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垂阳 广西灌阳县文化馆
摘要: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形势下,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新进展,但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入手,进而分析了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为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 世纪初,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党中央、国务院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正式纳入到国家议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更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在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老少边穷地区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落后,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学术界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以及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具有非盈利性、普及和传播先进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特性和功能、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等诸方面,体现了党与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
二、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指的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边境地区和穷困地区的统称,共计 1029 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近一半。目前,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不足。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现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地方的文化事业经费甚至处于负增长。
(二)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而且乡镇、村级之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平衡。
(三)政府管理有待完善。目前,从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上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宏观管理缺位、微观管理过细的现象;从管理格局看,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从管理手段上看, 仍然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缺乏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考核制约措施。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不足。
(五)基层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意识尚未形成。
三、 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保障经费需求。
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需求,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并确保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其次,要积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多元投资机制。
(二)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和基本性的原则,逐步完善老少边穷地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遍实现县有标准化的“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及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为免费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致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全社会、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单一行政管理方式向多种管理方式转变。打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垄断供给模式,实现向社会化的多中心供给模式的转变,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同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度规范等软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各层次各领域的文化渴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五)强化人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选拔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列入议事日程,尽快落实县、乡镇、街道( 社区) 等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基层文化事业的人员加盟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在县城积极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服务工作,在各社区和有条件的村聘请业余文化指导员,形成以专职人员为指导,业余文艺骨干为主体的基层文化队伍架构。此外,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育和扶植力度,充分发挥文艺表演队伍的作用。
(六) 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体公民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促使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赵鹏. 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5).
[2]罗剑.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5).
[3] 多庆.关于西藏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论文作者:卿垂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文化论文; 老少边穷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服务体系论文; 地区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政府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