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白洋幼儿园 312030
摘要: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在幼儿园中依靠园内的种植园地,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幼儿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进而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劳动观念,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精神。
关键词:幼儿园 种植课程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224-01
一、细耕研究,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背景下,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寻求适合本园的课程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程是否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否坚持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幼儿的有益经验?幼儿能否在实施的过程主动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幼儿能否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结合农村地域特色和幼儿年龄特点,以我园生态化的环境为教育背景,尝试开展“种植”活动课程。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实践的环境,我们在园内开辟了1亩左右的空地,把它分成3大块,作为幼儿园的种植小园地。种下了适合当季的一些菜蔬。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挖掘其中的自然教育资源,让幼儿自己动手种植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引导幼儿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生长习性进行主动探究和记录,在播种和收获中获得科学的认识、体验劳动的快乐以及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细耕研究,挖掘种植园地的教育价值
1.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十分缓慢的,需要我们悉心的照料。当幼儿在土里种下一颗颗种子的时候,他们都在每天的盼望着植物的发芽和成长,在这一天天中,他们细心的照料植物,观察植物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仔细观察,大胆提问,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在观察中,他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如油菜花是黄色的,萝卜花是白色的,当花谢了以后,结的果实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有些果实还是藏在泥土里的呢。
2.合作、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种植活动时,幼儿、教师及家长一起参与,共同对种植园地进行管理。在春季播种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应该种植哪些农作物,种植的空间应该如何划分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大家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合理的安排了农作物的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学校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家长作为农民义工对种植活动进行指导,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明白,蔬菜要长的好、长得快,浇水、除草、施肥等缺一不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在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中,尤其是在晨间活动、饭后活动中都会主动地去管理种植园地,在参与种植园的管理后,每位幼儿都成了种植园的小主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变得新鲜起来。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种植园的活动。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引导其对农作物进行观察、照料。首先,让幼儿口述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一环节对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累知识经验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其次,让幼儿用图画等形式来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活动,大大满足了幼儿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增强了幼儿的求知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细耕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幼儿园的种植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科学探索的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1.教师们首先创设与生态种植相匹配的幼儿园整体环境,营造农村幼儿园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独特的园所文化。
2.通过研究,拓展教师种植经验和科学素养,提高活动开发、指导观察、研究记录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种植园地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教育反思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四、细耕研究,促进幼儿科学教育
根据植物四季的种类及生长规律,我们把研究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四季作物的常态种植研究。班级内自然角除了种植观赏性的盆栽外,专门开辟出一个专门种植农作物的区域。在设计时,利用悬挂式、壁挂式、落地式等形式,错落有致的综合摆放,通过这个小型的种植区域,让幼儿提前适应每日管理、照料农作物的生活,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2.主题下的种植活动的融入研究
1.小班:《拔萝卜》
2.中班:《花生》
3.大班:《番薯丰收了》
日常渗透:将种植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分地到班的形式,每个班有自己的“责任田”,教师之间常常交流,在管理好本班“责任田”的同时兼顾整个园地的日常维护与照料。如:晨间锻炼时,让幼儿花点时间去“责任田”中照料植物,在户外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间去观察植物的生长并做好记录。以此丰富幼儿的在园生活和教育内容。
家园共育:我们幼儿园是农村幼儿园,大部分家长都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了解和照料不是我们老师能比拟的。这些家长的支持,是我们种植课程的重要保障。
五、细耕研究,形成了幼儿园的教育特色
走进幼儿园,处处是环境,处处是教育,
兴趣是幼儿的最好的老师。最有效的学习都源于生活。在种植园地里,孩子们亲身体验播种、日常照料、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在种植中积累知识与技能。
幼儿园种植课程不仅仅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涉及到健康、语言、社会、艺术各个领域,将五大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的教育理念相呼应,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种植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其教育效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必须把对“细耕”的关注成为一种习惯,及时抓住孩子灵感的一瞬间,引导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在种植活动中获得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生活体验的获得,远比孩子们枯燥单调地学习一种知识更为重要。定能成为孩子们美丽人生画卷中最为新鲜亮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施亚萍:《以种植园地为平台体验亲自然的乐趣》,南北桥,2017(6):210-210.
[2]肖玉蓉:《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意义》,1002-7661.
论文作者:王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幼儿论文; 幼儿园论文; 农作物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师论文; 园地论文; 课程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