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集团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形式出现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①。20世纪90年代初,职教集团开始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但为数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发展态势强劲。随着职教集团的迅猛发展,有关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很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这对职教集团以后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有关职教集团概念的研究
由于我国对职教集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职教集团”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周达子认为,职教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②。马成荣对职教集团的概念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认为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他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各自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采取协作或联盟关系的“自由联合体”;二是,有着明确专业分工和结构互补的“功能集合体”;三是,基于共同理想、使命和文化的“利益共同体”。这三体通常会有多维交叉或立体组合,拥有它们的程度反映着职教集团建设水平的高低和内生力的大小③。高卫东则对职教集团概念提出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看法,认为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它的特征包括;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不以营利为目的;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一般以一所职业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以契约(集团章程)为纽带④。
除了以上学者对职教集团概念的界定外,一些政府机构也对该概念进行了阐释。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对职教集团作了如下规定:“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成员间的教育和经济业务往来,应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协作、参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⑤。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只是在集合体(联盟)这一类型的职教集团范围里对其下定义,没有涵盖某些本身就是一个办学或经营实体,具有法人资格,下辖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或经营实体的职教集团,如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就属于这一类型⑥,这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有关职教集团性质的研究
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征,它可以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事物区别开来,因此,不了解职教集团的性质就无法弄清楚职教集团本身,无法更深入地研究职教集团的其他问题,毫无疑问,职教集团的性质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关于职教集团的性质,目前还只有马成荣在他的《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中阐述过。马成荣认为,职教集团可以划入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三类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属于“第三部门”(学说界把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称为第三部门)中的一部分。它与美国学者萨拉蒙概括的第三部门的组织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组织性。(2)民间性,体制上独立于政府。(3)非营利性,组织可能赚取利润,但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而不能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4)自治性。(5)志愿性。职教集团在组成要素上与具有第三部门典型属性的社会团体不同,既有教育领域的成分,又有经济领域的成分,也有社会领域的成分。在组织分类上,它主要属于第三部门组织分类中:挂靠组织和民间组织两类,而注册组织这一类极少,目前在法律界定上也比较模糊。
三、有关职教集团优势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有很多职教集团发展的很成功。有关它的优势,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职教集团有利于资源在集团内部转移,各成员单位可以在资金,师资,实训设施上共享;有利于成功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经验等通过集团内部的接触与交流,辐射到各成员学校,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协调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和科研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校企结合和科技开发。
谢瑗在《对企业化、集团化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思考》一文中,除提出以上观点外,还认为,职教集团能使职业教育真正进入市场进行调整,以推动社会人才的总供求趋于平衡;能协调各方面关系;能迅速、大量收集信息⑦。
职教集团的上述优势能够提高职业教育在市场中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为职教集团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四、有关职教集团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运用了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来分析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经济理论。谢瑗用经济学中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来说明职业教育通过一定规模的扩大来获取规模经济。邓丽明更加详细地指出,职教集团在形成后要进行内部重组,精简冗余的跨部门、跨层级操作环节,以产生规模化的效能⑧。姜维在这方面引用了物质生产的规模经济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因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带来的平均成本的降低,并指出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与物质生产部门是有直接联系的,在规模经济上是可以类比的。马成荣在论文中也提到规模效益的获得⑨。
第二,系统优化理论。用公式表示为1+1=2,指若干实体单位组合在一起,以其优势产生的正效应,补偿其劣势所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使系统整体的正效应大大增强,这一理论以相关成员之间互需和互利为前提。
第三,有序理论。指可以及时淘汰各成员单位中落后、低效的要素,补充、发展先进、高效的要素,促使整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较低的有序状态向较高的有序状态转化⑩。
第四,范围经济理论。指一个企业把若干个经营项目联合起来经营要比若干个企业经营单个项目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该企业就获得了范围经济。职教集团扩大了教育的业务、专业、层次和地域等范围,自然地获得了范围经济。
