续教育、职称、学历、馆龄等八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淘汰提供量化依据[38]。

近几年来,图书馆界越来越注意到学科馆员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科馆员的培养,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理论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专业外语知识的培养;二是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观念,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机应用与数据管理能力,图情知识与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提高自我学习能力[39];四是图书情报学科专业教育,掌握学科与事业发展动态,研究用户与学科情报需求;五是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科馆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围绕学科馆员的素质提高进行学科馆员培训是有效的。图书馆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科馆员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0]。

为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和学科化服务能力,图书馆界开展了学科馆员培训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4月举办“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服务研讨班”。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6月、2007年5月、2008年4月连续举办多期“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2010年11月22~25日,CALIS管理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第一期学科馆员培训班。培训班分为“概论及基础实务”、“学科服务管理机制”、“学科服务融入教学”、“学科资源规划建设”、“学科服务支持科研”、“学科服务相关技能”六个课程模块,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讲课,通过理论授课、互动交流、案例分析、操作演示、情景模拟、分组讨论以及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系列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部重点高校的60余名学科馆员获得了培训证书。

一些地区也开展了学科馆员培训活动,如2007年4月23~26日,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联合湖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湖北省职教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协)在湖北大学图书馆成功举办了“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服务培训班”,来自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53名学员参加了学习,为图书馆培养了人才。

7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绩效与评价

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评价类型有学科馆员个人评价和学科服务整体评价。从评价体系上,有评价指标(指标选择)、评价程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织评价)、评价实施(定量与定性结合:评分确定、评分分析)、评价结果的处理(分值排序、考核评语、优秀奖励、末位淘汰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评价方法上,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等方法。

绩效考评是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评价体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傅晔提出包括服务环境、人员素质、服务能力、服务绩效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详细的评价体系,并为每一指标根据影响力赋予一定权重,采取综合加权的方式进行考评[41]。都平平等研究建立了一个学科馆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由服务环境、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效果四大指标组成:其一,服务环境是学科馆员开展服务的环境,也是用户获取服务的环境,其直接关系到服务的水平和用户的满意度,该指标具体包括资源保障情况、馆内部门协作、院系师生配合、数字服务平台建设。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和E-science的科研环境,服务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将直接反映和决定学科馆员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其二,学科馆员团队是服务的主体,是服务成败和绩效的关键。该项指标基于学科馆员任职资格的认定,重视每个学科馆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评价。但更加强调学科馆员作为团队的整体状况,如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服务团队的制度化建设、学习型团队建设和继续教育也很重要。其三,服务能力的考评是学科馆员绩效考评的重点,其直接体现在学科馆员日常的具体工作中,是对其岗位职责是否完成的评价。同时,作为面向学科前沿的服务,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还体现在服务开发和管理上。这一指标包括:服务内容(资源建设服务;用户教育服务;信息通报服务;专业参考服务);服务效率(服务范围;服务响应时间;服务权威性);服务管理(成果管理;用户管理;服务开发)。其四,服务效果指标包括用户满意度测评和服务的长期效益测评两部分。用户满意度在具体指标上,包括:理念满意:用户对学科馆员服务服务理念、发展思路的认同度;管理满意:对于管理体制、部门设置、规章制度、服务时间的满意度;资源满意:馆藏资源、网络信息整合、信息开发、馆际互借等满意度;人员满意:人员数量、知识结构、业务技能、行为规范的满意度;服务质量满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权威性、隐私保护的满意度。服务的长期效益测评主要从服务人员人次的增减变化、学科用户项目对学科馆员工作的依赖度和学科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来衡量[42]。而廉立军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7个方面、28个二级评价指标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3]。这些研究正趋向于评价多维化和科学性,但是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以及分类评价将会越来越重要。

