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的意义_哲学论文

从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的意义_哲学论文

从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观的时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科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7-0009-04

现代科学与哲学在其表现形式上似乎呈现着相互分离的趋势。哲学,在它产生的原本 意义上,是对一种普遍理性的求索,这种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往往使人们误以为它可 以与具体科学相脱离;而科学观察和研究具体活动的特征,又会将人们带入把它与抽象 的哲学割裂开来的误区中。科学与哲学真的能够彼此独立吗?实际上,在人类的认识活 动中,具体的感性活动与抽象的理论探讨是不能分离的。科学观察与研究在从事实陈述 上升到理论原则时,依赖着哲学精神的科学内容和哲学思维的规则方式;哲学思维在对 科学事实进行哲学批判的同时,也要依据哲学精神的自我批判性,从科学事实中汲取自 身发展的合理因素。真正的哲学不能脱离和凌驾于科学之上,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同样 ,真正的科学也不能凌驾于哲学之上,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流变

每一时代科学的发展都依赖着一定的哲学精神,同样,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导致与之相 联系的哲学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科学观的发展推动着哲学观的变化;哲学观的不断更 新又会把科学凝结成新的时代精神,哲学也因此才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与哲 学的这种相互影响在西方历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引领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向近代机械唯物论的转变;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 然科学成果,促成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近代光学和热力学的产生, 推动了近代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向;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数理逻辑的创立,导致了现代哲 学的语言学转向,产生了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以现代宇宙论和广义进化论为代表的现 代系统科学,使得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向当代辩证法回归的倾向。然而,哲学的这种改变 与发展并不是被动进行的,没有哲学自我批判的主动性,没有哲学对科学进行的反思与 超越,科学的批判也不会自行完成。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一种“智慧之学”,可以统称为哲学; 各种科学以萌芽形态孕育在哲学的母体中,作为与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幻想方式不同甚至 对立的理论思维形式,共同交织在“智慧之学”的混沌状态中。在知识尚不发达、未分 化成各门具体学科的古代,把事物产生之谜规定为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使命是必然的。随 着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某些事物的特殊原因的说明,而是试图 揭示宇宙奥秘的谜底,寻求推动自然事物变化的最初根源和最终动因,这就要求在哲学 与科学上做出分工。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即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 生成。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其“第一哲学”时所说:“它跟任何其他所谓的特殊学科 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 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1]。这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有”的某一特 殊方面,所以科学被称为Theoria,被看成是惊讶提问与理论好奇;而研究“存在之为 存在”的第一实体一般性质的哲学,则探讨事物或生命的内在目的,所以哲学被称为

Philosophia,被看成是理论反思的思想。这样,在人类认识史上,科学与哲学开始被 大致地区分开来。

在近代,自然科学经文艺复兴的启蒙而从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成 为真正的科学。培根一改其前的各种循环理论,提出“实用科学中的每一发现皆为善举 ,皆可造福于人类”,认为理性与经验的进步将保障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科学解放同 样促进了哲学的解放。近代西方哲学在从当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中获得自身所 需要的论据和知识的同时,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许多实验自然科学家把自己 的理论建立在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而克服了古代哲学所特有的素朴性和直观性的 影响。与此同时,知识问题也成为吸引西方近代哲学家们的重要课题,在哲学体系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最后发展成为哲学的中心。

作为知识论的哲学不断对绝对知识——科学的胜利,也为理性的胜利做着理论上的论 证与考据。但是,用理性主义精神构建起来的知识论系统,最终却演变成凌驾于科学和 现实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这就预示了理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与哲学的再 次分野。20世纪科学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分类格局,而现代科 学技术的异军突起,也越来越显示出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似乎不需要建立在某种绝对 原则的基础上,更不需要哲学来代替其行使职能。于是,哲学原有的寻求世界本原,探 讨宇宙起源、性质和目的的任务,逐渐被飞速发展的科学所取代,日益失去了自己进一 步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识到:“哲学所研究的所谓最普遍性规律的范围也 越来越多地被交叉学科所‘侵占’。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警示着我们,只要我们把哲学 当做知识体系来看,那么,哲学作为一种关于普遍规律的学问,其内容将会越来越被科 学代替。”[2]海德格尔则提出,哲学本身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有一个与其他学科完全 不同的概念框架与知识体系,因而,哲学在当今无可能亦无必要与科学发生任何联系。 也许这话说得过于绝对,但关于哲学应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框架与知识体系的 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哲学本身进行反思,而反思的前提则是厘清科 学观的发展对于哲学观的影响以及哲学观的发展对于科学观的影响,以揭示科学观与哲 学观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科学观与哲学观的发展及其内在困境

哲学理论困境的突围总要诉诸于它的中心和根源——哲学观问题。简略地说,哲学观 即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孙正聿这样表述哲学观:“历史上哲学理论的 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 。因此,我们必须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出发,去看待和评价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发展史。”[3]纵观科学与哲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科学观对 哲学观的变革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对于科学观的批判性反思,则是哲学观得以 前行的原动力。