第五,速度经济理论。可表示为对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职教集团化以后,可以加快信息获取过程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过程,进而取得速度经济。
第六,网络经济理论。一方面指通过集团化形成自己的教育渠道网络,从而获得教育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指内部通过计算机网络办公和网络教学而带来教育经济效率(11)。
学者们在研究职教集团时,运用了不少的经济学理论,但是,他们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根据这些理论对职教集团进行分析,而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将它们与职教集团的实际运行联系起来,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五、有关职教集团类型的研究
关于职教集团的类型,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他们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一是,根据各成员所处地理位置及其隶属关系不同,将职教集团分为区域性、行业性、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这三种类型(12)。
二是,根据各成员单位结合的松紧程度不同,提出紧密型、松散型、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三种职教集团(13)。紧密型职教集团,是指各成员以联合办学形式进行的实质性合并,并入的成员单位不再具有法人资格,成为集团主体单位的一部分,他们的人、财、物都融为一体。这种类型会带来产权变更、人事变动等难以短时间里解决的问题;松散型职教集团,指集团各成员仍然保持原法人资格,在人、财、物方面也保持独立,但他们之间有统一的领导协调组织。
三是,根据职教集团组成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多元重组三类(14)。但是,高卫东认为这三类集团中的成员都是松散地组合在一起,忽略了紧密结合这一方式;陈牛则认为校—校联合的集团采用松散型结合方式,多元重组的集团则是紧密结合的。这样看来,陈牛则、高卫东认为以上三类职教集团都只按单一方式在组合,而排除了以两种以上方式组合的可能性,这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四是,根据各成员之间联结纽带的不同,可分为资产联结型、契约联结型、资产—契约混合联结型三类。第一种涉及产权的变更、拨款渠道的改变及管理体制的变革等,而第二种在这些方面没有变化(15)。
从以上学者们对职教集团类型的划分,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根据组成对象和集团内部隶属关系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在着两大不足:第一是侧重于理论阐述,缺少事例支撑;第二是对各类职教集团特征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而对各类职教集团特点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各成员单位在组建集团时,能够选择一种最佳类型。
六、有关职教集团组织结构的研究
谢瑗认为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有两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指集团各成员之间的组织结构,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个部分构成。董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和集体决策机构。监察委员会实行监督独立,可有效地抑制董事会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微观结构,指各成员自己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校长代表的决策层,主任和教研组长代表的执行层,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构成的监督层。
冯象钦、段志坚则提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为执行机构。马成荣提出,除了建立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外,还要建立保证集团质量标准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
综合以上学者们对职教集团组织结构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模型与目标,对于其影响因素、设计原则等还没有进行探讨,也没有结合案例来深入分析每种组织结构的模型,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做的。
七、有关职教集团管理方面的研究
冯象钦、段志坚认为集团化办学的关键工作是“统”与“分”。实质性并入集团的单位与学校实行全方位统一。非实质性并入集团的学校可以实行“五个统一”,“五个统筹”,也就是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招生及学籍管理、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实行统一;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统筹。
郭苏华在《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中认为,教育管理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集团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势积聚。二是集团品牌建设,发挥精品效应,扩大影响。三是做大做强,提高对内的消化机动能力和对外的适应竞争能力(16)。
八、有关职教集团发展策略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职教集团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致强调政府要发挥以下作用,主要有:要有政策作先导,提高政府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强化政府部门在实施集团化过程中的调控力度;专业设置上,招生计划要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在办学层次、形式和学制上给予较大的选择空间,集团高职学院应设置本科专业或者与相关本科院校实行专本连续,有条件的应升格为本科高职。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职教集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对后续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今后职教集团的发展也大有帮助。但是,由于他们很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理论缺乏实践的支撑,使理论的说服力不够,这是学者们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释:
①参见毛大龙,史秋衡,唐滢:《发挥职教集团优势致力职教体制创新》,《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参见周达子:《集团化办学: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职教通讯》2002年第9期。
③⑨参见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④⑤(15)参见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34期。
⑥参见黄德平:《教育集团:概况、机制与前景》,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⑦⑩参见谢瑗:《对企业化、集团化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思考》,《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⑧参见邓丽明,黄水平,游明忠:《高职教育集团的成长路径选择与经济分析》,《企业经济》2004年第6期。
(11)参见姜维:《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13)参见冯象钦,段志坚,马仲明,等:《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9期。
(14)参见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16期。
(16)参见郭苏华:《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