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论文_陈琪阿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穿刺点分为A组(肘部静脉置入,n=29)与B组(头部颞浅静脉置入,n=31),对比两组患儿置入情况。结果:B组患儿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后,其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且穿刺中渗血量、静脉炎发生率与送管中障碍发生率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其成功率更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静脉;PICC导管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79-02

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主要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使导管到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1];该操作方式具有留置时间长、能避免反复穿刺等优势,但对穿刺操作技术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对新生儿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过程中,更要注意对穿刺点的选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该次的观察与分析中,则主要是对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新生儿60例;其中A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8d,平均年龄(63.5±9.5)d,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B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1~9d,平均年龄(62.5±9.5)d,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儿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使患儿呈仰卧位状,并对置管长度进行测量,对穿刺点至胸锁关节部位加长0.5cm;并对患儿穿刺侧手指、手掌与手臂等部位消毒,当静脉穿刺可见回血后送针,并将针芯拔出,再将导管缓慢送入。B组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患儿头部穿刺处毛发剔除,并对置管长度测量,从穿刺点经耳部至颈部,然后转向患儿有胸锁关节部位,直至到达第二肋间为准。随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静脉穿刺可见回血后送针,再将针芯撤出,将导管缓慢送入,并测量其长度。

1.3 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情况;包括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渗血量、静脉炎发生情况与送管过程中障碍发生,例如送管障碍、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等。

1.4 统计学分析

观察数据均以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则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两组间详细数据分析,B组患儿在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后,其一次成功率较之于A组有明显增高;而穿刺中渗血量、静脉炎发生率与送管中障碍发生率则较之A组大大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表 两组患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管情况[(x-±s)%]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在临床操作中,具有留置时间长的优势,且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并减轻患儿痛苦;尤其是对于危重新生儿等提供了理想的静脉通路。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自身机体免疫及生理功能较弱,在对其反复穿刺过程中容易导致其血管弹性降低,从而产生硬结[2],对其穿刺与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而通过外周静脉置管对患儿输注药物进行治疗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新生儿血管教习,四肢血流分布少,且在对其进行穿刺过程中容易哭闹不安,这导致在置管过程中一次成功率较低。为有效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额精准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置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外周静脉置入尤为重要。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过程中,因新生儿肘部面积小,且有一定肌肉,使其静脉无法清晰显露;同时该部位为活动部位,穿刺后不易固定,导致其穿刺效果不佳。而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该部位有利于固定,不易滑脱,且静脉能够充分暴露,穿刺更加方便。在该次研究中,所有行经头部颞浅静脉置管的B组患儿,其一次成功置管成功率相较于A组明显更高,且置管中渗血量、送管障碍的发生率低于A组,而置管后不良反应静脉炎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因此对患儿在置管过程中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其置管效果更理想,能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同时减少患儿痛苦。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经头部颞浅静脉置入PICC导管,其置管成功率高,能减少置管中障碍及置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置管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庆辉.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53-54.

[2]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等.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137-141.

论文作者:陈琪阿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论文_陈琪阿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