8 问题与对策

8.1 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与认识问题。尽管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在高校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观念落后与认识不足的现象。许多大学图书馆至今还没有认识到学科馆员制度在完善和拓展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学术建设上的重要意义,观念认识落后是行动落后的重要原因[44]。尽管2004年就有人认为公共图书馆创设学科馆员是开展信息服务的新举措[45],但到今天,公共图书馆界对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充分的认识。公共图书馆普遍没有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原因,一是从学科馆员性质上,学科馆员主要的职责是面向学科服务,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面向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迫切需要学科服务,而公共图书馆主要任务是提供基本的阅读与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并不是主要服务;二是从服务对象上,学科馆员服务对象一般是专业人员,高校图书馆读者包括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明确的专业需求,而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是大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的专业性并不突出;三是学科服务条件上,学科馆员需要相应的学科平台与条件支持,高校图书馆与院系、院系资料室具有较好的学科建设平台和学科条件,而公共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在学科馆员热中一些“冷思考”,出现了学科馆员制度“神话”说[46],认为学科馆员是图书馆的“天使”,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服务方法的出现必然要经历出现、发展和消亡这三个过程[47];“不成熟”说,认为目前大多数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科馆员的制度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仓促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不但未能使图书馆的服务有质的提高,反而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认为“学科馆员目前还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48];因而出现了“缓行”说[49],甚至出现了“否定”说,认为“现阶段我国实施的学科馆员制度,对解决图书馆目前的弊端无济于事,全国性推广更是误人子弟”,“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目前还不存在学科馆员生存的合适环境。我们应该放弃学科馆员这一不切实际的叫法,改用国外成熟的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制度,这对于改变我国图书馆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升职业形象倒是切实可行之举”[50]。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学科馆员的认识还存在着认识不足以及偏差和误区。然而,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早已成为图书馆的现实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科馆员非但没有止步而是迅速增长,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

(2)人员与队伍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以广东为例,2008年,在广东省37所本科高校图书馆中,已经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4所,正在试点阶段的3所,处在策划阶段的5所,尚未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为21所;从人员结构上看,有学科馆员的7个馆中,初级职称的人员占33.9%,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有27人,占总数的43.5%。调查显示:广东高校图书馆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原因依次为图书馆人手不够(18;85.7%)、图书馆人员素质不够(15;71.4%)、院系反应冷淡(13;61.9%)、制度不健全,管理有难度(9;42.6%)、该服务在国内暂不成熟(3;14.3%)[51]。

二是人员素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学科服务的要求。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学习深造机会少,高素质人才外流,专业人才匮乏。除个别的一流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构成较高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52]。还存在着对学科馆员重聘任轻培养、重知识轻素质等许多问题。

三是专业性人才缺乏。学科馆员的自身专业与对口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部分学科馆员不具有对口院系专业背景,在深入开展服务中存在问题,这一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53]。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调查也反映,没有真正有学科专业背景者担任学科馆员,不能有效开展学科咨询和培训任务[54]。

(3)服务可持续问题。有的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并未取得效果,从而出现了试行又放弃的现象。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2年试行学科馆员制度,选拔15名馆员担任兼职学科联络人,与信息咨询部5名专职咨询馆员一起,为全校25个校系提供对口服务。2004年这一制度暂停,其原因是认为学科馆员职责是停留在联系阶段,设想中的参与采访、评价资源、担任网络导航员等职责实施困难[55]。还有一些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服务走下坡路,出现勉强维持的局面。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长久坚持下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4)管理制度与方法问题。在学科馆员发展过程中,管理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的是目标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具体从学科馆员制度上看,该管理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6]。二是学科馆员的职责不够明确,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的界定不恰当,没有显示出这一岗位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57]。三是学科馆员的专兼职矛盾突出,由于不少图书馆大量采取兼职的管理方法,兼职学科馆员难以将时间和精力完全放在学科服务工作上,致使学科馆员发展空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四是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缺乏合理的学科馆员考评体系和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考评研究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在学科馆员考评体系研究上还存在着指标过于复杂,可操作性不高;学科馆员评价信息的反馈机制研究有待深入;对专业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评价研究较少等问题[58]。

(5)相关条件与保障问题。目前,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条件与保障整体不足在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比较突出。与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相配套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不完整;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59]。

虽然一些高校纷纷仿效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但学科馆员工作开展良莠不齐。在已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学科馆员处于“休眠状态”,相应的工作已经暂停,有的院校笼统地将学校学科分为文理,由两个学科馆员来开展服务,并不设置咨询专家。有的虽然面向全校读者提供用户培训、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服务,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条例、考核条例和奖励条例。中北大学图书馆张栋提出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应三思而后行,既要考虑馆内人员业务素质培养、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又要考虑数据库和纸质文献的资源建设的支撑。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学科馆员发展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成熟的院校应该缓行[60]。

8.2 对策措施

针对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图书馆界纷纷提出对策,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主要的对策措施有:

