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瑛[1]2002年在《怀庆熟地黄益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祖国医学“肾生髓、充脑”理论和熟地黄补肾填精生髓的功能,结合其在治疗健忘、痴呆等疾病的复方中应用,得知熟地黄在临床上具有充养脑髓,治疗健忘证、改善学习记忆作用。我们将这种作用概括为“益智功能”,并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对熟地黄益智药效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实验使用昆明种小鼠、SD雄性大鼠。采用:1、东莨菪碱忆获得障碍模型;2、乙醇记忆再现障碍模型;3、氯化铝拟痴呆模型;4、左旋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毁损下丘脑弓状核模型(肾阴虚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试药为怀庆熟地黄水提液。阳性对照药:脑复康,六味地黄汤。实验观察熟地黄对学习记忆行为及相关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影响。结果如下: 1 熟地黄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影响 熟地黄能改善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在跳台实验中,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期延长(P<0.05);降低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P<0.01)。其作用与脑复康组相当(P>0.05)。 2 熟地黄对40%乙醇所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 熟地黄可明显改善40%乙醇所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在跳台实验中,错误次数减少(P<0.01),潜伏期延长(P<0.01,P<0.05)。其作用与脑复康组相当(P>0.05)。 3 熟地黄对氯化铝拟痴呆模型小鼠的影响 熟地可明显改善氯化铝拟痴呆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在跳台实验中,错误次数减少(P<0.01),潜伏期延长(P<0.05);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平台潜伏期显着缩短(P<0.05)。熟地黄显着降低氯化铝拟痴呆小鼠脑组织中铝离子(A1~(3+))含量(P<0.01)、AchE活性(P<0.05)、谷氨酸(Glu)含量(P<0.01,P<0.05),升高r-氨基丁酸(GABA)含量(P<0.01,P<0.05)。与脑复康组比较,其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 4 熟地黄对MSG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熟地黄能显着改善MSG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跳台实验中,熟地黄明显减少错误反应次数、延长触电潜伏期(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熟地黄显着缩短寻台潜伏期(SPL)、提高跨台百分率(p<0.05)。熟地黄降低MSG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水平(p<0.05),和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GRmRNA)表达;提高脑组织中Clu含量(p<0.01),增加海马NMDARl受体、GABA受体、神经生长因子(NGF)、c-fos基因表达(p<0.05,p<0.01)。尼氏体(nissl body)染色显示:海马神经元尼氏体颗粒丰富,形态正常。 总之,1、熟地黄有改善学习记忆作用。熟地黄改善化学物质拟痴呆动物学习记忆障碍,与降低脑组织Ache活性和Clu含量、升高GABA含量有关。2、熟地黄补肾生髓充脑益智的现代机制为;降低血中CORT水平,防止继发性脑损伤;直接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从而使反映脑功能的递质、受体、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产生有益的变化。3、将谷氨酸单钠毁损下丘脑弓状核模型作为肾阴虚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验依据,对于研究滋阴方药的益智作用、探讨机理有实用价值。
李卫民[2]2009年在《影响方剂中地黄功效发挥方向的诸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影响地黄功效发挥方向的多种因素;阐明地黄常用配伍结构的作用机理,总结地黄在方剂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据,收集含生地黄方剂1034·首,含熟地黄方剂739首。用EXCEL建立数据表,统计分析地黄配伍、剂量、炮制、剂型、用法、产地对地黄功效的影响。结果:与生地黄配伍使用的前六位的药类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生地黄发挥养阴生津功效多配伍当归、白芍、阿胶、麦冬、酸枣仁等,常用5-20克,选用干地黄或酒地黄为宜,以汤剂、丸剂入药为主。发挥清热凉血功效常配伍赤芍、玄参、黄芩、石膏、木通等,常用5-20克,鲜用为佳,米汤送服为佳。生地黄发挥活血化瘀功效常配伍红花、牛膝、大黄等,用量可参考3-12克,鲜用为佳;用于新瘀血选汤剂、散剂、酒剂,久瘀选丸剂;酒送服较佳。生地黄发挥止血功效常配伍蒲黄、侧柏叶、阿胶等,常用5-60克;用生地黄炭加强止血功效;内服用汤剂、自然汁;外用散剂。发挥明目功效常配伍防风、细辛、车前子、菊花等,常用量5-20克,清茶送服较佳。与熟地黄配伍使用的前六位的药类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和温里药。发挥滋阴补血功效常配伍当归、白芍、阿胶、麦冬、牡丹皮、黄柏、知母等;发挥补血功效常用5-20克,米汤送服尤佳;发挥滋阴功效常用15-60克,以盐汤送服为佳。发挥益精填髓功效常配伍枸杞子、鹿茸、山茱萸、山药等,常用15-60克,以盐汤送服为佳。发挥滋阴益气功效常配伍人参、黄芪等,常用5-20克,米汤送服较佳。发挥滋阴助阳功效常配伍肉桂、制附子等,常用15-40克,酒送服尤宜。结论:配伍、剂量、炮制方法、剂型、用法、产地对地黄功效的发挥的影响情况和程度不尽相同。配伍对地黄功效发挥方向起着主要影响作用;剂量是影响其功效强弱的重要因素;剂型主要影响其功效发挥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服药时间可影响其功效走向部位:送服材料和炮制增强其某些功效和制约偏性;产地影响其功效强弱。
