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外资金的协调运行_银行论文

论国内外资金的协调运行_银行论文

国内外资金协调运行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外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本币资金与外币资金一直没有协调运用好,并且出现外汇资金闲置状态,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很低。因此,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和研究。

一、从一组数据谈起

(一)外汇储备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年底外汇储备达51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304亿美元。到1995年外汇储备达736亿美元,比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增加524亿美元。撇开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巨额储备也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依照国际通行做法,按1995年我国进口额1320.8亿美元的三个月需求量和外债余额1000亿美元的20%计算,我国只需500亿美元左右(199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08.3亿美元),目前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外汇占款依然高居不下,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自然对通货膨胀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外债

根据《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确定的外债范围,截止1995年底,我国外债余额为1065.9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137.8亿美元,增长14.8%,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946.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4.9%,占当年外债余额的88.8%;短期外债余额为11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4.4%,占外债余额的11.2%。外债规模平均以每年100亿美元左右增幅发展,年增长速度在15%左右,外债新借款和还本付息逐年增加,外债呈净流入态势。在1065.9亿美元外债余额中,政府部门债务占29.2%;金融机构债务占42.6%;国内企业债务占11.0%;外商投资企业债务15.5%;租赁公司债务占1.7%。其中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占外债余额的71.8%,这部分外债所占比例偏大,企业借债偏小。

(三)外商直接投资

1994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7490个,协议外资金额814.0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交金额337.87亿美元,截止到1994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1718个,实际使用外资955.77亿美元。到1995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加至1354亿美元,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已具一定规模。

(四)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

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由1993年的122亿美元的逆差,变为53亿美元的顺差。1995年全年进出口总值达28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出口1487.7亿美元,进口1320.8亿美元,全年对外贸易顺差166.9美元。

(五)银行存贷款状况

考察我国1994年和1995年金融运行的轨迹,其中令人瞩目的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超常增长,资金供求一反常态,由连年的“超贷”变为巨额的“存差”。据有关资料,1994年全国金融各项存款增加1126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7217亿元,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即“存差”达4052亿元;1995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2957亿元,新增贷款9340亿元,又一次出现“存差”3617亿元;1996年1—3月份再一次出现“存差”2712亿元。

(六)评价

上述5个方面决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这5个相互影响的方面说明这样的事实:本外币资金协调运用差,外汇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一方面,国家掌握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不用,大部分存入国外银行获取较低的存款利息;另一方面,大量高成本从境外筹集外资,这其中不排除一部分资金是我国存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又转贷给我国的;同时,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又使国内供需失衡,出现硬缺口;另外,连年的银行“存差”使得外资的大量流入可能产生替代国内储蓄的负作用,即可能使国内储蓄被闲置不用或被用于非生产用途。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国内储蓄率有可能降低,从而使经济增长的基础受到削弱,而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各种因素中,这一因素是最具破坏性的。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外资替代游资的现象在我国已部分地发生了。在引进外资规模上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巨增的情况下,国内银行用很高的利息成本吸收的存款被闲置不用,至少可以说是一种双重浪费。因而很有必要检讨一下我国资金运行机制,并加以完善。

二、原因探析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

偏差一: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宜的,即使再多也说明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强、国力强盛,可以维持并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应付意外事故的发生等,这样的观念造成国家对央行被动吸纳结售汇差额,外汇储备骤增,对通胀形成压力,但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局面,如可以改强制结汇制为意愿结汇制;采取“冲销”措施或掉期交易减少外汇占款压力;建立二级外汇市场使得外汇分流等。目前这一状况仍未改变。

偏差二:利用外资越多越好。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外汇短缺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多人认为利用外资越多越好,导致许多地方不计成本,不计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配套能力,大量地高成本地引进外资,有的地方甚至将外资引进的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这造成引进外资的数量膨胀,外资的使用效益不高。

偏差三:银行的存款越多越好。

马克思说过,对银行而言,存款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据此认为,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越好。于是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去拉存款,造成“存款大战”、“利率大战”不断,出现连年“存差”现象。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学说的一种曲解。存款对银行而言确实至关重要,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是靠存款筹集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吸纳存款是一种负债,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同时要保证贷放出去的贷款能够收回本金和利息,这样银行才有利差,才能生存下去,若贷放出去收不回来,则会发生支付性危机,对银行的信誉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政策措施和导向上存在误区

我国的外债、外贸、外汇储备、外贸政策大多是由各有关部门自行制定和操作,缺乏统一协调。在政策出台前,往往缺乏通盘考虑,在出现问题后才加以调整,这时可能风险已经发生,代价已经付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起伏的今天,任何政策上的不协调或偏差都有可能对经济和金融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

