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论文

古代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论文

古代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

谢 政 伟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当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围绕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融入地域文化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提升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互动、突显教学特色。同时要把握目的性、关联性、适度性、实用性等要领,从而推动地域文化渗透、融入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地域文化;融入;途径;原则

古代汉语是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1]。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的包括观念、风俗在内,具有自我特色的诸多文化元素的总和”[2]。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当前许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着力点。“地域文化融入教研环节,不仅是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的特殊使命与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3]就目前而言,有的院校充分融合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创办一些新的特色专业,以培养当地急需的相关专业人才,有的依托地域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一些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的则在一些相关课程内容中有机地渗透、融入地域文化以打造课程教学亮点。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古代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融入的意义

由于古代汉语作为工具课程固有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高校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目的不明、教学手段较为固化、教学效果普遍不高等相应问题。而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古代汉语更是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因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与重视。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且牵涉到一些明显具有地域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文字、词义等历代演变规律,还应该熟练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资源。”[4]有机地渗透、融入地域文化对古代汉语课程而言既具有先天独特的优势,也是其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字、词本义的解释离不开语言所依存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融入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可以深度地总结语言发生、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亲近感,降低对学习的厌烦、恐惧等消极心理,启发学生从语言角度来关注地域文化,增进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同时借助地域文化来更加深刻地掌握语言,增进相关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而且“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机构,应当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加强研究、纳入课程体系等途径,保护、开发、弘扬、创新地域文化”[5]。尤其是一些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处于相应的地域环境之中,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烙印,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等方式与地域文化对接融入,进而大力传承弘扬地域文化,强化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高校肩负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功能,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与水平。

二 、古代汉语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途径

要紧扣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古代汉语课程特点,在充分考虑既定总课时、人才培养要求等情况下,有机地结合地域文化来渗透、融入教学过程,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推动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陈小华:58到家没有,当时那个市场确实是不理性的,一天一万单外界就觉得这家公司值五亿美元,也就是一天一单值5万美元,这太疯狂了。有的公司达到了一千单,一补贴,就值几千万美元,到五千单估值又翻一倍。58到家比较庆幸,在行业内基本算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一)借助地域文化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程式化等倾向,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教学更容易一味灌输,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足。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拉近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引发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从地域文化角度观照古代汉语的特点,增强主动性,激发参与意识,避免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形成有效互动。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许多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从小就接受着地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对各自家乡的语音、词汇等语言现象及相关的文化习俗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容易产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比如在讲解传统“六礼”的做法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具体习俗予以简要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针对古代年俗、葬俗、饮食习俗、姓氏习俗等方面特点,同样可以让学生互动交流,使彼此深切感受各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诸如“介”“界”“芥”等字古声母为见母,“尾”“蚊”“问”等字古声母为明母,与普通话存在差异,都可以借助一些方音来佐证,可以让学生介绍各自家乡话中语音、词义等差异,感受古代汉语语言特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残留,同时体会到语言存在的地域差异,意识到古代汉语不“古”的道理。这样既能使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又能促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有利于学好、用好古代汉语。

(二)借助地域文化拓展教学内容

在没有时间同步机制的情况,网络运行1小时后,簇头和节点之间的最大累积误差达到近25 ms,即每秒6.9 μs误差。从图8可以看出,单个节点与簇头之间每隔两分钟的累积时钟偏差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14-16]。因此,节点可通过估算相对频率偏差在枪声事件发生后调整自身检测时间。

(5)向外借力,梳理校友工作,老校友返校,安排学生面谈,让校友讲好励志故事和中国故事,给予经验,鼓励成才。

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将地域文化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参与体验。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地域文化方面挖掘潜能,有针对性地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知、理解及运用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重视地域文化,尝试利用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来分析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解决语言难题。就以蚌埠学院为例,其隶属皖北地区,所在的蚌埠市及其下辖的淮上区、怀远县等地名都可以作为古代汉语教学中分析相关语言现象及其特点而运用的鲜活语料,禹墟遗址、双墩遗址等遗存也可以作为有关民间传说、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证,而拴泥娃娃、虎头鞋、剃龙头、婚丧嫁娶等当地遗存的非遗文化又可以作为相关文化知识传授中较为有效的教学素材来加以灵活利用。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可以依托所在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挖掘与有效利用。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甫”字在一些方言中读作pǔ,结合“甫”“浦”二者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解释古代汉语“音近义通”之特点。结合一些南方方言中“鸡公”“鸡婆”等说法证明来古代汉语存在的“大名冠小名”现象,且折射出当代方言的重要价值。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曾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可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6]要拓展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古代汉语课程尤其需要将语言现象与社会现象密切地联系起来。古代汉语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异彩纷呈。例如针对汉字起源的问题,历来说法不一,可以结合近年来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介绍其中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针对《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中“坟”“墓”所指不同的问题,可以借助现今一些地方遗存的为墓培土以圆坟的习俗来阐发二者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到“坟”“墓”在古代的差别,又意识到相关习俗在现今的残存。《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同样可以结合现今曲阜保存的舞雩坛来加以追根溯源。