刘根[3]2016年在《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益智抗老年性痴呆类方剂核心药物组合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年性痴呆,又称为阿尔兹海默病(AD)。曾被认为最有效的抗AD药━他克林由于副作用较大而被替代。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等药[1]虽然在安全性和药效方面有所提高,但依然不是治疗AD的理想药物。石杉碱甲、黄皮酰胺等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也同样不能对AD病程产生明显影响。益智方这类以改善记忆力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复方,因具有副作用低,多靶点等治疗优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益智方可通过多种机制防治AD,其能够改善多种痴呆动物模型的记忆力减退和脑病理改变,并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古今益智抗老年性痴呆类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并初步证实逆向研究方法应用于老年性痴呆中医理论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制定老年性痴呆相关症状检索关键词,采用人工阅读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具有益智功效并对老年性痴呆症状具有缓解作用的方剂,对拟挖掘方剂进行规范化处理,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显性及隐性药对、分析方与症的相关性及发现类方和新方,并在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根据理法方药的逆向关系研究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病理论。结果:通过人工阅读筛选,得出102首典型益智抗老年性痴呆方;通过对102首抗老年性痴呆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抗老年性痴呆的常用药30个,其中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位居前四;通过对102首方剂所含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统计分析,得出益智方组成药物主要为性味甘温的补虚药,大多归心肾二经;通过对其102首方剂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20个,其中人参与远志、远志与石菖蒲、人参与石菖蒲为常用药对的前叁位,得出药物核心药物组合1个,其由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四味药组成;通过方症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与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相关性最大;通过类方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方的类方19个;采用人工折算的方法得出核心药物组合方与类方相同药物的配伍比例;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挖掘算法发现关联系数较高的隐性药对40个、用于新方聚类药物组合2对及演化新方2首;通过根据理法方药的逆向关系分析得出老年性痴呆的主要证型、治法和病机。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与开心散吻合度最高,其对记忆力减退状况具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意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挖掘得到的新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逆向研究老年性痴呆中医治病理论的方法可行。
周滢[4]2011年在《控制山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影响山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阐明山药在复方运用中的配伍规律和配伍技巧。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蓝本,收集山药方剂668首,用Excel建立数据表,详细记录方药组成、剂量、炮制、剂型、用法、产地信息。以山药各功效为指标,单因素考察剂量、炮制等对山药功效的影响。结果:山药功效归纳为4个方面14个作用方向:1.补脾益胃(补中益气、滋养脾阴、健脾和胃、收涩固肠止泻);2.补肺生津(润肺滋阴、补肺益气、调肺化痰、滋肺润肤);3.益肾强阴(补肾强阴、补肾益智、补肾固胎、补肾通窍);4.固肾敛阴(固肾涩精止遗,固肾缩尿止带)。控制山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有配伍环境、剂量、炮制、剂型、用法和产地等。与山药配伍使用的前六位药类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安神药、温里药。临床上空腹更宜于山药发挥固肾敛阴,饭后服更宜于山药发挥补脾益胃、补肺生津,临卧服更宜于补脾益胃。山药发挥补脾益胃功效时多配伍茯苓、白术、薏苡仁等,常用6克以内,选取用炒制山药为宜,剂型以散剂为主,送服材料以不选盐汤为宜;发挥补肺生津功效时多配伍贝母、麦冬、阿胶等,常用10-20克或者大于30克,选取用生山药或蒸煮制山药为宜,以煎剂为主,送服材料以米汤、姜汤为主;发挥益肾强阴功效时多配伍熟地黄、附子、枸杞子等,常用10-20克,选取炒制山药为宜,以丸剂为主,盐汤送服较佳;发挥固肾敛阴功效时多配伍山茱萸、五味子、龙骨等,常用6-10克或大于30克,选取用生山药或干山药为宜,以丸剂为主,盐汤送服较佳。结论:在准确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配伍环境、剂量、炮制、剂型、服药方法、产地均对山药功效的发挥的有着不程度的影响,其中配伍因素最为重要。
