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分开”上海南市区为校长卸下创收包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包袱论文,校长论文,市区论文,校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记者谢军)上海南市区近年来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校企分开”的改革措施,明确了校长抓教育、校办联营企业抓经济的职责,恢复了校长姓“教”的本来面目。全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校办联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南市区是上海的老城厢,人口稠密、经济薄弱。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该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发展所需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促使各个学校开动脑筋、自找出路。以学校为单位兴办的各种企业,对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校办企业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校长忙于搞创收,无法集中精力抓教育;学校教育资源受到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奖金分配与办学水平相脱离,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校办工厂各自为政,管理较为落后,难于与其他系统的企业相竞争。区教育局领导由此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校长抓钱与集中精力办学的矛盾,让校办企业从学校经营过渡到系统经营。
1994年下半年,区教育局正式推出校办企业与原属学校脱钩的“校企分开”的改革措施:在对各校办企业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建成两个联营集团公司,走规模经营的集约化道路;建立对各类学校办学的目标体系和办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推出了办学水平与奖金水平挂钩的操作办法;学校党政一把手的工资奖金待遇与本单位经济利益脱钩,由教育局对其在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考评基础上按实绩统一发放。
南市区教育局实施“校企分开”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此项改革有利于校长集中精力抓教育,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办学环境,也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发展,各校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5年各类学校升级或毕业考合格率均高于往年。校企分开后,校办厂搬出了学校,迄今为止,该区共归还教育用房5982平方米,为学校增拨面积3284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
两个校办联营集团的成立,改变了过去校办工厂校自为政、势单力薄、小打小闹的局面,创造了规模经济效益,1995年全年创利2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27%。这些收入由区教育局宏观调控,一部分用于集团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各校办学条件,此外,也为全区以办学质量考核考评为前提的学校奖金发放制度提供了经费保证。近年来,各校教师所获奖金大大高于“校企分开”之前,从而对稳定教师队伍产生了积极作用。
编后
上海南市区教育局实施“校企分开”,明晰了抓教育和抓经济两条线,从而在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校长能够全心全意抓教育。实践表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
校办企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从各地情况来看,目前多数校办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落后,难于经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校办企业由各校自负盈亏,校长整天忙于抓钱,无法集中精力管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转换校办企业的经营机制,让校长重姓“教”,又能有利于校办企业自身的发展,确实成了当务之急。上海南市区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值得大中城市普教系统参考借鉴。