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敏感程度远高于成人,小学生应向往与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应该具备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审美意识,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对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的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很有必要的。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学科教学中,过于重视艺术学科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非艺术学科美的因素的挖掘,使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存在缺憾,所以培养小学生非艺术学科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提高教学中发现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是关键。教师要立足学科发现其中蕴含的美的因素,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连续持久的熏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让教师发现其学科中美的因素是关键一步,也就是要培养教师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如何把所感知认知的学科“美”展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学科美的认知能力,提升对学科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欣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一是学校要从生活入手,培养教师热爱生活的情趣,丰富教师课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生活品质和素质修养。比如:举行有关个人仪表美的讲座,参观美术展览,参加音乐会、读书交流会、美食节、艺术品鉴赏等活动,增进教师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使教师变身为一个身在“美”中的人。二是提升教师对艺术本身的审美情趣,进而迁移到任教学科。可以通过教师沙龙等形式对美不同形式的存在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对美的理解。我校上学期每周开设“尚美”教师论坛,让教师从各个角度出发,交流对美的认识和体会,形成多元化的审美理解,达到了教师群体审美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立足课堂,将审美情趣根植于学科教学
教师的审美水平提高后,具备了发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美的因素自然地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该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增进关于美的多元感受,形成多元的审美情趣,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一课,主题图中小彩旗的悬挂、不同颜色的花的摆放、地面彩砖的铺设、铁艺护栏的构成、板报花边的设计,“循环小数”教学中数字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等,无不体现着规律之美。“黄金比例”、美丽的几何图案等数学知识蕴含着数学的视觉之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验。
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单就古诗而言,不仅体现了文字的简洁之美、韵律之美,还以画入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美的行为落实到行动中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美的内容涉及更为广泛,并且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品德课老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践行美的能力。
首先,要在活动中发现美。品德课的活动安排较其他学科丰富,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师要在活动中发现、实践美的言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在践行美的活动中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比如:见到他人主动问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感谢等,在感受美的言行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模仿和学习,增进对美的言行的体验,产生愉悦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为塑造美的心灵打下基础。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美。品德课上关于美的活动的情景展示终究要放到生活中去实践,让课堂上美的教育转化为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自觉行为,为塑造完美的人提供有力支撑,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成为外塑美型、内修美德的新公民,实现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化。
美无处不在,即使是非艺术学科中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每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某种事物、某种现象表现出的情感和评判、具有个性的喜好和癖好,这种审美情趣其实就是对客观世界美与丑的情感态度。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如何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起到积极正面的精神引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培养学生审美雅趣,达到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学境界。
个人所受的教育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观,那么在一个人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也是他们审美开始形成的萌芽期。良好的审美使我们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心念端正,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低劣、庸俗、消极的审美情趣只能降低乃至败坏人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辨别美丑,塑造美好的心灵,抵制当下社会各种低劣、消极、庸俗的风气。尤其是小学教师,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创设美的情境,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为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修养、高品德的社会人打下基础,帮助学生们顺利通向成材之路。
论文作者:刘振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教师论文; 情趣论文; 学科论文; 发现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对美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