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案例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刘 刚, 廖正贤, 殷建瓴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区别于大案例、粗案例和例子,微案例因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在管理教育中具有知识聚焦、撰写容易、使用方便、组织便利、推广便捷等价值。为有效做好微案例教学,微案例的撰写应注意内容的知识性与表述的趣味性、篇幅的精简性与信息的充足性、描述的客观性与语言的可读性相结合,并配备相应的教学手册。同时,要充分重视教学准备、课堂组织、总结点评、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
关键词: 案例教学;微案例;管理教育;案例撰写;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1921年被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并出版了第一本管理案例集。此后,案例教学在管理教育中得以大力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管理教育中通行的教学方法。与研究型案例不同,教学型案例不是要发现新规律、构建新理论,而是旨在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的知识创造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会各种显性知识,还能体会和感悟到更多的隐性知识,从而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教师也可以在案例教学开放式讨论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1]。在管理教育中,微案例因其短小精悍、便于撰写与使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一、教学型案例的类型及特点
管理教育中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管理决策者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从管理“现场”和管理“一线”出发,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较强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则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目标,不同于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知识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间的交流、讨论中孕育而生,课堂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知识的碰撞和创新,同时,学生将和教师一起,成为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的主体。在管理教育中,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是分析、讨论的起点,并以案例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作为指向,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指出的是,案例与例子(example)截然不同。在案例中,当事人通常面临重重矛盾、处于两难情境,而例子不存在悬念,教师用它来说明或印证某一特定的观点。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子虽然具有简便、易行、知识点聚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之中,但因其缺乏对复杂管理情景的描述,且结果是既定的,分析、思考的空间较为有限,难以展开深入的课堂讨论,因此,不能纳入案例的范畴。
目前,在管理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学型案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本方案可以根据齿圈2两端面的硬度要求以及淬火深度的要求,调整第一次淬火和第二次淬火的工艺参数,使得“阴阳脸”可以通过参数调整来控制,解决了长期困扰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1)却这女儿心性有些蹊跷,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1.大案例
为了便于微案例的教学推广,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微案例使用说明,编制教学手册:其一,教学目的与用途的说明,包括适用的课程、对象以及教学目标的陈述;其二,启发性思考题,目的是提示学生找到案例思考的重点,一般2~5题为宜;其三,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包括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提出相对具体的分析思路;其四,背景信息,包括与该案例有关但在案例正文中未提及的各种背景资料,以便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具有更充分的信息容量,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其五,课堂教学计划建议,包括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板书布置、学生背景了解、学生分组及分组讨论内容、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和结束总结等;其六,延伸阅读,包括企业网站相关链接、理论知识相关链接等。
2.粗案例
第四,组织便利。由于微案例阅读及小组讨论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所有学生的投入情况,能够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在案例呈现及教师总结、点评环节,微案例由于涉及的信息容量相对较少,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对容易,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可控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时间上的可控制也相对强。大案例和粗案例则不一样,由于涉及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教学内容的组织更加困难,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可控问题的概率大为提高,时间上的不可控性也大为增加。尤其是在粗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旦涉及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位教师共同授课,需要合理地界定不同教师之间的分工,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授课内容难以衔接、授课观点相互冲突、授课时间难以保障等问题。
