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体知识指导精读--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_文学论文

运用文体知识指导精读--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_文学论文

运用语体知识进行精读指导——语文教学现代化杂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体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杂谈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范文进行精读指导,应该说是当前阅读指导的主要部分。精读指导承担着多种任务,例如教给学生关于阅读的各种知识、发展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运用语体知识进行精读指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孟子·尽心下》中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话有片面性,因为掌握“规矩”多了就往往能够“使人巧”。传授“规矩”的过程中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使人巧”。在阅读教学方面,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在教给学生“规矩”的同时,引导学生既要按照“规矩”又不完全为陈规所限,甚至能打破陈规去开展思维;不能只是在“使人巧”的方法上面去冥思苦想、大作文章。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技巧的提高,都是建立在深入认识、熟练运用有关阅读的各种“规矩”的基础上的。应当以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写道:“鸳鸯结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如果说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就是一只只精工刺绣的美丽的鸳鸯,那末,教师在作精读指导时的努力目标就是要把知识的“金针”真正地“度与”我们的学生。这种“金针”,或者说“规矩”,应该是80年代的有关阅读的科学化、系统化、序列化的各种知识,包括语言、逻辑、文章、写作、哲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知识能转化为能力,没有知识就很难培养能力。一般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例。如果学生通过精读一些范文能够驾驭并运用各种有关的知识去广泛、深入地进行阅读了,这就是发展了阅读能力,养成了阅读习惯;如果在阅读中还能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那就会逐步形成各种阅读技巧。学习的三个阶段就是:知识,技能、熟巧。

本文主要想对应当立即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语体知识在精读指导中的重要作用谈谈看法。事实上,国外某些国家早在60年代就非常注意语体教学了,我们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语体是言语的功能变体,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和交际环境中形成的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的综合。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在实现它的交际功能的时候,要受到特定的场合、范围、目的、对象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和交际环境,都对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语体。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把语体分为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可以分出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几个不同的部分;对这几种语体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例如,艺术语体还大致可以分出三个分体——散文体、诗歌体和对白体(用于剧本等)。从语言学角度去研究的语体,和从文章学角度去研究的文体,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只谈文体不究语体,这就不能很好地指导精读,因为文体只解决作法问题,不解决语言问题。语体研究某一文体、某种作法需要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段,这些语言手段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功能,它是理解文体、体现作法的手段。语体知识与文体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各类语体的特点,运用关于语体的知识去进行精读指导,对于改进词语教学、句法教学和章法教学,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学习探讨的新课题。

一 语体知识与词语教学

当前,由于较多的语文教师只熟悉文体,不怎么理解语体,就往往撇开了语体去考虑词语教学,认为只有讲究文采、词藻华美的文章才适宜于指导学生精读。其实,每篇文章词语的选用都受到语体的制约,只有在选用词语方面充分体现了语体特点的文章,才能说是用词精当。晋代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说:“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诸葛亮集》中的“表”“教”之类确实是“文采不艳”,但这完全是事务语体的特点所要求的;《出师表》选用词语力求严谨周密,正是表现了作者在锤炼词语方面的很深的功力。

现在有的中学生写文章,不用“因此”或“所以”,而用上“故”,不用“是”而用“为”,半文不白,似通非通,就是由于不明白什么是文言词,什么是现代书面语词,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语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词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和掌握如何根据语体的特点去选词、炼词,这关系到词语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试看下面这两段文字:

(1)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初中语文第二册《荔枝蜜》)

(2)……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偏振现象,具有偏振现象的光叫做偏振光,人眼不借助于仪器是观察不到的,但是蜜蜂、蚂蚁和某些甲虫却可以凭借复眼看到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且能够利用天空中的太阳偏振光来导航,确定行动的方向。

蜜蜂的复眼因为具有特殊的结构,能够看到太阳偏振光的振动方向,而这种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确定的关系,所以蜜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准确无误地找到蜜源或回巢。人们按照蜜蜂的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根据天空偏振光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高中语文第二册《眼睛与仿生学》)

两段都是介绍蜜蜂的,除了介绍的角度和内容不同外,由于语体的不同而形成的使用词语的不同特点非常明显。前一段属于艺术语体,因为是对话,所以与谈话语体非常接近;第二段属于科学语体中的一个分体——科学通俗语体,适合于科学普及作品的要求。第一段使用的词语主要是口语词,不少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的词语还有拟人色彩。后一段使用的词语主要是书面语词,包括一些科学术语,不带感情色彩,力求准确严密。两段文字都没有什么华美的词藻或难懂的词语,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在词语方面没有什么可讲的,如果从语体的角度去分析,文中选词、炼词的技巧就很值得指导学生去细心体会。

二 语体知识与句法教学

有人往往把句法知识的教学与阅读教学隔裂起来,离开了具体的课文去孤立地、静止地分析句子,这既不利于句法教学,更不利于阅读教学。教师教导学生精读范文,要充分注意到特定的语体对文章中句法的制约作用,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如何根据语体的特点选用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技巧。