实验科学以及以此为根据的科学观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大获成功,这极大地推进了科 学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哲学对科学中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结构等问题给予重视并加以深 入研究。所以,科学认识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哲学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牛顿力学在热力学 和光学领域中的扩展,使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内在不可分性和矛盾性渐趋明朗。这一 “科学危机”使哲学的致思取向从本体论的“独断”和对科学的“依恋”中清醒过来, 发生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至此,哲学将世界客观性的研究让位于自然科学, 而精神客体则逐渐成为哲学认识的中心。科学观带给哲学观的这一影响,正如恩格斯所 论证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不断向微观和宏观领域挺进,在加深、拓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同 时,也向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历史地分析,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在做一个 长长的“科学梦”。然而,时代的发展却使哲学的领地日渐缩小,直至从最高的普遍真 理和绝对的科学知识的殿堂中被逐出而无家可归,哲学的“科学梦”破灭了,哲学观面 临着再次变革的必要。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 对科学合理性的思考也要求在哲学的层面上给予解答。18世纪以来,人们曾普遍把科学 的进步等同于人类进步,这一看法基于这样一个理由:“随着人类对其行为所带来的后 果的认识,人类将会放弃那些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的行为。因为人类不会有意识地 自我毁灭。”[5]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这一乐观主义的幻想,与科学进步如 影随行的并不总是人类的进步,有时反倒造成了人类生活和道德理想的破灭。现代工业 科学一体化、系统化与个人生活自由之间,现代科技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诸多矛盾 的出现,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些 在科学观上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必然会对哲学观提出解决的要求。

针对科学的发展对哲学提出的新的解释要求以及哲学自身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根本的 解决途径是使哲学面对自我进行批判,即变革哲学观。只有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正确 地反思科学的发展及其效应和价值。在这方面,马克思哲学观及其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 诠释与表述,显示出其独具魅力的时代意义。

三、马克思哲学观的时代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历史演绎的产物,也可以说它是西方当代哲 学的先驱。这里所说的西方当代哲学,是指康德、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尽管它们流派纷 呈,但理论旨趣却并无二致,即拒斥“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正是在这一 旨趣下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放在生活世界与现实实践中去考察的,他肯定“一切科学都 是生活的科学”,肯定科学的基础就是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在自然科学家中 盛行的抛弃、蔑视理论思维的倾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一个民族要是没有理论思 维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高峰。同时,他们又强调,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科学实践 、实证的科学实践,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根本区别于非理性主义哲学。马克思坚决反对 把哲学实证化的科学主义立场。在批判杜林的先验论时,恩格斯指责了杜林“把全部现实的基础认识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的企图,宣布所谓“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对于哲学特别是对于辩证思维是无效的。马克思主张哲学应保持对世界整体思考的传统,但并不因此而拒绝哲学研究重心的迁移和主题的转换。他们认为,哲学发展的道路是沿着利用辩证思维对实证科学的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寻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这意味着哲学虽然不企求达到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但仍然保留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借助辩证思维概括科学成果的传统,保持着哲学的独立品性,使科学和哲学既相互促进又各自独立发展。

对科学观与哲学观的发展问题的解决,是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进行的。在 充分肯定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身上集中体现了传 统哲学的致命弱点:把哲学视为可以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且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 科学,力求使哲学成为“完备的体系”,达到所谓“绝对真理”。然而从马克思的哲学 观来看,哲学并不是一种终极真理的体系,因为,“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 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而这是不可能 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属 人的科学,“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 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6]。对于科学的意义,一般的理解就是它能通过技术提高人 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丰富人的物质生活,对社会进步发挥积极 的影响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有用性”的方面,而不是联 系着人的本质来看待科学的价值,则又是近视的和狭隘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是囿于 这种狭隘的科学观而将科学与人的本质相互对立起来的。马克思早就对这一近视的科学 观的主要缺陷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他指出:正是由于哲学家们把科学仅仅“看做是启蒙 、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即仅从科学之于人的外在关系上来理解科学之于人 的意义,因此,尽管“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 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7]。

马克思的哲学观宣告了那种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为整个世界提供一种终极至上性和永 恒性的知识,并且凭这种知识可以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和一切具体知识提供评判标准的观 念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努力探求的不是凭臆想而构造的主观联系,而是“发现现 实的联系”,使哲学转向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及其所牵扯的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和实 践。马克思认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 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现在哲学已经变为世俗的 东西了,最确切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漩 涡。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 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 情的批判。”[8]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来自于它对自身的批 判性反思,由此才能改变旧哲学“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旨趣,达到“改变世界”的 真实意义。哲学的生命植根于变动不居、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那么,哲学的存在方 式就应该作为一种“活动”而不应作为一种思辨的体系而存在。这就意味着,虽然作为 永恒真理和绝对知识意义上的哲学的确已经走向了终结,但作为“批判性反思”的哲学 依然存在,并将通过这种批判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自我理解,显示现存一切的有限性和 非完美性,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哲学要永不停止对现实世界 的怀疑与否定,不使人的心灵受蒙蔽,形成关于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新的认 识和理念,保持指向未来的自我超越的意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对人性的崇高追求 ,保持批判精神及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提倡科学、合理的技术观, 坚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遵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持 续、协调地进行。

马克思把哲学作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批判性活动,这意味着哲学根本 没有事先规定好的永恒的课题。作为一种针对十分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现实生存状 态而展开的自由的批判活动,它所采取的形式是历史性的,没有任何先验的力量可以对 它进行规定。因而,这种有限的、历史的立场上的哲学又必须自觉地面向人类未来的一 切可能性,它发挥作用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正因为摆脱了一切先定的束缚,哲学才能 真正地超越自身并审视它自身在现时代遭遇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对科学的不断发展所 提出的问题,给予更加清晰和深层的解答。

标签:;  ;  ;  ;  ;  

从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的意义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