为服务新设立的教学项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于2006年成立了案例开发团队。在反思大案例教学得失的基础上,经过历时一年的传统“熟案例”开发,耶鲁案例开发团队负责人提出:应探索开发新型的“未经烹饪的粗案例”(raw case),主张从多课程、多学科、多层次的角度,将原始素材进行筛选,然后以多种数据形式(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综合运用的方式展示在一定格式的网页中。因为案例材料更加“粗糙”、原生、多样、复杂,因此,有利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出发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去粗取精、把握关键、理清逻辑的实际决策能力以及包括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案例中各种原生材料并不按照学科进行 “定制”,而是保持了管理现实情景中具体、实际、多样、多领域知识交叉的特性,因此,更有利于实现多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教学,而不是传统大案例由单一学科、一个教师完成的案例教学。粗案例材料的模块化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组织搭配的灵活性有助于多地域、甚至全球化开发团队的组建。基于优势互补原则,各团队分别完成对应模块的案例素材搜集、整理工作,最终统一“组装”。此外,粗案例的在线形式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潮流。凭借以上优势,粗案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职业竞争力。目前,粗案例教学已经成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重要标志。当然,在粗案例开发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在复杂、多样、“粗糙”的原始素材筛选中,需要精心挑选,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必然会提高案例的开发成本,增加开发时组织协调的难度。粗案例使用也对网络教学所需的网络设备和网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迅速多变的环境中,持续跟踪案例企业的最新进展,也向粗案例开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统筹规划好人员、时间、资金。由于粗案例涉及大量的素材,信息容量极大,对使用案例的教师及学生在知识储备上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采用FLAC3D对隧道进行建模,按照施工开挖顺序步对拱顶测点位移进行计算,并与预测位移进行比较,模型如图6所示。
区别于大案例的宏大、详实以及粗案例的原生、多样,本文所讨论的微案例(mini case)是指聚焦于特定课程某一特定的知识点而编写的篇幅相对有限的教学型案例。在管理教育中,微案例具有短、精、准、灵、新等特点。其中,“短”是指篇幅较短,通常只有几页的篇幅,有的甚至不到一页的篇幅,以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案例阅读。当然,虽然篇幅有限,但微案例仍具备教学型案例完整的各要素,包含反映复杂管理情境的悬念和矛盾,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精”是指内容精炼,在剔除与知识点无关的冗余信息后,干练的语句和简洁的图表可将核心故事完整、生动地塑造出来,正所谓“呈现即重点”,案例素材只提供关键信息,打破了学生的思考受案例内容限制的局面,为学生分析、讨论思路的拓展和创新预留了空间。“准”是指知识聚焦准,针对具体而微的单一知识点,或不同课程的同一知识点,微案例可实现知识点与案例内容的有机、精准结合。一般来说,微案例可服务于三种教学目的,即启发思考、问题解决和应用分析。在启发思考式教学中,微案例精准结合实践热点和关键知识点,以开放式的讨论激发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思考;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微案例可按话题分为决策型、分析型、经验反思型等三种类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管理难题,总结管理经验,提出管理建议;在应用分析式教学中,微案例的使用更强调实际操作性,虽缺少决策点,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战略和决策落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灵”是指使用灵活,微案例凭借篇幅较短、内容精炼等特点,具备了较高的灵活性和易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随时根据课堂讨论情况调整案例侧重点与关注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不再受传统大案例与粗案例纷繁复杂的信息容量所限,可以随时“跳出”或“走进”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更加丰富多彩。“新”是指内容新颖,微案例的素材既可以源于研究前沿,也可以来自于实践热点,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虚构契合知识点的小故事。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会不断调整、更新微案例,使其符合最新理论或实践热点,实现案例内容的持续更新。当然,受限于其篇幅,微案例在系统性、综合性和深入性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系统性看,微案例无法像大案例、粗案例一样涵盖诸多的知识面,因此,在对知识点的系统性学习上,特别是对连续性、体系性知识的学习上有所欠缺;从综合性看,由于围绕强调知识点聚焦,致使关注问题的角度相对较窄;从深入性看,由于微案例注重精炼,致使信息容量相对有限,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课堂讨论。
第二,撰写容易。在开展企业现场调研、访谈的情况下,微案例通常不需要像大案例、粗案例那样耗费漫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经费,撰写者只需与企业管理者或相关员工进行相对简单、必要的交流便可掌握相关案例素材。如果搜集的案例企业相关素材齐备,撰写者也可以省略亲自赴企业调研、访谈的环节,根据二手资料着手撰写微案例。撰写者甚至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围绕特定的管理知识点,人为设计出特定的管理情景,虚构形象生动、矛盾突出的管理故事,或者根据历史典籍、哲学著作、文学名著等改编相应的管理微案例。一代管理宗师马奇就喜欢用现成的小说进行课堂教学,比如用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讲授企业家精神、领导力与创业管理[6]。
五是缺乏龙头企业,基地规模滞后。虽然我县有一部分种植大户实现了规模经营,但总体上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各种药材都有,除过大宗的黄芪、甘草、板蓝根之外,其它的中药材客户不能集中收购。种植大户也是各自为政、自产自销,缺乏有序的组织,种植品种多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也给收购商带来了一定困难。种植大户虽然种植面积较大,但种植品种过多,一片基地上既有黄芪又有甘草和板蓝根,专业化程度低,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表 1不同类型案例及例子的比较
二、微案例在管理教育中的价值
正是得益于其短、精、准、灵、新等特点,微案例在管理教育中具有如下重要的价值:
第一,知识聚焦。不同于大案例通常能够系统、完整地覆盖某门课程一章乃至若干章的知识点,也不像粗案例适用于不同学科、多门课程众多的知识点,微案例通常针对的是特定课程某一特定的知识点,知识点非常聚焦。一个完整的粗案例教学,往往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位教师共同授课,案例课堂教学需要花费较多的课时(每课时45分钟)。大案例虽然不需要来自多学科的多位教师共同授课,但一次案例讨论需要多个课时的学习。微案例则不然,通常1个课时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课时)就足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领悟案例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
不同类型的案例及例子的比较见表1。
第三,使用方便。微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度随时开展,且消耗较短。相比之下,大案例光是阅读时间通常需要花费1~2小时,有的甚至长达3~4小时,再加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时间,往往需要8~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将大案例布置给学生。在此期间,学生是否认真投入案例准备、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存在“搭便车”现象等,教师不得而知。同时,由于不同的小组大多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准备自己需要展示的案例上,容易造成在案例课堂讨论过程中,因为未深入阅读、分析其他小组展示的案例,使得课堂案例展示流于形式,讨论不深入。而粗案例所涉及的信息容量则更为庞杂,需要教师及学生根据特定课程的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取舍,阅读时间更长,精力花费更多,面对原始、杂乱的众多素材,学生需要逐一予以梳理、甄别,才能找到对案例分析有价值的信息,这无疑大幅度增加了学习难度。而微案例通常只需要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阅读,再花十几分钟就能较为充分地完成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便于在课堂中采用。
