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生态保护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护区论文,景观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景观生态保护区的提出和概念
总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维护或创造某些具有一定结构、并占据一定面积比例的某种非生产或限定生产性的景观元素,对于维护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区域的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绿洲外围建设防风固沙林带,并在林带和沙漠之间保护一定宽度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是绿洲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保留足够比例的天然草场,并控制放牧负荷不超过其载畜量,辅之以一定林带或灌丛带的建设,是防止这一地区沙漠化的重要条件;南方丘陵和山区林地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与其生境相应的天然林的保护和建设,是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减轻流域洪涝灾害和维护生产稳定的重要前提;在城市中合理布局和建设足够面积比例的绿地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和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即使在森林区域本身,按一定结构布局由不易引火的树种组成的防火隔离林网,也是控制森林火灾蔓延,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这表明,人们一般不能把全部土地投入直接的使用(农业生产用地和工矿、生活建筑用地等等),而必须保留一定面积比例的土地主要用于特定景观元素的建设,以维护整个景观生态镶嵌体的稳定和区域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E.P.Odum提出的分室模型[1],一个利于人类与自然系统共生互利的景观镶嵌体区域由4个分室(保护性环境、生产性环境、调和性环境和城镇工业的非生命系统的环境)按一定面积比例和空间结构组成。因此,保护性环境是维护一个区域人和自然协调关系的景观镶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种保护性环境既不同于主要用于生产的区域,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其规划、布局和管理上都有其特殊的地方,从景观生态建设的角度,我们姑且把它称为景观生态保护区。
2 景观生态保护区的性质和特点
(1)景观生态保护区是其所属区域景观的某种构成元素。按C.特罗尔的概念[2],景观生态所研究的景观是由一组在发生学上或生态影响上相互关联的景观元素组成的空间异质性区域。一个区域的景观性质和发展变化取决于景观元素之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景观元素之间物质(包括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不同景观元素在景观中起着不同的功能作用。景观生态保护区是景观中能够通过某种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而调节某些重要景观特性的景观元素,人们通过这种景观元素的建设和维护以使整个景观区域的某些特性得到维护和改善。
(2)景观生态保护区是一种有限保护和控制的区域,不一定完全排除人为的有限利用。这是景观生态保护区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是指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划出一定的典型区域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其任务是保护原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丰富的遗传资源,保护文化景观、自然风光、自然古迹或历史与考古区域[3]。因而自然保护区要对划定的区域进行完全的保护,并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而景观生态保护区则不然,景观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是为了通过该区域的特定环境生态功能去维护整个区域的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因而对保护区特定的环境生态功能的维护和强化是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工作的中心。只要人类活动(包括一定程度的生产活动)不影响这一功能的发挥,则这种活动是允许的。例如在水源涵养林区只要林业的经营活动不影响区域的水源涵养和不造成水土流失,则其经营是允许的;又如某些渔场的季节性禁渔区,并禁止禁渔期外其他时间一定程度的捕捞作业。所以,景观生态保护区实施的应该是有限的功能性的保护和控制。
(3)景观生态保护区所实施管理和保护的景观生态元素可以是天然的生态系统(原生的或次生的生态系统),也可以是人工新创造的生态系统。例如,季节禁猎区、季节禁渔区、湖沼湿地、水源涵养性等应属于天然生态系统,而在风沙地建的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人工渔礁、城市中的绿地应属于人工创造的新的景观生态元素。
(4)景观生态保护区具体结构功能的确定和设置的规模取决于其所属区域的环境特征、区域景观生态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区域发展取向。这也是景观生态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区别,因为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取决于自然保护区景观本身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于景观生态保护区,一般区域生态环境越脆弱,越不稳定,景观生态保护区所占面积比例应越大;区域生态环境越优越和稳定,保护区所占面积比例可以较小,当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改变时,景观生态保护区的具体结构功能也应相应调整。
3 景观生态保护区的类型
景观生态保护区是人们为保护和调节某些景观元素和维护整个区域的生态稳定性,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特定功能而设立的区域。因而可按其基本功能进行分类。
3.1 阻滞性保护区
这种保护区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阻滞或减弱景观元素间或区域与外界的某种物质流或能流而调节和维护景观生态系统。例如,农田防护林网主要是通过降低风力和阻滞干热气流或冷气流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免受损害;坡耕地的等高草带主要是通过阻滞地表径流和泥沙而保护水土;森林区中的防火隔离带是通过阻滞林火漫延以减少森林火灾的规模;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区间的隔离绿带则通过阻滞空气污染的传播和噪声的扩散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荒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带、穿越沙漠铁路两侧的护路林带和固沙草带主要是阻滞沙丘移动。
3.2 连通性保护区
与阻滞性保护区相反,连通性保护区则是为了疏通和维护景观元素之间物质、能量、生物和信息的流动畅通而设置的。例如,在河流梯级开发中专门设立的过鱼闸和过鱼通道,为保护某些生物在景观元素之间季节性或昼夜迁移而保留的某些天然景观通道;在低洼区设立的排洪、泄洪通道;鸟类迁徒的中间暂停栖息地等等。
3.3 资源性保护区
这是为保护景观生态系统中某些资源要素而设立的保护区。例如饮用水源保护区,河流和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区,某些生物的繁殖保护区(如福建三都湾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保护区),季节性禁猎区,季节性禁鱼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前为维护区域食品生产和供应而设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或耕地保护区也属这一类型。