薛春苗, 任汉阳[5]2005年在《滋阴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延缓衰老和祈求健康长寿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主题。人类对延年益寿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阴虚衰老理论是祖国医学衰老理论之一。自《内经》始,滋阴法一直用于防治老年病及延缓衰老。许多滋阴药物久服可轻身不老、延年益寿。对滋阴药物延缓衰老的药理研究虽报道不少,但从中
蒙雄裕[6]2015年在《天目地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及其抗衰老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天目地黄与地黄的生药学鉴定及抗衰老活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基于生药学五大传统鉴定方法(原植物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分子鉴定)对天目地黄和地黄进行系统生药学比较研究。2.采用液质联用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比较分析天目地黄和地黄的化学成分,并建立地黄属化学成分数据库;同时对天目地黄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以及总环烯迷萜部位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天目地黄(块根和全草)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分布及动态积累规律。4.采用水迷宫(Morris)和开野实验(OFT)模型考察天目地黄和地黄乙醇总提物以及从天目地黄总环烯醚萜部位的抗衰老活性。结果:1.通过天目地黄与地黄的生药学鉴定,明确了天目地黄与地黄在性状和显微特征的异同,同时结合DNA分子鉴定,揭示两者存在不同的DNA片段,明确了两者在遗传物质方面的差异。2.采用液质联用(UHPLC-Q-TOF/MS)对天目地黄和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天目地黄所含化学成分与地黄相似,主要含有梓醇、毛蕊花糖苷等成分;从天目地黄中富集的总环烯迷萜部位含量达到50.6%。3.经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发现,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在天目地黄块根和全草中含量有显着差异。其中,梓醇主要分布于块根,在4月份成长期含量最高,达到3.422%;而毛蕊花糖苷主要分布在全草,于5月份开花结实期含量较高,达到0.473%。为天目地黄的科学采收以及质量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4.天目地黄和地黄乙醇提取物以及天目地黄总环烯醚萜部位均可显着升高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SOD以及降低MDA、NO、i NOS和A-Ch E水平,并且上调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SOD m RNA和下调i NOS、A-Ch E m RNA水平,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活性,其中天目地黄总环烯醚萜部位活性最好。结论:1.经生药学鉴定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明确天目地黄与地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从同属植物中寻找和开发替代药源提供科学依据。2.天目地黄和地黄乙醇提取物以及天目地黄总环烯醚萜部位均具有益智及提高认知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衰老活性,且天目地黄总环烯醚萜部位效果最佳。以上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天目地黄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迪[7]2009年在《熟地黄及其不同部位的抗氧化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黄是一种常用中药材,根据炮制工艺不同,将其分为叁种类型,鲜地黄、生地黄以及熟地黄。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和活血活性,它常常作为治疗多种疾病处方中的君药,而这些疾病往往具有肾虚证。通常认为,氧化应激破坏了抗氧化系统,引起氧化和抗氧化因素的失衡而导致氧化损伤。氧化应激涉及一系列疾病的病理过程,而这些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肾虚症状。在传统中医中,可用熟地黄来治疗这些疾病,因此抗氧化可能是熟地黄作用机制之一。1、熟地黄对慢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熟地黄对于CMS小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CMS导致小鼠胃溃疡的产生及恶化,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升高,同时引起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谷胱甘肽含量减少。熟地黄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变化,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没有显着的差异。