3.微案例
现在的网络建设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常常看到各种新的软件或是程序不断地更新出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完全可以紧跟潮流,紧跟创新的步伐,建设好网络平台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以上是我们常见到的几种方法,实际的方法远比这些多,还可以开发建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app。这些都是网络平台下的新兴的学习方法。
第五,推广便捷。由于微案例的内容不像大案例、粗案例那样庞杂,通过课堂观摩、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在充分研读微案例教学手册基础上,其他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承担起微案例教学的任务,并确保教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这一特点对于课程组建设非常有帮助,对于提升讲授同一课门程所有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大有裨益。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通过旁听资深教授的微案例课堂,可以让他们尽快掌握案例教学法,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中推广使用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对微案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灵活调整微案例课堂教学的侧重点。
三、微案例的撰写
(一)素材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撰写。为了写好微案例,首先需要解决案例素材的来源问题。在筛选案例素材时,应关注素材是否具有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与启发性[7-8]。相对于大案例和粗案例,微案例的资料来源渠道较为广泛,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来自管理现场的一手资料、数据、图表等,或反映管理现实情景的音视频;其二,二手素材,只要这些素材与教学知识点保持密切的相关性;其三,对一手资料及二手素材的汇编或重新剪辑、组合,以更好地契合相关知识及理论的教学;其四,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自己虚构的故事;其五,经典著作中的各种典故,比如,《庄子》《韩非子》等经典中就记载了很多想象力丰富、深入浅出的故事,形象生动,让人过目难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管理学道理。《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就是一个很好的微案例,《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三人成虎”、“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等故事也极具代表性,在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可以挖掘出诸多的管理启示,适合开展课堂案例讨论。
(二)正文的撰写
颜晓晨回到宿舍,坐在他刚才坐过的椅子上,拿着他刚才用过的叉子,觉得丝丝缕缕的甜蜜萦绕在心间,可下一瞬,想到他如果出国了,她就没有了这种偶尔得来的甜蜜,再想到毕业后,他会渐渐走出她的世界,再无交集,丝丝缕缕的甜蜜都变成了苦涩。
在微案例正文的撰写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其一,内容的知识性与表述的趣味性相结合。一方面,微案例要体现有关的管理知识点,不能游离管理知识之外,或与管理知识距离遥远;另一方面,微案例必须突出足够的悬念、冲突,情节生动、有趣,做到有情景、有故事、有矛盾、有转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案例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其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其二,篇幅的精简性与信息的充足性相结合。篇幅太长,不利于学生在课堂现场快速阅读案例,也有违微案例本身的要旨,但又不能因为过分强调篇幅精简,而致使信息容量不足,无法支持学生展开深入分析、讨论,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核心数据等关键信息必须充分涵盖并清晰地在正文中呈现出来;其三,描述的客观性与语言的可读性相结合。一方面内容陈述应客观、中立、公正,使用第三方语言,不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评价和意见;另一方面,语言须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教学手册的撰写
大案例是指围绕某一门或少数几门课程某些特定的知识点,经过精心加工、编写而成的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深度教学型案例。这一类型的案例最早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并成为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从哈佛商学院引进的,因此,最初国内管理教育界所称的案例通常是指这种长达十几页乃至数十页的哈佛商学院式经典案例。后来,为区别于其他案例的类型,因其篇幅较长的原因,国内管理教育学者称其为大案例。由于这类案例经过了细致、深入的加工过程,因此,又被美国学者形象地称为“经过烹饪的案例”(cooked case,又译为“熟案例”)。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有的MBA课程都使用案例进行教学,MBA学生在两年的学习期限内要深入讨论400~600个大案例[3]。大案例以文字、表格、图片描述为主,强调通过逻辑梳理,在结构化、清晰、详实的事实陈述下,以特定的逻辑或观点贯穿,有条理地呈现体系化、框架性的理论系统。通常,大案例将企业管理问题与特定知识体系或理论框架相结合,模拟了企业管理者或员工的决策情景,向学生提出了“如何做”的问题。大案例具有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资料详实等特点,凸显了决策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决定讲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而是成为开放、互动的学生讨论的组织与推动者。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和反馈,来培育学生对决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诠释[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更为充分的调动和激发。总体而言,大案例教学特别突出和强调用教师提炼后的描述性案例模拟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困境,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发言等方式进行自我学习、相互交流,并提出困境解决思路与对策[5]。然而,大案例可能受特定课程所对应的管理职能本位的影响,导致案例素材裁剪片面,综合性差。大案例往往只聚焦于特定课程内部的知识点,就事论事,对其他课程知识体系的吸收和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呈现现实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管理情景,缺乏对学生统筹能力、全局思维的培养。此外,由于大案例必须准确、详实地反映管理决策情境,因此,要求撰写者必须与企业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密联系,这无疑大幅增加了案例的撰写成本和开发时间。
