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会论文,四中论文,十五届论文,意义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50年来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总结了2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并对改革攻坚中面临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路、政策进行了明晰、系统的阐述,这对于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实现3 年脱困目标无疑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学习、贯彻好四中全会的精神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从背景、内容和意义等多角度思考,完整把握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对于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若从理性研究的角度去思索,至少可以看成是五大需要。 一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需要。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市场、宏观调控、分配和社会保障5个环节), 并明确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再次明确、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距离第一阶段目标仅剩下1年多时间, 问题的关键是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主体。显然,不解决这一课题,就难以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值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面迅速扩大,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提高本国经济综合实力关键在于提高高新技术含量,而我国国情又决定了只有迅速提高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三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摆脱困境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依然未能走出困境,这既有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管理等综合原因,也有企业外部配套条件制约的原因。实际上,三大历史包袱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脱困将步履艰难。因此,必须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四是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回答重大问题、明确态度和指导方针的需要。毫无疑问,国有企业问题是近年来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由于存在种种困难导致职工下岗、失业量增大,影响着百姓的基本生活,影响着社会稳定,引起了人们产生种种不同的看法。这里至少涉及到三大关系的处理,进与退的关系:改革与改组(结构调整)、改造(技术进步)、管理的关系;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配套条件创造的关系。对此必须给予明确回答。五是面向21世纪、迎接新挑战的需要。上述谈及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但其中的紧迫问题,如必要的并且需要及时调整的战略布局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政策不应带到21世纪。本世纪能够解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是为进入新世纪奠定基础,是为迎接新世纪挑战作出最好的准备。

四中全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决定》之中。通俗地概括可表述为一个目标、三个增强、四个方面、十条方针。一个目标即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三个增强是《决定》精神的核心部分,即增强改革的力度、增强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技术创新的力度。实际上,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合理布局、优化组织结构的基本或前提条件。改制必然涉及处理进与退的关系,即部分战略性、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得到加强:部分处于竞争领域中效益型重点骨干企业在改制中增强后劲和竞争能力;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而又缺乏优势的中小企业在改制中退出。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同样依赖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只有在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并成为投资主体时才能成为现实。实践证明,政府组织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无法真正形成创新主体,而且无法形成创新的责任机制。以改革为抓手,促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这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明智之举。四个方面即《公报》所表述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这是三个增强必然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四句话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机制(包括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经营者择优选择机制、职工能进能出机制、收入与贡献挂钩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与此同时,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形成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决定》提出的今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10条指导方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十条方针对我国国有企业2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括,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方向、目标、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十分完整、明晰的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从相互关联的内在结构看,十条方针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二条着重指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至第七条是具体的改革发展思路、举措,包括如何改革、怎样推进发展;第八至第十条强调改革发展的依靠力量和保证条件。

对于四中全会召开的意义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理论意义。纵观国有企业改革20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1993年11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此期间,改革处于摸索阶段,以扩权试点起步直到提出并实施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作为阶段性改革,其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改革未触及深层次制度创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目标,使改革进入制度再造的新阶段。此后的中共十五大,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并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5 个基本观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把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实行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这次四中全会又对近两年的改革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并将20年改革发展历史作为整体进行总结,形成了指导今后改革发展的10条方针,这在理论上无疑是更加完整、系统、明晰和深刻,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现实意义。四中全会是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它要求全党动员起来,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关系到能否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来对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大改革、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剖典型,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一抓到底,务求实效;要求国有企业职工振奋精神,克服畏难情绪,坚定必胜信心,既看到解决困难和矛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要看到解决困难和矛盾的有利条件,增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党、全国上下,若能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就必将产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形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历史意义。党中央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世纪之交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决定》将成为推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不仅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  ;  

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