同时,低剂量的熟地黄可以缓解CMS引起的旷野活动能力的减少,而高剂量熟地黄却不能有效地缓解。CMS没有引起皮毛状态、体重、大多脏器指数产生的显着性变化。作为阳性药物的盐酸氯丙咪嗪与熟地黄具有相似作用,特别是在抗氧化方面。熟地黄对于抗CMS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2、体外熟地黄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研究确定熟地黄主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用80%乙醇将熟地黄水提液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部位,后者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得极性小分子部位。用FeSO_4诱导肝匀浆产生脂质过氧化,上述样品以及甘露叁糖分别配制成相当于不同浓度原药材的水溶液(1—100 mg/ml),用于抗氧化实验。熟地黄水提液,及其大分子、小分子和极性小分子部位均具有抗氧化作用,且呈线性关系。水提液的作用强度远高于大分子部位,而与小分子和极性小分子部位相当。水提液和小分子部位在高浓度时作用下降,而极性小分子部位却上升,甘露叁糖对氧化损伤无抑制作用。熟地具多种抗氧化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位于极性小分子部位,但其中的甘露叁糖无抗氧化作用。用乙酸乙酯去除的部分可能含有氧化和抗氧化物质。3、CMS诱发肾虚大鼠模型的研究应用CMS建立肾虚大鼠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应激组进行5周期(20天)慢性温和性应激,制成肾虚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的穿梭时间始终没有显着性差别;从应激第一周期起,应激组体重的增长始终显着缓慢;肾上腺,胸腺,脑指数也没有显着性差别,脾脏相对萎缩;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没有显着性变化,而甘油叁酯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显着性升高,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极显着性增高;肝匀浆中丙二醛含量极显着性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其余的氧化指标如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谷胱甘肽和蛋白的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应用慢性温和性应激可建立肾虚模型。
梁飞[8]2013年在《道地药材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探讨道地药材的相关问题,包括道地药材的本质、道地药材的特点、道地药材形成与影响因素等内容。全文分为各论与总论两大部分。各论部分参考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一书,按照近现代道地药材川广云贵、南北浙怀的区划分类传统,分别选取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西药、南药十大类别中的2种常要道地药材(具体为:附子、丹参、巴戟天、桂枝、叁七、茯苓、天冬、朱砂、地黄、山药、白术、乌药、细辛、防风、黄芪、阿胶、当归、枸杞子、吴茱萸、苍术;植物药共18种;矿物药、动物药各1种),考察其古代(至清代)的药用历史。总论部分在个例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道地药材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内容为:1“道地”一词的文献考察:“道”、“地”连用,合为一词,约始于东汉。其意义则在二字原义的基础上有所衍伸。至南宋,类似道地药材含义的道地一词用法开始见诸文献。明代,与道地药材相近的道地一词用法大量出现,“道地”成为当时的本草着作、医学着作乃至社会生活中表达优质含义时较为常用的词汇;同时,“道地药材”的专有称谓也正式出现。“道地药材”中的“道地”二字,以其本义为基础,融合了“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含义,指明特定产地的药材质量较其他地区所出同类药材更为优良。2道地药材的观念渊源:道地药材强调了药材的产地。事实上,中医学重视药材产地的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物产这一认识,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甚至更早。这种观念形成以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期如促进了贡品制度的建立,后期如促进了道地药材这一特殊医学现象的产生。3道地药材的发展历史:道地药材的发展历史,既是我国古人对药物认识与应用的历史,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对于药物已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其中就包含了药物产地的观念与相应的文献记载。至秦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着本草学的建立;这一时期,在药物总结的基础上,药物理论、药物炮制、药物组方都得到了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还明确提出了产地的重要意义。魏晋时期,服食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古人在药物应用方面的探索,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古人在追求服食药物的过程中,对于药物的产地也非常重视。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的出现,标志着本草学历史上又一次药物总结的完成;而《齐民要术》的问世,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物栽培的巨大进步,对于道地药材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至唐代,药物的产地划分已初显规模,其代表就是《千金翼方》的“药出州土”篇,以当时的政治区划单位“道”为据,划分药物的产地,成为后世道地药材之肇端。