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比较优势、劳动力知识溢出与转型期经济城市化_劳动密集型论文

技术比较优势、劳动力知识溢出与转型经济体城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城镇化论文,比较优势论文,经济体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更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支撑和新引擎。对于我国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其明确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将房地产开发视为城镇化首要的政策手段和工具的这种做法,遭到了普遍的质疑。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处理好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的关系(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世界银行,2014),单纯依靠地产开发而没有产业集聚和工业化来支撑的城镇化难以为继(马凯,2012;辜胜阻、刘江日,2012)。但目前,就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关系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悬而未决:是否不论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或集聚都可以支撑城镇化?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镇化进程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了许多相悖的现象或问题:既出现了交通拥堵、雾霾天气、高房价等“城市病”与“逃离北上广”等问题,也出现了“再回北上广”与劳动力就业或择业时将一线大城市作为优先选择等现象;既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与“民工荒”现象,也出现“自然村渐逝”①或农村空心化问题。这些都同时凸现于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到底是正常现象还是中国悖论?这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但尚未有充足的理论解释和学理支撑,特别是运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探讨的并不多。

      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以及进而产生的城镇化现象,无一不涉及要素的空间区位和资源配置问题,而这正是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将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基于异质性要素(企业和劳动力)和劳动力知识溢出的基本假设,建立企业市场进入和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对于转型经济体而言,没有高生产率或高技术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行的。本文还发现,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流动出现的“中国悖论”并不成立,这是转型经济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本文的研究,将异质性要素和异质性城市统一到空间经济学框架,既为城市空间内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拓展的分析框架,其研究结论更可以用于指导我国城镇化具体实践,为真正实施“人的城镇化”提供学理支撑和依据。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数值模拟,第五部分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反事实与比较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如果不了解城市,是不可能了解经济活动的(Rosenthal and Strange,2008)。不同于一般的地区和国家层面,新近大量文献发现城市层面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要素的流动,更具特殊性。一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城市规模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这在其他层面是不具备或不显著的。因此,基于城市视角对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成为了新近的主流视角。而城市间劳动力的流动或迁移(约翰·奈特、邓曲恒、李实,2011;高波、陈健、邹琳华,2012;Ortega and Peri,2012)是这一主流视角的研究热点。

      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大量劳动力集聚于大城市。在住房昂贵、高生活成本与工作压力、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快节奏等背景下,劳动力为何仍会选择于大城市集聚,主流经济学文献主要归结于:(1)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实证检验发现,劳动力集聚在都市区确实会提高工资(Rosenthal and Strange,2008;Behrens et al.,2010)。这种工资溢价导致的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集聚在大城市(Ortega and Peri,2012;Baum-Snow and Pavan,2012;孙三百、黄薇、洪俊杰,2012)。(2)城市劳动力池与就业机会。大城市中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也可以增加劳动力职位匹配和被猎头获知机会(Strange et al.,2006;Anderson et al.,2007),进而降低失业风险(Almazan et al.,2007;Overman and Puga,2010)。(3)劳动力技能提升。大城市中劳动力可以基于更多的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渠道进行沟通和学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溢出提高技能(赵伟、李芬,2007;Overman and Puga,2010;Fu and Gabriel,2012),这进而会增加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力。(4)机会与未来预期。尽管存在诸多“城市病”,但大城市潜在的机会、机遇,使得劳动力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对未来充满预期而留在大城市(Di Addario,2011;Bleakley and Jeffrey,2012)。(5)交通网络便利与文化娱乐基础设施齐全。大城市的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有更多电影院、文化馆、健身房等场所,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舒适性(Glaeser et al.,2008;Albouy,2008;Boustan,2013)。也有学者从气候舒适性(Albouy et al.,2012)和消费经济性(Waldfogel,2010)等角度解释了劳动力为何集聚在大城市。

