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董春霞,赵晓丽 杨舒淇 王春蕾 张鑫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董春霞,赵晓丽 杨舒淇 王春蕾 张鑫

【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A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C组患者给予单纯改善前庭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概率相比较于A组与C组均明显较高,P<0.05;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较A组与C组低,P<0.05。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病程。

【关键词】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manual reduc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modified vestibular medicine,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improved vestibular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probability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Conclusion: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improvement of vestibular drug treatment can obtain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Key words]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clinical effect

头晕、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候。临床中主要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下简写为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近年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正确的治疗方法可提高BPPV患者治愈率、减少病人住院次数,缩短病程,减少无效用药和不必要的检查。本次研究特抽选部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其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本院确诊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0例患者均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入院,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A、B、C组患者例数各占30例。

A组:依据患者的性别,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和11例;年龄平均值为(56.67±4.45)岁;病程平均值为(3.92±0.16)天。

B组:男性患者例数为20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0例;年龄平均值为(56.71±4.46)岁;病程平均值为(3.85±0.21)天。

C组:男、女性患者例数各占21例、9例;年龄平均值为(56.71±4.52)岁;病程平均值为(3.90±0.11)天。

三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数据比对,组间差距小(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A组:为患者行后半规管BPPV手法复位,Epley手法复位:1)病人端坐于检查床上,头向患侧转45°;2)然后迅速后躺,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20-30°;3)保持头低位,头向健侧转90°;4)保持头和身体的关系不变,再向健侧转90°;5)病人坐起,头稍低位。(注:复位中每个体位保持数秒至数分钟,待眩晕和眼震的消失后再进行下一个体位)

B组:患者接受Epley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功能药物,方法与上述相同。

C组:予以患者改善前庭功能药物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12mg,一天三次(排除药物禁忌症后给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三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临床总有效概率(显效概率、好转概率之和)表示,治疗以后患者的眩晕症状以及位置性眼震均完全消失即为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位置性眼震症状以及眩晕症状均明显减轻即为好转;未符合上述任一要求即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2.0版进行处理,三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均为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若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明显且具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概率相比较于A组与C组均明显较高,P<0.05。

2.2 经分析,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较A组与C组低(X2B与A=9.107;X2B与C=6.405,P<0.05);A组和C组患者的复发率相比(X2=0.316,P>0.05)。

A组患者治疗后10例患者复发,其复发率为33.33%;B组患者仅1例复发,其复发率为3.33%;C组患者当中有8例患者的疾病复发,其复发率为26.67%。

3 讨论

BPPV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内耳自限性疾病,发生突然、症状明显且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其主要特征。目前临床认为,BBPV具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于继发性疾病可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研究结果受影响,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为原发性。

Epley手法复位在后半规管BPPV的临床治疗中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虽然多次改换患者的体位以后耳石的分布变得较为分散,在移动过程中可减弱内淋巴液的移动作用,减轻眩晕的症状,但是耳石存在于椭圆囊当中,为患者开展复位治疗以后,耳石可再次进入至半规管当中,导致患者的眩晕症状易复发。此外,临床相关研究指出[2],导致后半规管BPPV复发同内耳存在血供障碍有密切关联。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等伴发疾病存在,使得内耳缺血较为常见,进而导致疾病易反复发作。甲磺酸倍他司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内耳循环,将外周前庭终末期血流量增加,进而改善眩晕症状且减少疾病的复发。

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与C组,临床总有效概率明显较A组、C组高。可能由于手法复位治疗以后,患者的疾病症状获得显著的改善,在此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可以对前庭与乳突状神经核组胺的分泌以及前庭功能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有效预防疾病反复发作。

参考文献:

[1]黄劍涛, 车雄宇, 刘畅. 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总结[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33(10):46-49.

[2]于新军, 王武庆.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 15(6):619-623.

论文作者:董春霞,赵晓丽 杨舒淇 王春蕾 张鑫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董春霞,赵晓丽 杨舒淇 王春蕾 张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