此外,唐代的政典、志书对于药材的产地分布也多有记载。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各类手工业亦颇为兴盛;商业繁荣,儒学复兴。这一时期,中医学,包括本草学在内,同样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医疗制度方面,如太平惠民局的建立,太医局本草学科的设立;本草整理方面,如《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等书籍的问世。此外,药物的栽培也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最早的药物专谱——《彰明附子记》。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在药物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的巨大贡献,提出了药物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扩展了本草学的内容,深化了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至明代,在前代基础上,正式出现了道地药材的名称。道地一词频频出现在医学书籍中,方书中还大量标注药物的产地信息以示强调,本草书籍中还就道地药材的认识加以阐发。清代,是道地药材发展的繁荣阶段。除了医学书籍对于道地药材的论述与强调外,以道地药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药材贸易也欣欣向荣,更出现了专卖固定地区特产药材的药材帮会组织。4道地药材的确立时间:在阐明道地药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地药材这一事物的最终确立是在明代。这表现在药物的生产、药物的加工、药物的流通与药物的使用四个方面。药物生产方面,表现为药物产区的形成。明代药物的栽培较前代更有发展,每一地区都有大量的种类丰富的药物产出。而其中质量优良者,更是形成了专门的药材生产区域。药物加工方面,则体现为饮片的出现,炮制工艺的提升,以及药物包装的精致。饮片是目前中药材的主要规格,而其正式出现即在明代;饮片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药材的煎煮、保存,也便于药材的流通。明代的炮制工艺较前代有了巨大的提升,这得益于明代药业规模的扩大,使得集中生产成为可能,各类精致繁复的炮制工艺得以实现并获得发展。药物的包装在明代也有了很大进步,不仅精美,而且具有完整的注意事项等信息,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商品特色。药物的流通方面,主要体现为明代高度发达的药业经济,包括遍布全国的药店药肆与全国性药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药物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医学书籍中对于道地药材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方书中每每加注药物产地信息以示区别;而本草书籍对于道地药材的论述也非常丰富。5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道地药材受到自身物种品质、所处自然环境、中医学术、农业耕种、科技制造、经济贸易与政治人文七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各类因素的具体影响互不相同又彼此交错,形成了互为因果、错综复杂的关系。具体为:道地药材自身的物种品质,是决定道地药材优于普通药材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是道地药材物种形成的基础,赋予道地药材特殊的秉性,并为其生长繁衍提供支持;自然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道地药材物种的变化,如果这一物种无法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最终只能被历史淘汰。中医学术是道地药材之所以成为药材的关键,对于发现药物的功效、扩展药物的种类、指导药物的应用、检验药物的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耕种使得药物从野生发展为栽培,不仅能够扩大药物的来源,同时还可以扩展药物的应用方式,而对于道地药材来讲,农业耕种技术的发展,还是道地药材产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科技制造既能促进医药知识的传播,也能推动工具技术的革新,从而间接地促进道地药材的研究与生产加工。经济贸易对于道地药材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首先,经济利益的刺激使得道地药材的生产获得发展;第二,商业竞争的激烈促进药材经营者在药物炮制工艺、药物包装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第叁,药材经营者以道地药材为招牌吸引民众,又进一步扩大了道地药材的影响力;第四,药材生产的普及性、经济利益引发的作伪行为,又促进了道地药材优劣真伪的鉴别。政治人文对于道地药材的影响包括:社会整体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从事药物研究的人员素质;统治阶级对于珍贵药材的搜刮,往往导致药材的濒危;社会发展导致的人口增长,必然增加药物的需求,从而刺激药物的生产与贸易;社会整体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生产与药物的流通。此外,药物的出产还表现出一定的向心性,即靠近政治中心的地区,往往有多种优质药物出产。6道地药材的属性: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地药材具有四种属性,体现了道地药材四个方面的特质,包括:物质属性(道地药材的本质属性)、医学属性(道地药材的评价标准)、文化属性(道地药材的社会意义,又可细分为药物文化、药王文化、药市文化)与商业属性(道地药材的品牌特征)。