修订学科馆员制度。例如,海南大学图书馆2006年7月发布《海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经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与馆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正式试行,试行期暂定1年。2008年3月及时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用户评价、年度考核与质量检查等许多内容,使制度更为详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根据2008年12月23日全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上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修改,将修改稿发给各位委员,反复征求意见,达到全校共识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引入学科馆员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选拔合格学科馆员;择优上岗;加强在岗培训;强化学科馆员的忧患意识;建设个性化的专业图书馆甚至个人图书馆;建立健全定期考核制度[61]。

将学科服务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进服务。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的学科馆员制度,如在设立学科馆员的同时,把重点学科导航建设、院系专家联系人、重点用户接口的交互界面结合为一体[62]。

加强政策与条件保障。有人提出,要加快推进图书馆法的制定和实施,提升图书馆事业的地位;加强交流,根据自身实际设计适合本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有必要将学科馆员分为两级:一级为负责专题咨询的资深学科馆员,二级为学科馆员;健全管理制度,成立学科馆员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63]。这一措施对于解决学科馆员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作用。

9 未来展望

9.1 推动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在我国图书馆界的普及与平衡发展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虽在我国发展10年,但只有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了较好的实施。未来10年,应当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普遍开展,推动科研机构和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普遍开展,推动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的尝试与发展。要注意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不平衡现象,将重点高校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经验尽快向其他大学推广。国内一流高校在学科联络员的基础上向学科馆员发展,而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可以尝试学科联络员制度,逐步赶上一流高校学科馆员的水平。有条件而非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早日制订实施时间表和行动路线图。针对我国学科馆员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促进学科馆员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推广实施。

9.2 加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发展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文化

学科服务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学科馆员,要努力提高学科馆员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提高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竞争力。只有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学科馆员队伍,才能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因此,必须改进学科馆员的选拔方法,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采取面向全球招聘或引进人才的方法,图书馆还要建立选拔和淘汰机制,让学科馆员队伍建设良性循环。必须大力开展学科馆员的培养,可以采取馆内培训、进修等方法。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工委以及各地图书馆学会和协会要进一步重视学科馆员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科馆员分期分批培训,可以采取学会培训、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系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科馆员培训效果。要加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实现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和团队知识管理,促进学科馆员的知识共享,建设学习型学科馆员团队。要提倡学科馆员精神,发展学科馆员文化,为学科馆员提供一流的环境和条件支持,营造有利于学科馆员发展的文化氛围,在教育、科学、社会各个领域树立学科馆员形象,真正提高学科馆员的社会地位。

9.3 创新服务与管理,探索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学科馆员是“舶来品”,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经验,学科馆员服务相对成熟,我国学科馆员发展只有十年,其服务机制和管理模式还不够稳定,有不少方法和模式是效仿国外,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然而,未来的十年不可重复前十年走过的道路,既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我国学科与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更多实践与探索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交流。例如,香港大学图书馆2003年设立全职学科馆员,2007年将学科馆员更名为学科馆长[64]。要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

特别重要的是,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学科馆员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知识服务,图书馆界必须坚持学科馆员制度,大胆改革与创新,走既具国际化又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发展之路。要探索适应未来学科发展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克服过去十年一个高校采取单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困难,针对不同学科建立不同的服务模式,并且使学科馆员机制具有弹性,仅仅分为文科学科馆员、理科学科馆员、工程学科馆员进行专门探索仍然不够,还要结合学科、学校与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学科馆员的分级管理,进一步探索学科馆员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学科服务的科学评价。要努力实现学科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要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学科馆员组织,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实现学科馆员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要确立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写入“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各图书馆应当制订学科馆员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有目标地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9.4 进一步加强发展研究

有人从检索到的期刊论文2008年一年发表的就达到了242篇,认为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过热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主题重复、论文数量过多等[65]。实际上,我国对于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不是过热,而是需要继续加热。例如,2004-2009年关于学科馆员考核制度研究的期刊论文共有83篇,增长缓慢,且主题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于学科馆员考核制度建立的目的、原则的理论研究(占69.9%),缺乏具体实施的方法、效果及出现新问题的讨论[66],可见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亟待加强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研究需要向从广度和深度发展,特别是要提高研究质量,加强对策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在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初期,我们曾提出,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科馆员的存在都是很必要的,学科馆员充当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教育者、领航者的角色仍是一个必然趋势[67]。今天,在经过我国众多图书馆学科馆员实践后,我们认为,学科馆员将从信息角色向知识角色转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科服务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更有理由相信,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在下一个十年会有更大的发展。

标签:;  ;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