例如,初中第四册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第六册的《论各尽所能》,粗看这两个题目,似乎是同属一类,两篇似乎都可以作为议论文来进行教学。但这两篇课文实际上分属不同的语体,前者是艺术语体(文体是杂文),后者是政论语体(文体是政论文),不同的语体决定了两篇课文不同的句法特点。政论语体的交际功能的特点是宣传鼓动性强,它与科学语体、与艺术语体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近。《论各尽所能》较多地表明了接近科学语体的一些句法特点,例如表达的完整性(句子成分省略较少)、扩展性(句子成分常常扩展,有较多附加成分)、严密性(语序比较严谨,很少出现特殊语序),以及较多地使用带关联词语的复句等。《论雷峰塔的倒掉》却是明显地表现了艺术语体的句法特点,句型灵活多变,语气语调生动丰富,较多地吸收谈话语体的句式,较多地出现句子成分省略、关联词语省略和词序特殊安排等情况。例如下面几个句子:“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样的句子显然是从谈话语体中吸收过来。赵元任曾指出口语中有一些“无计划的句子”,把临时想起的话用“插入语”或“追补语”的形式放在句子中间或句子后面,这种插入语或追补语的作用是“有可能加快前头的话的速度”。上面举出的几个句子的“我以为”“也跟着”“那简直是一定的”,就是这样的插入语或追补语。鲁迅先生采用这一类句型,有加快插入语、追补语前头的话的速度、突出这前头一部分内容的作用,也使文章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一种有声有色地娓娓而谈的色彩,使人读来更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

又如:“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节文字不但在词语方面表现出科学语体的色彩,而且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句子结构严整、成分扩展、层次繁复的特征。但是,在《多收了三五斗》(初中第四册)这篇以艺术形象反映上述思想内容的著名短篇小说中,由于是艺术语体,句式就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采。教材节选部分共七十一节,其中有五十节是以写对话为主或者包含对话描写的。因此,课文的语言非常接近谈话语体,但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口语,是吸收了较多口语成分的艺术语体。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许多地方模拟口语中的简化和跳脱,生动地写出了各种不同的说话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情绪,真是神吻毕肖,呼之欲出。例如,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农民的问价说:“糙米五块,谷三块”,数量词直接作谓语,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连一个字也不愿多说,完全是爱理不理的冷冰冰的口吻。卖力地高叫“特别大减价”的店伙向农民推销花洋布时说:“八分五一尺”,主语、谓语都是数量词,句式的简化透露了急于抓住顾客、唯恐顾客跑开的迫切心情。米行商人是收购者,他一开口先说“糙米”再说价格(“糙米五块”),当然是顺理成章;商店的伙计是推销者,他拉顾客就先说“八分五”再说可买“一尺”(“八分五一尺”),用语序安排的手段突出了那个带有诱惑力的价格。在人物语言的前后或中间加上的一些描写说话人神态、声音、动作、心理的语句,多用非主谓句(“引诱的声调”“理直气壮的声口”)或者省略主语的句子(“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故意把声音抑得低低”)。还用了“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坚强地指着”“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钭溜”这样的句子,让“声音”“食指”“眼睛”等做主语,收到了突出细节和局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生动效果。类似问题,如果教师能对学生作出恰当的点拨,启发他们去细心体会,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将会大有好处。

三 语体知识与章法教学

章法是文章学的范畴,它与文章所属的文体有密切关系。但语体和文体也有某些联系,语体对章法就也有着某种制约或影响。例如,属于科学语体的文章往往有它独特的体例和章法,在数理化教科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属于事务语体的文章往往也有它特有的程式和格局。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早就从文体的角度指出:“书记”(就是今天的公文之类)的写作要“随事立体,贵乎精要”,而“才冠鸿笔,多疏尺牍”(会写漂亮文章的才子往往不通公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各类范文的章法,有必要把语体知识、文体知识与章法知识结合起来。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向沙漠进军》和第六册的《幼林》,思想内容都涉及植树造林、征服沙漠。但由于所属语体迥然不同,两篇课文在章法上就各具特色。《向沙漠进军》是科学语体,章法上特别讲究结构层次的逻辑性、条理性,全文的整体结构是先讲沙漠危害之烈,再讲征服沙漠的方法,然后讲战胜沙漠的前景,三大部分具有由因及果、逐层阐发的关系;各段的内部结构又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进行分类说明,也是条分缕析,层次井然。《幼林》是艺术语体的一个分体——诗歌体,章法上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的艺术性,全文在结构上波澜叠起(先从寻觅的失望转为发现的惊喜,忽又进入可怕的恶梦,最后推出欢乐的憧憬),章法上复沓回环,尽情地抒发了诗人胸中激荡着的情思。如果把《向沙漠进军》的章法照搬到《幼林》中来,就会令人感到平板乏味;如果把《幼林》的章法移用到《向沙漠进军》中去,也会使人觉得重复啰唆。由此可见,对于文章的各种章法、技法,决不能离开了具体的表达内容和特定的语体、文体而去孤立地分析研究;运用各种章法和技法必须切合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需要,切合特定的语体和文体的要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掌握这方面的规律性的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也是教师在进行精读指导时必须注意的。不过,一般说来,章法与语体的关系不及词语、句式与语体的关系密切。

如何具体安排运用语体知识进行精读指导的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步:第一,相同语体的比较,即对某一语体中有代表性的课文的词汇、句式、章法特征作具体而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以后再去分析语体相同的其他作品。第二,不同语体的分析和比较(说明见前),让学生进一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并运用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和熟巧到写作实践中去。如果精读指导既注意文体,亦即注意什么衣服应当怎么做法,又注意语体,亦即注意什么衣服用的什么料子,那就是比较全面、完整地体现了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精读要求。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提高鉴赏能力和快速地提高写作能力。

标签:;  ;  ;  

运用文体知识指导精读--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