翟彦峰[9]2010年在《地黄叶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h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是着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地黄为常用大宗中药材,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所以大家对地黄的研究也比较关注,但关于地黄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梓醇是地黄中含量最高的环烯醚萜单糖苷,为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利尿、缓和泻下、降血糖、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1994年,周燕生等从鲜地黄叶中分出了多种和根中相同的化学成分,并且发现鲜地黄叶中的梓醇含量要高于根,说明地黄叶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研究地黄叶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旨在扩大地黄药用资源,开发地黄的新的用药部位。本文对近年来地黄及地黄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地黄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苷类,非苷环烯醚萜类,紫罗兰酮类,地黄脑苷类,其它糖、苷类,氨基酸类,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药理作用主要有影响糖代谢,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作用,抗衰老、益智、保护胃粘膜。地黄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地黄叶具有比根部更丰富的梓醇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创伤等。地黄叶中的主要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本文采用甲醇浸提,浓缩,大孔吸附树脂、反复硅胶色谱柱、MCI色谱柱、ODS反相色谱柱分离纯化,理化和现代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地黄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益母草苷(化合物1)、梓醇(化合物2)、桃叶珊瑚苷(化合物3)、3’,4'-二甲氧基-槲皮素-3-O-β-D-半乳糖吡喃苷(化合物4)、胡萝卜苷(化合物5)、β-谷甾醇(化合物6)、京尼平苷(化合物7)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地黄叶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对其中的38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本文我们建立了地黄叶中益母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益母草苷含量为指标,采取正交设计,优选了地黄叶中益母草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提取法,50%甲醇为溶媒,提取30min。采用Diamonsil 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3:97),检测波长为203nm,柱温为25℃,流速为1mL/min。益母草苷的线性方程为Y=504516X-2500,r=0.9999。说明益母草苷在0.232-2.320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对地黄叶中的益母草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含量为0.42%。本研究可以为地黄叶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涛[10]2010年在《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六味地黄丸(汤),原名地黄丸(汤),出于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决》,由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化裁而来。作为补阴剂的代表方之一,因其立法巧妙、适用病症广泛,成为近代方药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居诸补阴方剂之首。由于历史条件有限,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相对简单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方药药理实验研究。对于六味地黄丸(汤)类方主治范围的多样性,却有许多基本问题未正面回答,即六味地黄丸类方在诸多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和卓越疗效,究竟是依据中医怎样的治疗机制与发病机理;面对六味地黄丸立方后近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如何从理论高度去认识、总结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方证的灵活辨治和应用范围;现行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和指导临床应用以开拓新的主治领域。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对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对古今医家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从理论高度,根据辨证论治的要求,加以系统梳理与总结。