在教学手册撰写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其一,名实相副原则。微案例教学应努力避免“为案例而案例”,“为趣味而趣味”,教学手册必需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展开深入的论述,体现知识的固有逻辑;其二,区别对待原则。即便使用同一个微案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比如,就本科生而言,应强调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MBA、EMBA、高管培训班学员而言,应突出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对研究型硕士生、博士生而言,则应重点关注与相关管理理论的对应关系;其三,难度适宜原则。所提出的启发性思考题不能太艰深,让学生难以回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冷场”现象;也不能太常规,让课堂讨论无法深入,让人觉得存在“隔靴搔痒”之感。启发性思考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不能太过艰深,以便让学生既有话可说,又能说到点上,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讨论。
四、微案例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微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第一,熟悉教学内容。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需先储备好至少一桶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微案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详细、充分的了解,尽可能掌握案例企业更多与该案例相关的信息,并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和预案。特别是对于那些首次使用自己开发的微案例或使用其他教师开发的微案例的教师而言,这项工作更是必不可少。尤其是使用别人开发案例的教师,不仅需要认真研究微案例教学手册,还要深入研读与该案例企业相关的深度报道及企业年报,浏览案例企业相关网站,以便使自己具有更多的信息容量上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调解学生之间的争端。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让学生觉得收获不多,而且,也会使自己的威信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熟悉授课对象。管理教育的学生对象范围极其广泛,从不到20岁的本科生到60岁以上的企业家,年龄层次差别非常大,教育背景、所处行业、职业历程等也千差万别。尤其是MBA、EMBA、高管培训班学员,他们拥有少则三、四年,多则三、四十年的管理实践经历,工作经验丰富,因此,在微案例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身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的积极作用,使其贡献他们应有的知识。显而易见,讨论一个有关并购后整合的微案例,让刚刚操盘过并购项目的某位企业高管在课堂上发言,自然能让其他同学了解许多宝贵的并购后的整合经验;分析一个有关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微案例,给来自互联网行业的精英更多的分享机会,自然能让其他同学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探讨一个关于如何留住核心科技人才的微案例,让某位已经开展过股权激励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来介绍他所在企业的做法,自然能让其他同学获得很多解决问题的鲜活灵感。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饱满,课堂形式更为活泼,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也让教师有了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可能。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从业背景、相关经历等情况做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微案例教学的具体主题找到合适的“专家”学员。
通常而言,微案例的正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内容提要,目的是总结案例的主要内容,但不作主观评论、分析,并标注3~5个关键词;其二,引言,开门见山、非常精炼地指出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关键问题等信息;其三,相关背景介绍,包括行业背景、公司简介、主要事件等相关背景,以便为案例课堂讨论和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其四,主体内容,在撰写时应注意采用客观的语气陈述事实,不出现作者的主观评论,做到决策点突出,并确保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
他让中国食用油制造工艺领先世界;他将诚信作为立企之本,对消费者讲诚信;对农民讲诚信,对社会讲诚信。他以对社会大众消费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强烈责任感,为推进花生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者赛北在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初探》中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原来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等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农民教育的内容及形式,进一步重视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倡导农民学习的自愿性及探索农民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8]
(二)课堂组织
第一,案例阅读分析。由于微案例篇幅较短,为了确保学生对相关素材印象深刻,教师最好让学生随堂阅读微案例。即便让学生提前阅读、讨论了微案例,课堂上也最好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重新温习一下案例的内容。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微案例,也可以让他们独自分析微案例。分组讨论有利于同学们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独自分析有助于鼓励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决策的能力。
第二,课堂案例呈现。微案例的呈现可以有三种不同方式:其一,由各小组选择代表展示分组讨论的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点评;其二,教师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式提问,由学生逐一回答,通过多轮互动,使案例讨论得以深入;其三,基于微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指定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开辩论。第一种方式有助于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作用,课堂组织起来也比较方便,但后展示的小组可能容易重复前面的观点,导致新意不足,甚至没话找话,纯粹消磨时间。有鉴于此,每个微案例参与陈述的小组不宜太多,应通过多个微案例的教学让所有小组都有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第二种方式的好处是直接、快速,但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挑战较大,同时,如果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很难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第三种方式有助于提升案例分析的博弈色彩,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但不适合角色相对简单的微案例,且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努力确保案例讨论的深入、充分。