      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聚于大城市: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法则告诉我们,仍有部分劳动力位于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但这些规模不同的城市吸引的劳动力,除了规模的差异以外,一个更显著的特征是城市内的劳动力技能的差异(Bacolod et al.,2009)。而劳动力技能的这种异质性,在导致城市同样有规模大小之分以外,更明显是将产生城市间的技能分层现象(Berry and Glaeser,2005;Baum-Snow and Pavan,2010):大量文献通过考察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劳动力技能分布(Combes et al.,2008;Bacolod et al.,2009,2010),发现劳动力根据技能在城市间分类或分离(Behrens et al.,2010;Eeckhout et al.,2010;Venables,2011;Matano and Naticchioni,2012)。更具体来讲,均衡时高技能劳动力将集聚在大城市,而低技能劳动力将位于小城市。

      对于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导致的城市分层,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城市为高技能劳动力提供有价值的消费舒适性,如电影院、博物馆和文化活动,而这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明显较低。(2)大城市提供的教育回报更高(邢春冰、贾淑艳、李实,2013)。(3)从动态视角来看,由于更多有效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大城市为人力资本集聚提供更好的环境(Glaeser and Maré,2001)。而熟练工人相对于非熟练工人而言,从集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提升与人力资本积累(Dustmann et al.,2011;Docquier and Rapoport,2012)。(4)城市和技能之间具有互补性(Mion and Naticchioni,2009;Glaeser and Resseger,2010),这将导致高效率劳动力集聚于大城市。(5)高技能劳动力消费更偏好奢侈品,而后者大都集中在大城市(Lee,2010)。(6)大城市工资更高,可以为高技能劳动力支付更高的工资(Combes et al.,2008)。也有学者从城乡户籍制度差异进行了解释(余向华、陈雪娟,2012;梁琦、陈强远、王如玉,2013)。以上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大城市同样也存在低技能劳动力(Glaeser et al.,2008;Combes et al.,2012a),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劳动力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严格分类(Baum-Snow and Pavan,2010,2012)。

      现有文献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大城市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劳动力空间载体,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异质性劳动力的城市空间分层,为我们理解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提供了极好的分析视角,特别是为解释城市空间存在劳动力的集聚与分层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但这些文献在分析劳动力流动时,都忽略了异质性企业的作用以及企业市场进入和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内生机制(Forslid and Okubo,2010;Okubo and Tomiura,2012)。Behrens等(2011)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创性地从“企业—劳动力”内生视角研究了城市间的劳动力流动。但遗憾的是,他们既没有分析均衡工资变化导致的城市均衡结构演变,更没有发现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异质性区位选择问题以及知识溢出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本文将在Behrens等(2011)的空间一般均衡区位模型基础上,引入劳动力异质性和知识溢出假设,考察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和知识溢出对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本文同时引入了劳动力和企业这两种要素的异质性。尽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强调企业异质性,城市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也重视劳动力的差异性,但主流经济学鲜有文献同时考虑这两种要素的异质性,而同时考虑两种要素的异质性是非常必要的:高技能劳动力选择大城市,是因为后者的高生产率企业更有可能提供高工资,并且大城市内知识溢出效应更显著;而高生产率企业正因为有高技能劳动力进行匹配,才会有较高的生产率。(2)基于动态发展的视角,考察了转型经济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以及进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均衡结构。(3)引入了异质性劳动力的知识溢出假设,为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病”与“逃离北上广”、“再回北上广”与“民工荒”等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三、理论模型

      在一个包含两个城市的空间经济模型下,我们作出如下假设。

      (一)基本假设

      假设存在这样的两个圆形城市r和s,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都是一样的:大量的土地均匀分布,土地总量都为1。在城市的中心是中心商务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都位于此。每个城市的居民数量为

,在城市内部空间均匀分布,l∈r,s。此时,圆形城市l的面积可以简单表示为

      1.通勤技术

      居民在城市内部往返工作,其人均净劳动力供给为h。我们假定在城市内部存在指数衰减型的通勤技术:离工作地距离为

的居民,实际有效劳动力供给

,其中θ表示通勤效率损失系数。对于城市之间的通勤,我们假设通勤效率损失系数为无穷大。

      2.消费者偏好

      对消费者偏好的设定,目前最常见的是CES型效用函数,但这也遭到了较大的质疑(Zhelobodko et al.,2011)。本文假定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效用为VES型函数:

      

      其中,Ω表示工业品集合,其数量N是内生决定的;α>0是一个常数;p(i)和c(i)分别表示工业品i的价格与人均消费量;E表示消费者的总支出。

      3.异质性企业

      每个企业都只生产1种差异化的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其研发成本为F单位劳动力。生产投入只包括劳动力,企业i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为

。根据异质性贸易理论(Baldwin and Okubo,2006),假设企业生产率

服从连续可微的帕累托分布:

      

      其中,

表示城市内部的企业生产率最低值,定义为生产率下限,k≥1表示帕累托分布函数的形状参数。

      4.异质性劳动力要素

      我们将劳动力分为两大类: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数量分别固定为H和L。对于每个这两类劳动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高技能劳动力之间可以通过交流等产生知识溢出,获得自身技能提升。Combes等(2012b)将这种提升表现为城市内部高技能劳动力的总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本文也做相同的处理,即:

      

      此时,我们可以求解出城市r两类劳动力的总有效劳动力供给,分别为:

      

      城市r的劳动力数量为

,总有效劳动力供给

      (二)一般均衡

      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我们可以得到消费者需求函数:

      

      由于市场是垄断竞争结构,企业数量较多,因此保留价格并不会受到单个企业行为的影响。此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在多个城市的情形下,城市r的产品同时在所有的城市销售,利润函数为:

      

      其中M表示城市集合。求解式(16),可以得到城市r生产而销售到城市l的产品价格、需求函数与经营利润:

      

      

      将式(21)代入到式(20)中并结合式(17),可将式(20)变形为:

      

      

      在此假定知识溢出对高技能型员工的劳动力供给的提升作用表现为式(30):

      

      四、数值模拟

      在上文中,工资收入将导致城市间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房租也是引起城市间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实中,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等手段可以为人口的空间集聚提供住所,我们假设所有的劳动力都能找到住房。这样为下文分析“以地产开发等政策手段促进人口的空间集聚来推进城镇化”这一推进路径是否可行,提供更相符的前提假设。本文将劳动力迁移决策函数设定为劳动力净收入。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城市间异质性劳动力的工资、房租以及净收入导致的城市均衡结构。

      (一)异质性劳动力的工资

      对于异质性劳动力而言,知识溢出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人均净劳动力供给hH会增加,存在生产率溢价。因此,同一城市中两类劳动力的工资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令城市s绝对工资为1,利用Matlab 7.0软件通过数值模拟②,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经济类型下(分别在

=1/3,1,3这3种情形下)城市r的低技能劳动力工资

(表1a、表1b和1c)。

      

      命题1a: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将导致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的差异,后者是导致城市间劳动力工资不同的根本原因: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其劳动力工资会更高,这对高技能和低技能的劳动力都是如此。

      

      

      

      表1a、1b和1c的结果都稳健的表明,具有技术比较劣势的城市r的低技能劳动力工资都小于1,即城市s的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这一结论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中性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经济中都是成立的。此外,为了稳健性考虑,本文对

进行了多组取值,包括1/8、1/6和1/4这几种情形③,结论内容有缺失都支持了命题1a的成立④。

      命题1b:劳动力在城市的集聚具有工资提升效应,这种效应同时存在于高技能和低技能这两类劳动力上;而且,工资提升效应体现出了一定的溢出性:低技能劳动力的增加会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而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加同样会提升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

      从表1a、1b和1c可以看出,尽管城市r的两类劳动力的工资都较低,但随着城市r的劳动力份额的增加,不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份额的增加,都将会同时提高这两类劳动力的工资。

      (二)异质性劳动力的房租

      

      根据式(32)和(33)我们可以数值模拟得到不同经济体(即高技能劳动力的比例)内,这两个城市的两类劳动力房租均值。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均衡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方程分别设定如下: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而言,不同经济体内的城市均衡状态也会不同。接下来我们将分劳动密集型(

=1/3)、中等情形(

=1)和知识密集型(

=3)这三类经济体进行分析。

      