(三)借助地域文化增强教学互动

基于语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重点集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内容,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畏难、厌学等情绪,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尤其是对新近接触这一课程的学生而言,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身边生动鲜活的实例和现实的语言现象,发掘一些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一些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巧妙融入,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排斥心理。例如利用“瓜”“子”等用例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适当渗入一些地方“偷瓜送子”的习俗;利用泰山“五嶽獨尊”石刻中“嶽”“獨”的字体分析其与“岳”“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繁简字的特点;结合黄山保存的一些摩岩石刻作品特点来分析汉字形体的发展与演变;在讲解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这一特点时,可以举“箸”“筷子”加以说明分析,同时介绍一些地方船民、渔民因“箸”“住”同音,忌讳用“箸”,改用“筷(快)”事例,这样通过一些地域的民间禁忌来分析词汇的发展,从而掌握语言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同时结合文选中相关内容也可以适当地融入地域文化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左传·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其中的“茅”乃“菁茅”,是古时楚地的特产,可以结合现今湖北遗留的端公舞文化加以揭示,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鲜活。又如《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其中“木瓜”的内涵可以借助一些地域蕴含的定情、治病等民间观念加以解析。这样赋予枯燥繁杂的语言知识以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引导,可以使教师教而有味、学生学而有趣,教师讲解既生动贴切又让人印象深刻,学生也能够从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中解脱出来,不仅领略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易于将相关的语言知识熟记于心。

(四)借助地域文化突显教学特色

地名是地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一些地名的演变、读音的差异等都可以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所利用。例如利用现今“嘉兴”“邵阳”“梅州”“宿迁”等地名的由来重点讲解古代避讳制度的具体表现。同时结合江苏宿迁市“骆马湖”改为“马上湖”、苏州吴中区“西山镇”改为“金庭镇”等“改名风波”深切体会到古代禁忌习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又如六安、丽水、台州、遂宁、铅山等一些地名都存在异读现象,借此可以分析古音的特点、古今语音的差异及音变的原因,以增进教学的广度、深度。针对古今汉语语音存在的差异问题,可以重点介绍清代名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一观点,同时援引“番禺(pān yú)”“(山东)费县(费,旧读bì)”等地名来佐证。此外,皖北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同样可以为相关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不少的语料,例如古代人名、地名中的“父”字一般读为fǔ而不能读fù,即可以借助安徽亳州城父镇等读音事实来佐证。又如蚌埠相传盛产河蚌而得名,“蚌”读作bèng而不读作bàng,通过这一实例体会到地名读音遵循的“历史语音”“音义一致”“名随主人”“社会发展”等原则[7]。这样将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利于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既使教学内容丰实鲜活,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在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地域文化渗透、融入到古代汉语教学环节,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课程教学资源,将复杂深奥的古代语言问题通俗化、直观化,有利于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趣味性,凝练出古代汉语教学的特色。同时强化特色课程建设,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搭建学好古代汉语、用好古代汉语的桥梁,而且体现语言教学与相关社会知识的融通,避免与现实脱节,促使学生将课程知识与社会现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觉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三 、古代汉语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应把握的几点要领

当然,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渗透、融入地域文化时切忌盲目机械,而应灵活有效运用,尤其是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要领:一是要注重目的性。要清晰教学思路,充分考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地域文化的渗透、融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借助地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二是要注重关联性。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要紧扣课程教学目的,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讲授内容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注重有效度,利用地域文化来推进古代汉语教学,从而发挥地域文化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三是要注重适度性。要明确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在古代汉语课程课时方面的安排,尤其是课时不足的情况下,要注重地域文化渗透、融入的适度,教学内容要有主次之分,避免喧宾夺主,使语言课程变味为地域文化课程。四是要注重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客观科学地看待地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认真总结地域文化的渗透、融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大爷,您所要求的做人标准可以说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了。尘缘未了也不过就是佛家的一句术语而已,咱们过世俗生活终不能与出家人相比。人生在世,要立大志,要树立上进心,努力创业;我们教育后一代也应倡导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的缺点弱点在所难免,婚姻不顺,可以离婚再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份真情真爱,怎么可以提倡厌世哲学,让人们去无求无欲呢?”

总之,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融入地域文化,适时巧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关注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

[1] 王力. 古代汉语 [M]. 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1.

[2] 朱万曙. 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文化为例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4):25.

[3] 段颖慧. 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思考与构建 [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4.

[4] 咸富莲. 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思考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4):12.

[5] 朱振林. 大学如何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3.

[6]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

[7] 刘美娟. 地名读音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J]. 语言文字应用,2011(3):76.

Fu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XIE Zhengw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Abstract :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is facing with some dilemma. It is a kind of useful attempt to infiltrate knowledge arou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egrate the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e can increase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teaching,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and highlight the teaching features with the help of such culture. Meanwhile, we should also know well the teaching objective, relevance, appropriateness and practicality in an attempt to achieve the optimality of the regional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effect.

Key words :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reg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paths; principles

收稿日期 :2018-10-10

基金项目 :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86)

作者简介 :谢政伟(197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3.015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2019)3-0076-04

(责任编辑 :王建平)

标签:;  ;  ;  ;  ;  ;  ;  

古代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