第三,课堂现场控制。在分组及全班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合理分配发言机会,并明确告知所有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发言水平与课程最终成绩挂钩。对于那些“麦霸”型学生,发言机会与发言时间应适当控制;对于那些不太积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发言机会。
第四,课堂氛围营造。教师应努力避免微案例教学中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来分析、解决管理问题,不宜试图用单一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空间。
(三)总结点评
微案例的教学过程不应在课堂讨论后便戛然而止,教师应针对个人发言、小组展示、角色扮演做出总结、点评,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加快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师的总结、点评应努力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其一,科学。在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发散化并努力避免“唯师是从”的前提下,应向学生展现清晰的案例分析框架,提供科学的案例分析视角,杜绝模棱两可、答非所问的情况;其二,深入。总结、点评应深层次挖掘与微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管理理论,不断探寻微案例所蕴含的矛盾本源及解决措施,做到小题大做,小中见大,微中见广,真正将微案例讲通、讲透;其三,提升。围绕微案例涉及的相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提炼、升华,让学生从更多的视角、更深的层次理解相关管理知识点,今后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问题或情景能够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反思
在微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复盘,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为持续改进微案例教学构筑坚实的闭环管理系统。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自身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案例准备是否充分、全面;课堂组织是否高效、合理;总结点评是否合理、到位等,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还应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所提出的微案例分析新视角、新观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所提出的独到、犀利的见解,应认真吸收、消化,做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使自己与案例主题相关的知识库容量不断加大。通过多轮反复,与该案例主题相关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将会尽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之内,微案例教学效果必然得以实现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 刘刚,吕文静.反思型教学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2] 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 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4] 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5] 何艳,林岗.以系统思维培养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MBA案例教学法——耶鲁管理学院原案例教学法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
[6] 曹仰锋.平台领导需要堂吉诃德精神[J].清华管理评论,2016,(5).
[7] 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 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Mini Ca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LIU Gang,LIAO Zheng-xian,YIN Jian-ling
(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 Different from cooked cases, raw cases and examples, mini cases, characterized by its niche targeting and strong pertinence, have the advantages of focusing on knowledge, easy to write, easy to use, convenient to organize and easy to populariz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writing of mini case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ve content, interesting presentation, short length and adequat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objectivity and readabi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anual should be equipped .At the same time, f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eaching preparatio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summary comments, after-school reflection and other teaching links.
Key words : case teaching; mini case; management education; case writing; classroom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106( 2019) 02- 0098- 07
收稿日期: 2018- 12- 18
作者简介:
刘刚,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文化、管理教育。
廖正贤,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殷建瓴,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与创新管理。
同理,切割电机的反馈信号最大为0.8 V,那么增益大小为3.3V/0.8V=4.125,将增益取整G=4则RG=49.4kΩ/(4-1)=16.497 kΩ。标准电阻值中与16.467kΩ比较接近的有16kΩ和16.5kΩ。若RG选择16kΩ,计算可得:G=49.4kΩ/16kΩ +1=4.0875;若RG选择16.5kΩ,那么计算可得G=3.994。RG选择16kΩ得到的G更接近所需要的增益倍数。因此切割电机反馈信号的增益倍数为4.087 5,外部增益设置电阻RG=16kΩ。
(责任编辑:刘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