3.4 缓冲性保护区
缓冲性保护区是为了减缓某些强的自然力的冲击或某些激烈变动的自然力的作用而设立的保护区域。如河流的护岸林带,海堤外侧的生物护堤带(红树林、米草等),都市中减弱热岛效应的绿地,草原和沙漠之间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这种区域应实施限牧保护),削减洪峰的分洪滞洪区等等。
按保护区景观生态元素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一般可分为两类:天然的景观生态元素和人工的景观生态元素。前者属于景观生态系统天然形成的(在某些区域是受到一定人的干扰。但不是人们有意创造的)并与该区域立地条件基本相适应的景观元素,如湿润区域的天然林地,农牧交错区的天然草场,渔场的季节禁渔区等,这些保护区在减少人为干扰条件下的自然发展方向是逐步向该立地条件下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因而是生态上相对稳定的区域,其管理保护的内容主要是有限地控制人为干扰,以维护保护区的功能;后者是该区域原来没有的,人们为了调节区域景观的某种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创立的新的景观元素,如农田防护林网,防风固沙林带。这是通过人类输入的负熵流而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由于它不是景观中原有的,因而是一种不稳定系统。一但人为的维护活动停止,这种元素将逐步衰退破坏,而它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也将同时消失。我们在研究华南沿海风沙区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退化问题时发现,这种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引进的优良防护林建设树种在华南滨海沙地种植后,逐年消耗尽沙地中贫乏的磷和微量元素钼,并使土壤强烈酸化,导致土壤的退化,木麻黄林本身也在20年期间从繁茂生长变为衰老病态,失去了防护功能,而在这种迹地上更新再植的木麻黄生长很差。显然,只有在木麻黄生长过程中人为地不断改善土壤营养,并调节土壤酸度,防止土壤酸化,才能维护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带的稳定性[4]。三北防护林带的某些地段未来是否会出现类似问题,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所以,人工建设的景观生态元素必须依靠人们的再投入来维持。
4 景观生态保护区的的规划和建设(以海坛岛为例)
景观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改善区域的整体环境,从长远的目标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区域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从理论上说,涉及国土中全部景观生态元素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是最周全的优化设计。然而,国土资源的利用和区域的发展是一个远比景观生态规划所考虑的问题广得多和复杂得多的领域,是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包揽不了的,因此,从实施的角度看,除了个别实验区域在主管实验的政府领导人在职期间能部分按景观生态设计去实施区域建设和管理外,一般的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都难以长期地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然而,如果把景观生态建设中意义重大的景观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纳入国土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法定的形式和作为政府权威机构长期的既定任务的一部分来实施,则理论和实践可望得到统一。我们在海坛岛(平潭县的主岛,占该县总面积的86%)的国土规划中,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总结了建国以来该岛景观生态建设的成果和效益,确定了对该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景观生态保护区,提出了进一步维护和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并落实到县人大的决议和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责中,从而使景观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长期的管理得到落实和保证。海坛岛面积266km[2,],是我国第五大岛。因为地处半湿润环境,且是我国强风区(年均风速6.9m/s)和热带风暴袭击的主要区域之一,岛上风沙堆积区占全岛面积的1/3左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1000多年来人类活动的强烈破坏,到建国初期该岛已经是一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童山秃秃、风沙肆虐的岛屿,环境十分恶劣。1959年前后,该岛在海滨沙地引种木麻黄树成功,又在瘠薄的侵蚀劣地引种黑松成功以后,有计划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丘陵山地的水土保持林,全岛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的1%左右增加到1988年的25.6%。随着森林植被的扩大,该岛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建国初期至80年代,有如下变化[5]:(1)风沙危害得到基本控制,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占全岛面积比例从21%降为2.3%;(2)耕地面积占全岛面积比例从23.7%增加到31.4%;(3)县气象站观测的岛中部距地面10m高年均风速从7.7m/s降为6.4m/s,以福建沿海周围地区环境变化不大的代表性台站为对照估算,降低了17.4%;(4)全岛水土流失指数从0.64降为0.33;(5)全岛耕地净初级生产力从4.9万t·a[-1,]提高到8.2万t·a[-1,],非耕地净初级生产力从3.8万t·a[-1,]提高到8.8万t·a[-1,]。根据这些结果及防风固沙林与水土保持林两种生态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这两种景观元素是国土规划中首先要重点保护和进一步改善的景观生态保护区;针对该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和维护的需要,我们在国土规划中增加四项景观生态保护区的内容:(1)农田防护林网。这在1966年以前已经进行部分建设,在60年代末悉遭破坏。我们对林网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多年在该岛定位观测结果,估计新设计的效益。该林网在90年代初已全面建成;(2)滨海平原地下水限采区。限定区域地下水总开采量与补给量平衡,目的在于防止与咸水直接邻接的该岛中部海积风积平原的淡水透镜体退缩并引起海水倒灌,破坏滨海防风固沙林带和该区域的农业生产;(3)饮用水源保护区。在该县县域饮用水源三十六脚湖及备用水源龙王头溪流域集水区范围实施饮用水源保护,重点改善该区域的农村卫生条件,实施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排放管理,以确保水源的卫生标准;(4)砂石资源限采区。该岛砂石资源十分丰富,但无组织无计划的掠夺性开采加剧了水土流失,并破坏该岛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滨海旅游区的基调景观,因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协调利用的原则下确定了砂石资源限采区(图1)。对于以上6种景观生态保护区均在国土规划中确定了保护的内容和措施,落实实施管理的部门。我们认为,把景观生态保护区落实到国土规划中是实施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图1 海坛岛景观生态保护区规划图
Fig.1 Planning mapof landscape ecologicalprotection area in Haitan 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