从银行结售汇制度来看,相对以往的外汇留成制度是一大进步,但由于改革时考虑不周全,形成外汇储备大增,巨额外汇占款成为拉动通货膨胀的一大因素。实际上,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5.8元贬值到8.7美元,幅度较大,加之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所持限额过死(目前已放松),缺乏二级外汇市场,造成央行成为外汇市场上唯一买家,只能被动地吸纳外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造成通胀的持续压力,目前这一隐患仍未消除。从外债管理来看,我国对国际短期商业借款实行的是指标余额管理办法,由此确定国家短期外债的规模。由于我国企业没有对外借款的直接能力,几乎所有的短期国际借款指标都由国家银行代为使用,筹集外资,在有的银行本身有足够外汇资金的情况下,本应将自有的外汇资金向企业提供,但为了保证指标的真实使用,次年保有不低于当年引进外资的指标,银行通常不得不再真实地对外短期借款,形成自有外汇资金使用不充分,只获取存款利息,而同时又高利向外借款的情况发生。可以说,我国对外金融方面的许多矛盾是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偏差引起的。

从直接利用外商投资来看,更是存在不少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喜欢层层下指标,年年定任务,一定程度促进盲目引资热。同时,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借用国内外汇贷款由于手续繁杂,又不能享受利用外资的优惠待遇,企业大多愿意利用外资,在这种政策导向的引导下,假合资、空投资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本没有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

(三)缺乏一整套协调本外币资金高效运行的机制

我国对人民币信贷资金一直采用规模管理控制模式,这种方式曾对中央银行更好地控制贷币供应量,实施货币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显落后,很多银行吸收来的存款由于受信贷规模限制只能躺在银行金库里,形成连年“存差”,储蓄利用不足。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我国引进的外资中相当部分纯粹是为了绕开国内信贷规模限制而利用银行间外汇市场来换取人民币资金的,更有一些以套利和套汇为目的的短期国际游资流入国内,这就是所说的外资“本币化”现象。

三、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对外金融理论研究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对外金融方面缺乏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对外金融的基础理论体系,使得我国的外资、外贸、外债和外汇储备能有机地协调配合,发挥其组合效应,改变过去那种外汇资源浪费的局面。同时,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不能凭感觉行事,应树立“效益”和“风险”观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利用外资应与国内现有外汇资金统筹考虑使用。

综合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现实,将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和引进外资统一考虑,科学地确立外汇资金的总体规模,形成合理的外资引进量。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除了部分储备须备用于国家对外的还债和其他支付需要外,部分外汇资金是可以用于增值性投资、贷款等使用,这就要求外资引进部门将国家外汇储备与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统一考虑。首先确保国家的部分外汇储备能有效益地用于经济发展,再确立引进外资的规模大小,保证国内资金得到高效利用。从目前情况看,那种引进条件复杂,利息负担重,风险程度高的外资应少引进或不引进。而多选择外商的直接投资、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等,对于一般性国外银行的商业性贷款,应考虑各种条件、成本负担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可能性等多方面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避免风险的办法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在低风险中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外汇管理。

(三)建立健全本币与外币资金协调运行机制

首先,充分动员和利用国内储蓄,减少目前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资金“存差”现象,改变目前受信贷规模控制而形成的资金闲置状态。可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手段调节资金流量和流向,将信贷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其次,在完善银行结售汇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二级外汇市场,充分发挥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再次,通过有效措施来冲销外汇储备对应的人民币占款,以减缓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巨大压力。一是采取“中和”措施,即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限制外汇储备或外资的增加对货币供应和通胀的压力,使外汇占款对货币流通的这种消极影响得以消除,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存款准备金、减少再贴现、提高贴现率等,都可以压缩因外汇占款而增加的那部分货币供应,即等于把这部分不愿有的多增加的货币供应中和掉;二是实行掉期交易,例如自1958年末开始,德国联邦银行就采取掉期来冲销外资的不利影响,即联邦银行卖出即期外汇,同时买入远期外汇;三是实行回购交易即央行在外汇储备过多时可同商业银行安排回购交易,央行只是暂时将外汇的所有权在有限时间内转移给商业银行,而资产的所有权仍归央行所有。在回购安排时间内,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减少,放款能力减弱,从而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的压力。

(四)积极促进金融机构间外汇资金的联合与重组

首先,在人民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投入运行后,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外币同业拆借市场,使外币供需双方能有一个合法渠道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以充分利用国内闲置外汇资金。该市场可实行会员制,拆借主要以无形市场为主,利率以竞价方式确定,除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外汇拆借外,还可办理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抵押拆放,促使外汇与人民币的相互融通。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外汇资金宏观调控,尤其应加强经济手段对外汇资金流通的调控,同时还可根据外汇资金流动实际情况及商业银行的需求发行一定数额的短期外汇融资券,从而促进行国际间外汇资金的综合平衡。

其次,办理外汇同城票据清算,旨在加强对清算资金的管理,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益。可由中央银行领导并组织外汇同城票据清算,原则上凡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均可参加,同时在人行开立外汇结算帐户,交纳备付金等。

再次,积极组织和发展银团外汇贷款。银团贷款是银行信用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产物,可以有效地分散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这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实际上,我国国有银行均为国家所有,故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的条件应比西方国家更有利、更适合。因此,目前应组织银行集团,对一些风险较大、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用汇项目进行联合融资,以促进金融机构在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联合,提高外汇资金使用的综合效应。

标签:;  ;  ;  ;  ;  ;  

论国内外资金的协调运行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