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农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城乡居民论文,收入差距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6-0055-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近三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虽有所加快,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悬殊很大。为此,2004年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指出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笔者认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本投入分布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和谐的社会状况,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狠抓当前的方针,多管齐下,着力加强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一、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

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之势,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尽管中央已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且这种势头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从1985年~2003年的18年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同一时期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①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除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工农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影响外,从根本上说,是城乡居民人员素质差距拉大的反映,是人力资本投入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几十年来,我国大中专以上的高学历人员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近年来大力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及留学归国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使城市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人力资本密集的地带,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与此相对照,我国的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如他们的就业技能欠缺,在高收入行业和部门就业的机会很少;他们虽然不怕千难万险,能吃千辛万苦,也只能干些城镇居民不愿干的苦活、累活、脏活和重活,出力不少,收入不多;城市经济部门使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高技术装备生产,效率高收益好。而农业部门主要还是靠人工和初级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效率低效益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使其在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上尽快与城市居民水平拉近,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为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应该给以更多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特点分析

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大、增长快的特点,但其素质普遍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教育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至今还没有实现。截止到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② 这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如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十年至十一年,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村的文盲半文盲比率与前些年相比已有所下降,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仍是我国的一个“知识贫困”群体。

(二)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高效益。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约为0.6人,全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会有一名。③ 农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使用。

(三)社会心理素质差

由于政府对农民思想教育及农民自身教育的不到位等原因,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在广大农民中仍然存在,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事物,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进取心,而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也不高,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

(四)基层人员素质不高

这里所说的基层人员主要是指受过一定教育并在农村起着领导和带头作用的乡村干部、青年骨干及党员等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们中有一部分思想先进、眼光敏锐的,能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为农村的发展做准备。但是大部分人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五)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主动性差

由于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农民致富的欲望很强烈,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突出表现为在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许多农民看不到教育投资的长远效益,形成了贫穷——失学——更贫穷的恶性循环。

(六)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由于我国以前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农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太差,农业技术人员地位低,得不到重视,使得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④ 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选择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欲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短时期内得到明显的改观,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把农村居民作为开发对象,使他们的智能、体能和品德的潜能都能展现出来,产生功效,大大改善其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使农村居民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做出长久的努力,不断变革,与时俱进,以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角度,即从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就要求在选择开发战略的时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快速见效。短期内就能使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出现显著进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收到成效。第二,尽力而为和量力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及其他物质条件的投入,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运作,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于国于民其利甚大,要千方百计,努力去做,当然也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第三,着眼长远,抓紧当前。既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更要重视当前社会经济过渡期的紧迫要求,要力求做到在长期开发的框架下,抓紧满足当前的紧迫需求。第四,动员起来,分工协作。有关部门应做好分工协调工作,使有限的力量产生最大的效用。

按照上述四项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选择多元化战略。

1.目标多元化。即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分层开发突出重点:一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是有天赋条件的人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精英人才的,要为一些有天赋的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对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可按现有的社会教育体系去进行;二是大量培养能提高第一产业产出的各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员,这包括各种农业工艺人员、工程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三是培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所需的知识和劳动技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居民需要“转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帮助这部分农民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可大大减少农业成本。显然,后两项任务更为繁重,更加紧迫,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也最直接、最有效。这后两项目标任务应该作为近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各部门应给予其更多帮助和支持。

2.开发主体多元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战场,系统的学历教育是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不可放松。在学校教育中应该突出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这是扩大农村居民就业领域、提高其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应在政府主导下,集中各级各类学校、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学校、传媒、讲习班、培训班等手段,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培养大量农村急需的各类人才,使他们充分掌握改善自身状况所需的技术本领,这既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形势使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开发方法多元化。在近期应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办有相对固定学制的班,也可以办时间短一些的一事一训的专业讲习班;科研院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农村居民需要,把农村的一些乡镇和村庄作为自己的实验研究基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乡镇和村庄可以“请进来”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也可以“派出去”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去学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技术,回来作为“种子”进行自我培训;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该为培训农村居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进行培训,就能较快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产出,扩大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既要抓普通学校教育,也要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还要举办各种短期的专业讲习班和技能培训班;既要运用社会公共资源来办,也要提倡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机构来办,还要鼓励个人办。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千江万河汇大海”的局面。

四、齐抓共管,开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新局面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规划它、实施它。因此,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狠抓当前的方针,根据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要求,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全方位开发。在实践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增强自觉性,是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现在有一些片面认识,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教育部门或者再加上农业部门的事;还有人把人力资源开发抽象化,只重视系统性的教育开发,忽视对农村居民的短期培训。我们应该看到,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迅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五个统筹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如果不抓紧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跨越式地发展,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将会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拖现代化的后腿,甚至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稳定。

2.加强领导是关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这项工程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用法律和制度作保证,协调解决好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推进这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3.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金是保证。基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也可以号召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发行彩票向社会募集一部分。基金主要用来对一些有经费困难的开发组织进行资助,也可以将其中一部分用来资助参与学习的农村困难人员。因为如果不资助他们,他们将无力接受开发。

4.运用市场机制运作更有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人们的经济社会状况也是分层次的,人们的个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成效会更好。

注释:

①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

②翟帆、叶莎莎:《百万扩招,中职驶入快车道》,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1日。

③④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4月。

标签:;  ;  ;  ;  ;  ;  ;  ;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