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跨世纪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方向、目标、根本任务、动力、步骤和条件等等,实事求是地勾画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了跨世纪的宏伟纲领,展示了今后15年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做出“历史性决策”,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写入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会议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各项工作,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总结。关于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这一思想体系,落实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对于我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要发展,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任务,需要解决大量复杂的具体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战略是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和总体性的谋划、构想、部署问题。确定了战略,就有了大计方针,其他各种具体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从战略上来考虑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大量使用了“战略”、“发展战略”这两个词汇。另外,邓小平同志还使用过“根本发展战略”这一用语,大体上就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发展中国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政策,包括“三步走”的设想。
这个“根本发展战略”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贯通多个领域,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既有经济发展的战略,又有政治发展的战略;既有军事国防发展的战略,又有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既有各个专门领域发展的战略,又有整个国家的宏观战略;既有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又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战略。总之,它是一个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体系。其中集中阐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战略问题:
一、战略纲领
战略纲领即战略指导思想,是战略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指导制定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体系。邓小平在全面总结中国建国以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句话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纲领。
这一战略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内含着三项基本的要求: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三是以上两者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三项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按照本国的具体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不可能存在一个唯一标准的模式。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是对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否定,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化和发展。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去,就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从本国实际出发,按照本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
二、战略任务
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有关方面,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以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到1992年年初,他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
战略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或实现的整个发展战略的方向,是战略主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目标是战略的主干,战略重点、战略对策、战略步骤等都是根据战略目标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战略全局。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对于实现战略纲领至关重要。
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问题。1954年,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仅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要用五十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9、296页。)这一战略目标的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1962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9、296页。)这些论述就更加切合实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认真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谈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后,他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步骤,提出到2000年,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且指出,实现这个目标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使人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这一目标又作了详细阐述和补充,指出,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再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们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又重申了这个战略目标,并且指出:“这个战略目标,既不是急于求成,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根据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15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体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
四、战略布局和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两个基本点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为了有效地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而且“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之所在。为更好地实现伟大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重点带全面的思想。1982年,他明确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农业是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若基础不牢,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就谈不上发展。因此,必须要坚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能源和交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瓶颈。未来5年,要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缺口率达20%;要缓解交通的紧张状况,则需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以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育和科技,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而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基础。
六、战略关系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不仅逐个规定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而且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跨世纪的中心任务,是当前中国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是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与条件。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集中概括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同时又准确地阐明了它们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它们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七、战略环境
任何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而且还需要一个尽可能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对于中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345、248、9、77、9、377、281、82、328页。)为此,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要遵循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早日形成。进一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加快自己的发展。同时,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客观地确定中国在未来社会中的国际定位。
八、战略主体
所有的战略制定出来后,由谁来组织实施?这就是战略主体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要求,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牢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达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关键。
九、战略原则
为贯彻战略纲领,实现战略目标,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作了精辟论述,规定了指导我国发展的战略原则,主要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共同发展的原则。
(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五)以按劳分配为主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六)共同富裕的原则。
(七)科教兴国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
(九)“一国两制”的原则。
(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上述原则具有规范性、稳定性、战略性的特点,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极为重要。我们要贯彻战略纲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以十分坚定的态度执行这些原则。
邓小平同志勾画的这一战略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点,科学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