      

      1.劳动密集型经济体

      劳动密集型经济体内,城市间低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和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表示为表2a和表2b。

      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中,由于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很低,整个经济体中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因此,由于高技能劳动力数量较少,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即使所有的高技能劳动力更多集聚于技术比较劣势的城市r,在这一城市的工资仍然相对较低。也就是说,高技能劳动力知识溢出带来的工资溢价,不足以弥补城市技术劣势带来的工资损失。因此,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中,均衡时所有高技能劳动力将集聚在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s,即

=0。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高技能劳动力在就业选择中,都将如“北上广”这样兼具规模与技术优势的大城市作为首选,解释了技术相对落后的小城市为什么留不住高技能人才,以及我国“自然村渐逝”现象的出现。

      命题2:创造高净收入的大城市技术比较优势,是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在大城市的根源。

      由于

=0,对于低技能劳动力而言,根据劳动力流动方程式(34)和表2a,低技能劳动的均衡区位为

∈[0.1,0.2],即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将定位于技术比较劣势的城市r。这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体内低技能的劳动力较多,而此类劳动力大量集聚于城市s,会推动该地区的房租,进而降低净收入。这种市场拥挤效应将会迫使部分低技能的劳动力迁移到技术比较劣势的城市r。

      2.中等情形经济体

      中等情形经济体内,城市间低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和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表示为表3a和3b。

      在表3b中,经济体中的高技能劳动力相对较多,其集聚可以充分发挥高技能劳动力的知识溢出作用。当高技能劳动力大部分都集聚在技术处于比较优势的城市s时,此时尽管城市s的高技能劳动力的净收入仍相对较低,但两者的差别并不大,比较接近于1。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从城市s向城市r转移,此时知识溢出效应和城市技术比较优势效应同时发挥作用,导致两个城市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城市间不同的低技能劳动力结构

而言,这种趋势都很显著且稳健。均衡时,所有的高技能劳动力将集聚在城市s,即城市r的高技能劳动力市场均衡份额

=0。

      而当

=0时,此时城市r与s的低技能劳动净收入之比总是小于1。均衡时,所有的低技能劳动力都集聚于城市s,即

=0。

      

      

      

      3.知识密集型经济体

      知识密集型经济体内,城市间低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和高技能劳动力收入之比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表示为表4a和表4b。

      当经济体为知识密集型经济时,此时城市r和s的低技能劳动净收入之比总是小于1,因此,对于低技能劳动力而言,均衡时都将集聚于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r,即

=0。而当

=0时,根据劳动力流动方程式(34),均衡时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之比应为1,或者为完全的中心—外围结构。根据表4b可以发现,均衡时

∈[0.2,0.3]。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城市空间均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归纳为表5。

      表5中,技术效应表现为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城市创造的高工资对劳动力的集聚力,后者在3种经济体中对于两类劳动力而言都较大;知识溢出效应仅仅对高技能劳动力起作用,与经济体内的高技能劳动力数量有关;而拥挤效应主要是指异质性劳动力集聚引起的高房租成本,则与对应类型的劳动力数量有关。

      

      

      

      图1 城市间劳动力分布的滚摆线图解:技术比较优势相同

      命题3:城市空间均衡结构是技术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城市技术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空间均衡结构整体偏向于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

      结合3种经济体下城市间劳动力净收入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表5容易发现,尽管拥挤效应会阻碍劳动力的集聚,但由于大城市技术比较优势产生的技术效应过强,导致两类劳动力在总体上都偏向集聚于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城市。仅当经济体中的某一类劳动力过多时,市场拥挤效应才会迫使部分这类劳动力迁移到具有技术比较劣势的小城市。

      五、城市空间结构:反事实与对比分析

      为了考察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结构的影响,我们接下来将考察两个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相同情形以及无知识溢出情形各自对应的城市均衡结构,并与上文的城市均衡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城市比较优势和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净效应。