方法:依照中医研究必须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古今研究资料丰富和临床取效病例广泛的优势,以经典证治为起点,方证分类问题为线索,古今文献为依据,临床疗效为准绳,证治规律为主导,从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的相关医案角度切入,对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丰富的证治经验,从病位、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组方配伍药物等方面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的大致趋势,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划定本类方剂的证治分类和主次关系,最后将临床证治分类结果与相关文献理论相互印证。在深入分析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对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繁杂多样的证治类型加以广泛沟通和系统归类。结果:通过对所集629个医案证候表现、全部药物及加用药物的频数、聚类、因子等数理统计分析,将统计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结合,得到结果如下,1.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方证可分为7个聚类组,分别为肝肾阴虚类;肾阴亏虚类;阳虚水泛类;气阴两虚,津液受伤类;肺肾阴虚类;心脾肾阳虚类;虚热内盛类。本类方证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公因子组,按照其累计贡献率排序,依次为肾阴亏虚类、肝肾不和、肾阳气亏虚、肺肾不足、心肾不交、脾肾亏虚。2.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用药的药性特点为寒性药、温性药和平性药最多(占累计频次的95.50%);热性药和凉性药较少(占累计频次的4.50%)。归经特点为五脏的累计频次最多(占累计频次的93.38%,其中肾出现频次最多,占累计频次的35.30%,肝次之,占累计频次的18.34%,心、脾再次之,分别占累计频次的15.12%和14.66%,肺较少,占累计频次的9.97%),同属六腑的膀胱、胃、胆最少(占全部累计频次的6.62%,其中膀胱相对最多,为4.18%)。3.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加用药物治则可分为12个聚类组,分别为清热养阴,滋水涵木类;养阴清热,敛肺生津类;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类;补肾固精,收涩止遗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类;补助肾阳,填精益髓类;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类;补益元气类;理气行滞类;涩精止遗,镇惊安神类;养心安神类;交通心肾类。加用药物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公因子组,按照其累计贡献率排序,依次为滋补肾阴,涩精止遗组、补益肝肾组、温补肾阳,利水通淋组、清心安神组、补益脾肾组、滋补肺肾组。结论:通过对地黄丸及其类方的相关证治经验的综述和数理统计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地黄丸及其类方方证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高体虚、久病伤正、情志内伤、劳逸失度;2.地黄丸类方方证的证治分类框架,包括辨证分类及辨证要点、论治分类及论治要点。3.地黄丸及其类方适应症具有多元性、地黄丸“滋阴补肾”法有兼容性、肾气丸类方证在本研究中属六味地黄丸类方的组成部分、地黄丸类方应以六味地黄丸为核心;4.地黄丸类方方剂选药的药性特点为多用寒、温、平,配用凉热,药味特点为重用甘味,淡,苦,酸涩咸并举,佐以辛味,地黄丸类方方证的病位规律为多见五脏,以肾为本,肝次之,兼有心脾,少有肺;少见六腑,偶有膀胱、胃,少有余腑。
参考文献:
[1]. 怀庆熟地黄益智作用研究[D]. 崔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
[2]. 影响方剂中地黄功效发挥方向的诸因素研究[D]. 李卫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3].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益智抗老年性痴呆类方剂核心药物组合的筛选研究[D]. 刘根. 山西中医学院. 2016
[4]. 控制山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D]. 周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5]. 滋阴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J]. 薛春苗, 任汉阳.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6]. 天目地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及其抗衰老活性研究[D]. 蒙雄裕. 宁夏医科大学. 2015
[7]. 熟地黄及其不同部位的抗氧化作用研究[D]. 张迪. 山东大学. 2009
[8]. 道地药材考[D]. 梁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9]. 地黄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 翟彦峰. 河南大学. 2010
[10]. 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 王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标签:中药学论文; 熟地论文; 道地药材论文;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山药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中医方剂大辞典论文; 中医论文; 中药论文; 益智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