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老师讲过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旧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和理解、加工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还要错。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然而,在通常的数学课堂上,当教师讲完一个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这个问题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同学的回答大家同意吗?”或许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明白了,我同意。”仔细想想,这里的明白与同意其实有三种情况:一是答案作对的学生以为自己真懂了,并不再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方法;二是似懂非懂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问题,而是从正确答案出发去理解,也认为自己会了,懂了,没问题了,也不再提出疑问;三是一点也不懂的学生,觉得别人都懂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明白,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说不清楚困惑,自然也就更不知道如何向老师提问了。久而久之,会形成尖子生跟着老师走,中等生被尖子生的思维左右,后进生不知如何是好的局面,从而使部分学生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自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一、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人评价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的课堂是“满堂问”。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教师要善于多提问富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减少“足球式”的你来我往的细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比如,学生认识“百分数”,在众多问题中要筛选出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意义、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重要问题,让学生思考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意义、作用以及知识联系等。
同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不能简单地问“你明白了吗”,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和事实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延迟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增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等。做到这些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也要善于补充和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价值。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当学生意识到黄色球多,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大;蓝色球少,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小。这时,教师应立即追问:是不是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色球,或者一定摸不到蓝色球?这样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即可能性大的事件不一定就发生,可能性小的事件不一定就不发生。
二、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1.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们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和地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学中,往往一题多解,学生要有思考的冲动,学习的情绪也更高涨。究其原因,是开放型思考题打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依此类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努力走向开放。课堂绝不能一言堂,否则学生的独立性就是无源之水。教师的讲解也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拓展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
2.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是经过独立思考的;而问题提的多与好,又恰恰说明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高年级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时,一些学生能提出谁多谁少,求和求差等单一的问题;一些学生能提出求总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等更为复杂关系的问题;有少数学生还能提出反映趋势性、预测性的问题。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有质量的问题。
3.尊重学生差异。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后进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在大问题提出后,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分层施教。
三、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联的。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因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策略与活动经验才是后续学习所必须的。
比如,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你知道哪些与本题有关的问题?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学生经常这样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也就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在解题反思时,还可以问学生: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的过程中走的弯路吗?能总结解题的主要经验吗?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呢?这样的一个问题表,正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框架,是独立思考的外在形式。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
论文作者:郑双庆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学生论文; 独立思考论文; 教师论文; 百分数论文; 自己的论文; 时间论文; 孩子们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