      (一)反事实分析:技术优势相同

      我们将剔除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的影响。具体来讲,令

。同上文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经济体下的城市均衡结构。

      图1左右图分别表示技术比较优势相同时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分布的滚摆线图解。在图1左图中,对于不同经济体而言,其高技能劳动力都对应有3个均衡点:知识密集型经济对应的均衡点为C、C'和M点;中性经济对应的均衡点为B、B和M点;劳动密集型经济对应的均衡点为A、A'和M点。在图1右图中,和高技能劳动力的城市均衡分布类似,低技能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体下有两个稳定均衡点F和F;中性经济下的稳定均衡点为E和E;知识密集型经济的稳定均衡点为D和D。此时,

为劳动力流动方程(34)的均衡解。

      以知识密集型经济为例,从对称均衡(M点)开始,当城市r的高技能劳动力份额

为0.5时,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份额稍微提高时,城市r与城市s的净收入之比将大于1,促使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r转移;而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份额

稍微降低时,城市间的净收入之比将小于1,高技能劳动力将进一步向城市s迁移。也就是说,在M点这一对称均衡下,高技能劳动力移动趋势会进一步自我强化,故M点对应的对称均衡结构是不稳定的。当高技能劳动力份额为

时,随着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城市r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将低于城市s,阻碍城市r高技能劳动力份额的进一步扩大;而随着

降低时,城市r高技能劳动力净收入将高于城市s,阻碍城市r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s迁移,最终在点C和C’对应的

达到均衡。对应中性经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而言,对称均衡都是非稳定均衡,而非对称均衡是稳定均衡,B或B’与A或A’是各自对应的城市稳定均衡结构。对比这3种经济体,高技能劳动力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下于城市间分布最均匀,中性经济次之,而劳动密集型经济最不均匀。类似的,在3种经济体下,图1右图中,点N对应的对称均衡都是非稳定均衡:低技能劳动力的移动趋势也会进一步强化,在微小的外部冲击下将过渡到其他稳定均衡点。此时,低技能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下于城市间分布最均匀,中性经济次之,而知识密集型经济最集中。

      

      图2 城市间劳动力分布的滚摆线图解:无知识溢出

      

      (二)反事实分析:无知识溢出

      当高技能劳动力的集聚不存在知识溢出时,可以得到不同(

)下城市间两种劳动力净收入的数值模拟结果。

      图2左右图分别为无知识溢出情形下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分布的滚摆线图解。在图2左图中,对于知识密集型、中性经济和劳动力密集型这3种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其高技能劳动力对应的稳定均衡点分别为A、B和C,城市r相应的高技能劳动力份额分别为0、

;在图2右图中,低技能劳动力在3种经济体下相应的稳定均衡点分别为D、E和F,城市r相应的低技能劳动力份额分别为0、0和

。此时,(0,

)与(

,0)和(

,0)为劳动力流动方程(34)的均衡解。

      (三)对比分析

      我们将分3种情形对城市间劳动力均衡分布进行对比分析:(A)一般情形、(B)技术优势相同和(C)无知识溢出。表6是3种情形下劳动力流动方程(34)的均衡解。

      (B)和(A)的区别,正好是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对城市间劳动力均衡分布的影响;(C)和(A)的区别,则是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结构的影响。

      1.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影响

      在图3中,我们分别在劳动密集型、中性经济和知识密集型这3种经济体中,考察情形(A)和情形(B)下两类劳动力在城市间的均衡分布。

      图3中,A和B分别表示表6中对应的情形,下标表示表6中对应的经济体,上标表示存在多个稳定均衡点时其中的一种。以

为例,表示技术优势相同时劳动密集型的稳定均衡点2。从图3可以看出,引入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后,城市的两类劳动力分布都更加集中在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s。

      命题4a: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的存在,导致劳动力的分布更加集中。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在吸引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方面都具有优势,会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城市层级体系中的地位。

      命题4a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大城市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黑洞”,导致技术比较劣势的城市出现被“边缘化”的可能性,甚至将出现完全“中心一外围”结构。正是由于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的存在,这些城市将演变成大城市,并通过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源源不断地吸引各种类型的劳动力集聚,进而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城市层级体系中的地位。命题4a的结论也与Au和Henderson(2006)的实证结果相符,也说明了我国“自然村渐逝”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命题4b: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口流动趋势。具体来讲,随着经济体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先出现低技能劳动力从技术比较劣势的小城市涌向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城市的现象,再出现高技能劳动力从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城市再回技术比较劣势的小城市的过程。

      命题4b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展中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方向是非常吻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中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解脱出来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断“自下而上”的流动;而高技能劳动力由于其极其稀缺性,也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随着我国人力资本素质的不断提高,经济体中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也不断攀升。而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出现的“逃离北上广”现象,正好与本文图3中从A[,2]到A[,3]的现象吻合,即部分高技能劳动力开始向技术比较劣势的小城市迁移。这也可以解释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流动趋势。总的来讲,命题4b可以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人口流动提供理论解释和学理支撑。

      2.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影响

      除了“逃离北上广”,而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再回北上广”应如何解释?这将涉及高技能劳动力(即通常所说的“白领”阶层)的知识溢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影响(图4)。

      在图4中,A和C分别表示表6中对应的情形。其中,下标表示表6中的经济体。相对于图3中城市技术比较优势相同时存在多个稳定均衡点的情况,图4中无知识溢出时都仅存在一个稳定均衡点。可以看出,从C点到A点,在3种经济体下都是一个劳动力更加集中的过程。

      命题5:高技能劳动力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会促进劳动力在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城市的集聚。具体来讲,这一效应会提高高技能劳动力于中性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经济下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甚至也会提高低技能劳动力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下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

      

      图3 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影响

      

      图4 知识溢出对城市均衡分布的影响

      命题5正好说明了,“逃离北上广”的“白领”阶层为何“再回北上广”,这正是由于大城市和小城市在知识溢出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在“逃离北上广”时,这些高技能劳动力由于并没有在小城市生活或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小城市的知识溢出了解不足;而当真正逃离到小城市后,后者的知识溢出的不足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净收入降低,从而做出了“再回北上广”的决策。也就是说,对大城市和小城市两者知识溢出差异估计的不足,会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反复选择行为出现。命题5可以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提供理论证据。

      六、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基于异质性要素(劳动力和企业)和劳动力知识溢出的假设,本文建立了城市空间内企业市场进入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和劳动力知识溢出如何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流动以及转型经济体的城市空间均衡结构。

      没有高生产率企业或高技术产业支撑的城镇化难以持续。在本文中,高生产率的企业(或产业)形成了城市的技术比较优势,后者创造的高净收入会吸引劳动力在这一城市的不断集聚。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下,这一城市会不断提升和巩固自身在城市层级体系中的地位。最终,将出现以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为中心的非对称均衡结构,甚至是完全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均衡结构,与城市技术比较优势有关。

      大城市的技术比较优势是劳动力集聚在大城市的根本原因,而知识溢出会进一步提高高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的集聚水平。城市技术比较优势和劳动力知识溢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释转型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时出现的一些“悖论”。从整体趋势来看,转型经济体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变,首先会出现以低技能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当经济体中知识资本达到较高比例后,将出现高技能劳动力向低阶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过程。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则需要加快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培育城市的技术比较优势,进而提高自身在城市层级体系中的地位。依靠产业集聚和工业化来支撑城镇化这一总体方向是对,但同时要注重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通过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和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而对于转型期间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整体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并不高,因此总体上必将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的城镇化过程。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这一过程是一个必然的经济学行为,也契合了我国现阶段以户籍改革为路径的城镇化战略。

      ①据我国民政部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个,在10年的时间内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

      ②本文数值模拟中,

      ③对于

为2、4、6和8的情形,实际上和本文对应取值为1/2、1/4、1/6和1/8的情形是相同的,只不过此时城市s变成了技术比较优势的城市。

      ④当

取值为1时,表示两个城市技术相同的情形。

标签:;  ;  ;  ;  ;  ;  ;  ;  ;  ;  ;  ;  ;  ;  ;  

技术比较优势、劳动力知识溢出与转型期经济城市化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